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软陶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探索*

2022-02-14 05:5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陶艺黏土幼儿

郭 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东城中心幼儿园 福建三明 365100)

一、软陶艺概述

软陶艺诞生于德国,逐渐流行于欧洲,后经日本、韩国传至中国。其具有可塑性强、色彩鲜艳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无味的材料,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材料进行操作,让黏土变成多种形态,并根据幼儿个体的操作力度和角度产生细小的差别。可自然风干,具有很高的包容性,能够长期保存,适合幼儿操作,能够刺激幼儿肌肉的发展,促进幼儿造型能力的发展,开发幼儿的智力。

二、软陶艺活动对于幼儿教育和个体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软陶艺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软陶艺制作是以纯手工运作为主的操作活动,幼儿在进行软陶艺制作过程中,将会大量地使用双手进行“揉”“搓”“拉”“抻”等精细的动作,并且随着幼儿对目标形状的要求不同,所使用手部的部位也不同;在进行精细操作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手指肌肉、小臂肌肉、大臂肌肉甚至腿部肌肉。幼儿肌肉的运动将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动手操作带来的轻松和愉悦感,这个舒适放松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在身体发育上,幼儿可以锻炼对手指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其他身体部位肌肉的力量锻炼,另外,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尝试和重复,还可以锻炼幼儿对力量和物体变化的认知和控制能力,[1]比如,在按压的过程中,幼儿就会发现——在轻轻按压的时候,黏土还是厚厚的、圆圆的,但是如果用很大的力气,全身的力量都压在黏土上时,黏土就会变得有大又扁……

(二)软陶艺教学活动可以辅助幼儿认知

在材料特点上,幼儿在多次进行色彩组合和选择后,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都可以有较大的提高。软陶艺中幼儿对于色彩的选择让孩子以触感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去感受色彩的魅力。再者黏土在空气中慢慢风干,由软软的可操作的泥状物转变成硬的物体,[2]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一些特殊材料在空气中的变化,为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在操作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幼儿对力量和物体变化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比如,在按压的过程中,幼儿就会发现——在轻轻按压的时候,黏土还是厚厚的、圆圆的,但是如果用很大的力气,全身的力量都压在黏土上时,黏土就会变得又大又扁等现象,以及黏土在轻柔时平滑的触感对比抓握或用物品尖角按压后出现的粗糙、带尖角的效果,运用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对于物体形态的直观感受和对比,帮助幼儿形成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黏土无论捏造成什么形状,它的整体大小都不会发生特别大的改变。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物体的体积有了初步的认知,这就是为幼儿探索认知世界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三)软陶艺制作过程放飞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软陶艺制作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于目标作品的本身,还表现在幼儿制作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创新想法,这种“创新”可以是对作品本身的创新,比如幼儿在观看动画片和绘本后,想将动画中的角色与绘本中的角色结合起来,从而制作出“长翅膀的马”“短耳朵的兔子”等。幼儿想要让马儿长出翅膀也能飞向梦想的天空,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实现梦想。幼儿希望小兔子也能长出顺风耳一样的短耳朵,躲避天敌的捕捉,这样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和自己的小伙伴生活。这些天马行空的作品从侧面表现了幼儿天真活泼的性格以及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些作品将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开始,也是幼儿梦想起航的新新世界。另外,创新行为也可以体现为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所采取的代替性解决办法,从而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主题作品。在多次的制作下,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发展。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将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展现他们眼中的美丽世界。

(四)软陶艺满足幼儿的心理和发展需要

幼儿园时期的幼儿正处于客观事物的探索时期,并能对直观的材料产生兴趣,尤其是色彩、几何形态等,而且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改变事物的形态,收获对客观事物的可控感,而软陶艺材料色彩丰富、形态各异,而且便于幼儿操作,随意进行的动作就能改变黏土现有的状态。幼儿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通过幼儿对黏土的不断改变和再创作幼儿能够持续地收获成就感,再加上辅助材料对他们操作上的帮助可以使他们制作出更多的形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手中的黏土还能转变为他们看到的、心目中想到的小动物的形态,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软陶艺制作表现出来,深化他们对于新的认知的理解和记忆。软陶艺遵循幼儿的内心发展,让孩子们感受到创作需要兴趣带来灵感,也在一句句的鼓励中,收获知识和建立自信心。

