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与探究*

2022-02-14 04:10:4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师范类教学内容专业

李 鑫 王 冰

(南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河南南阳 473061)

为确保基础教育人员达到教育岗位要求,由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教育认证机构对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展开科学考察、科学评估以及精准审定,这一过程被称为师范类专业认证。而科学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可以显著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改善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体验,不断优化教师教育结构,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为实现这一目的,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环节,应当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背景展开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要点与实践策略。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念与特征分析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念分析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由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基础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工作也并未形成明确的概念与界定。在具体实施环节,结合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目的认证、主体认证过程展开分析,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是为确保基础教育人员达到相关教育岗位质量要求,由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教育认证机构,对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教育质量展开深度分析、科学评估以及综合审定,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1]。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特征分析

认证性质兼顾监测方面、合格方面以及评优方面,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划分为三级监测认证。其中第一级认证为监测价值在于借助一系列动态化发展数据,对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基础办学要求、基础办学条件展开科学监测;而第二级认证作为合格,是指借助一系列质量合格认证,构建有助于教师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化改进机制;第三级认证则为评优,是指通过显著提升专业认证标准这种方式,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有助于高校教师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认证主体包括教育界专家学者、专业的教育行业与协会以及政府相关机构等一系列相关群体,其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认证制度、认证标准以及认证办法,提供认证规划服务与认证咨询服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肩负起认证组织机制认定以及统筹规划工作。而教育部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要负责具体实施认证这项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分别涉及第一级监测工作、第二级认证工作以及第三级认证工作。而专业的教育行业相关协会作为独立的认证组织,接受行政部门委托,组织专业的教育专家与学者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2]。结合认证对象展开分析,包括所有教育类专科专业以及师范类本科专业,其中包括特殊教育专业、职业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以及中学教育专业,这也意味着所有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都需要接受第一级监测,而第二级认证与第三级认证,则通过自主申请这种方式开展认定,功能与价值在于显著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类专业认证这项工作,在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作用,可以将针对性的认证结果,作为用人单位招聘、资源配置优化以及学生志愿填报的核心参考依据,保证显著提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激发国内高等院校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3]。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实践策略

(一)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同时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针对性较强、时效性较强的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与正向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针对师范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度分析,教会学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掌握知识学习、知识获取以及知识输出的关键素质与关键能力。为此,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应当结合师范生特点做出优化与创新,将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积极影响作为核心判断标准。这也意味着教育工作将发生本质性改变,不再以教学为目的,而是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体系[4]。

例如,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日常生活当中与师范类专业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多元化发展需求,并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展开开学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且开展自主创造,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完成问题发现、问题探索以及拓展知识学习、二次创造。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可完成。为实现这一目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在教学环节,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与科学引导之下,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主体优势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稳步提升,要求教育人员科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课程教学体系,做好师生角色转化。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与密切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以学生为核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助力学生早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相关要求展开分析,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具备实践性特征、综合性特征、基础性特征以及科学性特征,强调教育理论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为此,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师需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展开重组与优化,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5]。与此同时,形式各样的课程模块,也是国际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与必然趋势,模块课程具备灵活性特征与开放性特征,满足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求。举例说明: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将整体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实践体验内容,而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却与其有巨大差异,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教育专业课程模块、普通文理课程模块以及任教学科模块。以上教育模块同样具备灵活性特征与开放性特征,为师范类专业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拓宽师范类专业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教师教育课程涉及天文学领域、政治学领域、地理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艺术学领域以及文学知识,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展开全面性培养,避免学生在某一学科知识方面出现缺陷或偏差。这也意味着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重组,可以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限制与制约。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将学科专业集群行业用人标准以及专业对口的岗位用人需求作为主线任务以及教学导向,结合体系化建设要求以及模块化教学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重组与优化,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学习领域、教育模块以及教育科目立体交错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需要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6]。

例如,在课程组织结构设置环节,需要针对课程主线任务相关构成要素展开深度分析,结合国际教育经验,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特性与职业特性的核心构成部分,占据课程总数的20%以上。其中包括最为基础的理论性课程、教育技能课程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类课程。具体而言,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以促进青少年以及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一课程模块的优势与价值在于确保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精准掌握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而学科教育课程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视程度,由于各个学科特点不同,因此在模块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准掌握学科教育目标、学科教育原则、学科教育方法以及专业的学科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合理应用于教育环节,显著提升教育质量。而教育技能课的价值,则在于培养教育教学人员的专业教学能力、班级管理工作技巧、心理咨询辅导能力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主要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及反思能力展开有效培养,注重培养具备探索性思维、良好反思能力的教育教学专家。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环节,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适当删减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契合的内容,引入更加优质的互联网资源,确保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组织需要结合各个模块特点以及核心内容,科学选择各种教育形式,确保课程设置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工作

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重点工作展开分析,全国各地都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而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经验积累以及专业知识迁移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教育人员应当确保教育行业与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存在密切关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以及核心内涵,对实践教学内容展开统筹规划与优化设计,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课程设计环节,应当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限制与制约,实现跨学科教育,对相关知识点展开科学划分与科学整合,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做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融合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育人优势,对于实践课程内容加以整合,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课程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助力与支持[7]。

结语

总而言之,师范类专业认证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在此形势下,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背景,加大教育内容改革力度,科学开展教育内容改革工作,在显著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师范类教学内容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2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