李 双 姜子琦 余红霞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地球化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且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专业的学生不但是具备从事与地球化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的科技类人才,还是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环境地球化学》是桂林理工大学面向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将环境地球化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初步掌握环境地球化学基本理论、一般研究方法和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属地球化学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地球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共计40 个学时,于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开课。该课程也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以及面向基层专、兼职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课程。《环境地球化学》课程在介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四大层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详细讲解环境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进而对原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性疾病,次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地球化学环境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以及目前最主要的几种环境问题等。此外,该课程还介绍了环境地球化学在研究以往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研究成果,矿山酸性废水地球化学工程防治原理和技术等新内容[2]。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和处理相关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和创新意识等,因此适宜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等建设,同时我国也面临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如能源紧张、生态平衡破坏等,因此在《环境地球化学》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地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从诚信品质、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将环境地球化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即“绪论”“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地球环境”“全球变化”“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土壤—水体—大气地球化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环保意识等等有机融入教育目标[3]。
在《环境地球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入课堂,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以及隐性渗透式等特色手段把课堂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的智育及德育功能。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模式,力求活泼生动,相得益彰[4]。
本课程将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期望达到如下育人目标:一是学生政治素养有明显提高,主要的考察指标是学生党员人数或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明显增加;二是提升学生自律性,增强规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主要考察指标是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三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理性就业,遵从职业精神,主要考察指标包括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提升,学生就业率提升等。
本课程考核方案具有系统性和德育性的特点,除了结课考试,还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翻转课程中研讨发言、线上留言和课前预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地球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的掌握程度;二是平时出勤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规范遵守情况;三是主观性作业完成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四是环境地球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和报告完成程度,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污染元素及化合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组成、地球化学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至19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过度的使用、大量制造建筑材料、大规模砍伐森林与开垦土地,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20 世纪70年代,温室效应才逐渐引起关注:1972 年,联合国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85 年在奥地利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 年在加拿大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等。这使得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首次提出环保的概念。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森揭露了过度使用化学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假如以DDT 为代表的杀虫剂被不加控制地继续使用,那么野生动物都会因为这种毒药而灭绝,最后留给人类的就只能是一个“寂静的春天”。卡森的著作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在当代社会做好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上述科学家榜样的介绍,使学生像榜样一样,具有诚信、爱国的品格,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囊括了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环境问题,例如巨大的人口数量,较低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利用率,同时还有多种环境危机存在。因此我国更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可持续性,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消费时应尽可能保障后代人能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确立和发展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使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的环境和发展现状,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们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环境地球化学》学科中的地球环境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目前地球环境面临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了生态平衡。许多自然灾害往往会在短期内毁灭或破坏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则包括人类有意识“改造自然”的行为,以及日常生产生活中无意识地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所谓“生态危机”,多指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生态失调,且往往不可逆。同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低,整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利用和管理不当,我国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更加重了我国资源的紧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比教学和翻转教学等手段,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
地方病指限定于特定的发病区域环境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突发性流行,难以根治的疾病。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营力的不均衡性及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元素在地球表层分布特征具有非均质性。这使得部分地区某些组分出现异常,从而导致人体从环境中摄取的这些组分超出或低于正常的限定值,此即为地方病的诱因[7]。这也使其常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征。从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角度看,生物的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地方病的流行和分布至关重要的因素。
克山病是一种慢性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 年冬,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首次爆发流行一种怪病。由于难以认定致病原因,就将其命名为“克山病”。我国著名的地方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8]。1953 年冬季,克山病于黑龙江省暴发。一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组成,于维汉担任队长的医疗队奔赴病区。“为农民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实践第一。”身为共产党员,凭着这份担当和睿智,于维汉“死磕”克山病,坚持攻坚50 余年。他主导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这是防治克山病历史上的大突破[9]。于维汉院士说:“克山病的防治和研究不是我一个人搞的。搞科研最讲团结和协作,能尊重别人、愿意和别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大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述于维汉院士攻克克山病的事例,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索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确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并学习视频:《于维汉院士访谈视频——苍生大医》,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习效果。
人类活动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火灾、地震和火山爆发等都会排放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等污染物,当中心排放物超过一定界限值,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时,就形成了大气污染。在造成各种大气污染的行为中,人类活动占据了最重的比例。最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气、农业退水和农药污染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等等。大气污染主要对人体呼吸系统致病。灰霾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其组分复杂,囊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对人类健康有害的主要是直径为10μm 或更小的气溶胶粒子,即PM10 和PM2.5 粒子[10]。这些气溶胶粒子会进入并附着在人体呼吸系统中,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且若人体长期暴露于这种污染环境下,肺癌的发生率会有所提升。我国多个地区曾经历过严重的灰霾污染。2011 年11 月16 日,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调整,将PM2.5 和臭氧(8 小时浓度)等指标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严格收缩了PM10、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标准限值[11]。不论是控制PM10 抑或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在于减排。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才能降低,空气质量状况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为了应对大气污染,有效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其关键举措是大力调整“四个结构”,包括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多个地区的大气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中国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效果,使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环境地球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挖掘,才能把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参加相关培训。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在教案和教学大纲中适当加入思政元素,更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