(五)在软陶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

在组织软陶艺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小组制作,结合多个人的努力和想法一起制作出一个作品,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想法、互相帮助,在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会做的小朋友耐心地教不会操作的小朋友,培养幼儿主动帮助别人的品质。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掌握一定的交往规则,通过合作完成单个人完成不了的大体积、元素多的作品。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友谊的美好以及社会交往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励幼儿积极与他人交往、勇于寻求帮助或提供帮助。幼儿在小组合作中会有思维之间的碰撞,互相交流互相磨合,从而学会语言沟通的魅力,感受到分工合作的快乐。

三、优化软陶艺活动辅助材料投放机制和空间管理,将软陶艺活动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教师要避免辅助材料的投放误区

很多教师在进行软瓷器区域创设的时候,只重视软瓷器材料对幼儿的玩乐、游戏作用,只要幼儿能操作、给予的材料能让幼儿用上就行,甚至由于管理不善,有些材料甚至都不能用上或者丢失了也不补充,黏土材料被弄脏、丢失,保管不好导致新黏土变干不能使用等,并不注重黏土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辅助材料的重要性,做到开展一个有意义的软瓷器活动区域,首先材料要有严格的管理,所有的材料都要有实际的用途,而且要及时检查补充丢失或者损坏的物件,另外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取放黏土,购买密封盒包装的黏土材料,用完之后一定要盖好盖子等。

(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投放材料

一切教育都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要给予每个儿童符合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教育,软瓷器教育活动也是一样的。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操作水平不同,操作需求也不同,[3]例如,小班的幼儿对手指的控制能力不强,力量不够,空间想象能力也不足,一切的操作都在探索中进行,那么在辅助材料的投放上,就要增加带图形的模具、大的按压工具等,让幼儿在辅助材料的引导下认识黏土的变化特点和操作方法。而中班的幼儿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地上升,一般的模具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他们已经对于作品的期待有更进一步的细化,这时,就应该增加滚轮、牙签、铲子等工具,帮助幼儿完成较细节化的制作。到了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完整的认知体系,不同的信息相互作用、穿插、结合,这些信息体现在作品上有整体性、一体化的趋势。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其他活动所运用的材料引入到软瓷器的制作上,例如彩纸、画笔、剪刀等,以便幼儿将不同种类的操作方式结合运用,制作出更加丰富、更有创造力的黏土作品。

(三)打破材料框架,为幼儿寻求外界资源提供条件

教师在施教的时候很容易被框架所束缚,但是幼儿不会,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永远是大范围地搜寻信息和材料,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要打破材料的框架,鼓励幼儿在区域外寻找制作材料,比如地上的落叶和花、娃娃身上的衣服、彩色的卡纸等,不将制作材料局限于现有的辅助材料和黏土上,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和观察能力——观察周围能够用于作品制作的工具。教师鼓励幼儿大范围搜寻材料的前提需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其次,在用完寻找材料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内心想法,做到遵循幼儿的想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以“不经意”的方式为幼儿的创新提供钥匙

虽然幼儿有创新的潜能,但是一切的创新都要在一定储备的认知下进行,那么教师就可以提供丰富的认知材料,让幼儿从中寻找信息,主动学习并进行创新,比如,在幼儿进行软瓷器制作的区域边,可以摆放很多的绘本,绘本中多以3D 图画为主,或者以软瓷器作品为图画背景的故事绘本,对于故事绘本的选择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言一行中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让幼儿在这些绘本的启发下进行模仿、创作,或者根据故事内容制作软瓷器作品,用一个个人物和背景讲述一个故事。

(五)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黏土能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和操作需要,黏土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多样,操作简单,能够极大地满足幼儿的表征欲望。那么在黏土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就要尽量提供大的空间,不要造成一个空间只能容纳数个人而导致幼儿打架争吵的情况,最好是将几何桌子拼在一起,方便幼儿拿取不同颜色的材料,另外黏土的原材料要丰富多样、材料数量要充足,否则幼儿的创作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会慢慢消减制作热情或放弃制作。对于活动空间的设计,可以提前询问幼儿的想法,结合幼儿的兴趣布置更适宜的空间。在空间色彩搭配上注意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尽可能多样化。

(六)严格要求材料质量,保证幼儿活动过程的安全

辅助材料一定不要有锋利的边缘,用于切割的道具也不能太尖。对于塑料材料,要选择无毒无害的,防止小班的幼儿将工具入口。在宣传上,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幼儿具备安全意识,帮助幼儿规避风险,教会幼儿辨识危险物品。在管理上,教师要严格控制幼儿不要将工具材料带出区域造成污染,而且每天都要对工具材料进行清洗、消毒,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教师对黏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及时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小碎屑,提醒幼儿将小碎屑放到指定区域。幼儿在打扫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归纳整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做到处理事情井井有条。

