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2-02-14 04:21刘常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数学

刘常明

(新疆伊宁县萨木于孜镇艾西热小学 新疆伊犁 83512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划分学生的层次,制定层次化的发展目标,让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1]。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内容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从而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学有所获[2]。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述

1.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从字面上来分析,所谓分层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层次分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完成目标,进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当然,在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信息,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内容,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可以完成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获得收获,在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不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2.分层教学法的发展现状

如今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也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应用分层教学法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也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是重视自己的,特别是让学困生明白自己没有因为成绩不好就被教师放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以结合他们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内容,发挥出分层教学法的效果[3]。

二、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每个学生会因为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便会体现出这种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全体学生发展,会出现“学习好的吃不好,学习差的吃不了”等情况,而采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分层教学法即为落实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划分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发展。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是令他们头疼的事,经常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犯愁,而采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可以根据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对自身起到的积极作用。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获得成长,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

1.对学生能力分层,明确学习重点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分层教学法时需要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和了解,再根据他们的能力将学生分层,以确保教学内容安排的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标准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虑,如理解能力、数学基础等,以确保分层的合理性。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可以先设计一个测试活动,以测试的结果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标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4]。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C层次的学生重点对分数的认识、读和写进行学习,并能用分数表达简单图片中的物品,如“用分数表示一张披萨的一半”;B层次的学生重点对分数是如何形成的进行学习,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平均分配一个整体,如“将一块月饼切两刀后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占整块月饼的几分之几”;A层次的学生重点学习如何在解决问题时合理运用分数的知识,如“伯伯的菜园中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占整体的2/3,那么还有多大的面积可以种植胡萝卜”。

2.对教学目标分层,满足学习需求

对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分层,既可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还可以引导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活跃课堂教学氛围[5]。

例如,在“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课堂上,教师便可以针对各层次学生分别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针对A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为,对运算的基础规则进行掌握,并学会对两位数的混合运算进行学习,可以分析基本的应用题,并进行创编。B层次学生,需要对运算的规律进行熟练地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C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其他内容可不强制性要求进行学习。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学习层次必然会得到提升。此外,练习也是课题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做练习时,教师也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A层次学生需要保证85%的准确率,练习册中的题目则需要保证75%的准确率;B层次学生教材练习的准确率与A层次学生的目标一致,练习册需要保证60%的准确率;C层次学生教材练习的准确率应保持65%,练习册不做强制要求。

3.对教学问题分层,划分问题难度

不管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在其他科目的课堂中,问题教学法是常用教学方法,所不同的就是问题设计的方式以及出现在课堂中的形式。传统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多为A层次的学生,也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在应用分层教学法后,教师需要对问题难度进行分层,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教师先以简单的问题提问C层次的学生,并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引导他们勇敢说出答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针对B层次学生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此在基础上有一定的递进;A层次的学生主要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化地发挥出问题的价值。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复习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分层进行提问,首先提问C层次的学生“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圆周率,如何表示?”学生会回答“圆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圆周率,用π表示。”其次提问B层次的学生“哪位同学知道如何用圆的半径或直径求周长?”学生会回答“用圆的半径求周长的公式为C=2πr,用圆的直径求周长的公式为C=πd。”最后提问A层次的学生“现在请一位同学解答一下这道题:已知圆的半径为3cm,那么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会回答“通过圆的周长公式C=2πr,可以得出圆的周长为6π。”通过分层提问不仅可以加强C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同时对圆的周长也会有更全面的了解,B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水平必然会得到有效提高,A层次的学生也会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4.对教学指导分层,推动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在分层教学法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查漏补缺,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指导进行分层,针对各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在小组中,学生可以互相带动,由高层次学生带动中低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分别完成符合各自水平的小组任务,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在课堂教学中[6]。

例如,在“圆柱表面积”的课堂上,针对C层次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与其他同学讨论“圆柱侧面积与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成一个圆筒,让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侧面积是相同的。针对B层次学生,教师仍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通过圆柱的展开图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拆分圆柱模型,可以分成一个长方形侧面和两个圆形底面,引导学生得出圆柱表面积公式,即S=2πr(r+h),也就是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相加。针对A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具体的应用题进行解答,“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已知帽子的高为23cm,帽顶直径为18cm,那么这顶帽子需要耗费的面料是多少?”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联想到帽子是没有底的,因此只要计算出帽子的侧面积和帽顶面积即可,让学生进行计算。

5.对实践活动分层,提升认知水平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广泛应用,所以一味地理论教学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设计层次化发展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在此过程中强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分层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内涵。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在活动中进行知识拓展,结合游戏、竞赛等方式促进分层教学法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自己见过的“角”进行观察,学习“角”的特点、名称等知识。让A层次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并将“角”进行分类,明确不同“角”存在的区别;让B层次学生对教室中的“角”进行观察,并说对“角”的名称;让C层次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并说出“角”的类型。在教学中分层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游戏开展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6.对评价测试分层,了解学生情况

课后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评价不仅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难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层次化的评价标准,并用合适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此外,为了保证评价的效果,教师可设计无纸化测试的方式,如游戏测试、实践活动测试等,这样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时可以在鼓励的前提督促其取得更高的提升;在评价B、C层次的学生时要多多激励他们认真学习,让他们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教师不应过于注重测试成绩,而是通过测试结果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分层教学法取得的成效进行考察。一方面,学生对自己进行测试。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之间均存在关联,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测试和自我了解程度明确还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便于教师针对其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师生之间进行互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取得的效果有密切关联,师生互评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中有待完善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之后的教学效果。

7.对练习作业分层,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年纪较小,很多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安排一定的练习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对练习作业进行合理分层,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完“表内除法”后,布置作业时,对于C层次学生,题目可以设计为:5只小猴子平均分配10根香蕉,每个小猴子可以得到几根香蕉?对于B层次学生,题目可以设计为:将20根香蕉每5根放在一个果篮里,总共可以放进几个果篮?如果是30根香蕉呢?对于A层次学生,题目可以设计为:平均分配24根香蕉共有几种分配方法?再如,在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两道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第一道题目是“用尺子测量出练习册的长和宽,并计算出练习册的面积。”第二道题目是“已知一个游泳池的长是15m,宽是8m,要在游泳池的底面铺满瓷砖,每块瓷砖的面积是1m2,需要铺多少块瓷砖?”如此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知识的程度选择合适的题目,收获学习成果。

结语

分层教学法可以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还可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同时分层教学法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培养,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将来的各科学习都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数学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雨林的分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