四、“单向深度学习法”在软陶艺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关于“单向深度学习法”基本概述

单向深度学习法是指把幼儿作为教学中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主张通过对一种或类材料或者媒介进行深度持续探索后,让幼儿获得各方面的发展。[4]黏土的单向深度学习法,就是以黏土为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掌握黏土的各种操作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图形的学习、绘本故事的表达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关注材料运用本身,通过操作练习提高幼儿的能力

想要将黏土作为日常教学的常规性道具,首先就要让幼儿对黏土的材料和操作有充分的认识。首先,老师给幼儿播放录像,让他们知道泥土变成黏土的过程,了解黏土的特性,知道黏土是一种无毒、无害并且便于操作和保存的新型手工材料,从而激发幼儿利用黏土进行创作的兴趣。其次,老师让幼儿自主探索黏土的操作技能,将在泥巴区获得的经验完美地展现出来,搓、捏、拍、压、卷、压缩、拉伸等,并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力度进行相同的动作操作,观察使用力度和黏土变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让他们寻找完成自己目标形状的方法,这些操作技能幼儿都表现得非常自然和娴熟。

(三)利用活动本身的艺术性,促进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

黏土本身就是用于艺术创作,它不仅仅是能在幼儿手上变化的工具,还是做成一个个美丽的立体作品的媒介,因此在幼儿进行学习、操作之前,可以让幼儿先观赏一些精美的软陶瓷作品,比如一些黏土做成的花瓶、动物的群像、用单个的作品组成的一幅大图画等,先让幼儿获得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进而对艺术创作产生兴趣,以做出好的作品为目标,更加仔细地观察发展黏土操作的技巧。

(四)鼓励对软陶艺跨领域、多方面地结合运用

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都创设了相应的游戏区域,有沙水区、科学区、语言区、益智区、阅读区、表演区、美工区和建构区等。我们可以将幼儿的黏土作品投放到这些区域,让幼儿的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5]例如,在娃娃家用黏土制作生日蛋糕给娃娃过生日;在表演区用黏土制成各种故事人物形象用来进行故事表演;建构区里搭建的公园没有大树,可以用黏土来代替……在这些游戏中,黏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幼儿对于手工黏土制作的兴趣,发挥黏土本身的多重价值。

五、开展跨区域融合性教学,让软陶艺成为日常教学手段

(一)将软陶艺与其他领域课堂相结合

1.软陶艺辅助结构知识学习

软陶艺的制作成果有立体、三维的特点,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软陶艺带领幼儿学会认知立体图形,不仅从视觉上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还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触摸直观感受,在观察中发现,立体图形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一样的形状。并且黏土和其他立体模型不同,黏土可以不断地变化,在老师的手上,圆球可以变成立方体也能变成圆柱体。在学习之后,老师还能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一做,加深幼儿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幼儿具备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2.以软陶艺为道具对认知内容进行直观表达

运用软陶艺可以帮助教师向幼儿展现较抽象或者现象型的认知内容,如在幼儿学习诗歌《莲》时,就能用黏土表现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莲花的形态和整体的景色,让幼儿结合眼前的“景物”感受诗歌的美,而且幼儿在创作莲花之后更能增强对诗歌《莲》的记忆;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用软陶艺作品表现出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或者是在创设主题墙面时,也能邀请幼儿一起用黏土制作相关物件。幼儿在参与创建主题墙面过程中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装扮大家庭,对于大家共同创作的艺术,幼儿会更加爱惜保护,从而用陶艺的魅力转换影响幼儿解决了乱涂乱画的不好习惯。

(二)鼓励幼儿用软陶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由于幼儿的生活范围比较小,很多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很难运用在生活中,容易导致幼儿对认知内容的遗忘或者相似的事物辨别不清等状况,但是,利用好黏土就可以让幼儿及时地将所学的内容表现出来。幼儿经常会将自己的想象和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结合,创作出既有熟悉感的元素又具备创新意识的独特作品。幼儿在表现创作作品的时候,事物的每一个细节都会通过幼儿的手和脑再现,并在表达之后获得教师的及时反馈,不仅能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帮助幼儿分辨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加深理解。[6]

结语

通过对软陶艺制作方法的操作学习并将制作技能用于表达和学习过程,幼儿的感官更加敏锐了,通过不断地触觉感受,对物体的形态、物理状态都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黏土的改造和拼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可以锻炼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获取成就感,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在合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性。只要教师能正确运用和组织软陶艺教学活动,就可以让它发挥多种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陶艺黏土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疯狂”的陶艺
幼儿画刊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