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探讨

2022-02-14 04:10:42周杨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造景艺术设计景观

周杨薇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咸宁 434000)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乐于欣赏自然风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园林建筑越来越多,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欣赏、放松身心。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运用植物造景技术,既能改善城市环境,给人留出空间,又能使景观工程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通过运用植物造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设计。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

一个城市的园林风景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风格特征,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充分运用植物的造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植物造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整个城市彰显魅力、营造生态和谐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花园的建设,既是缓解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彰显城市文化、营造和谐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凸显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充分发挥植物造景技术在城市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有关理论,并将其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审美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根据周围的环境,从现实出发,利用已有的绿化技术,依托于植物本身的特点和优点,使其具有鲜明、合理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富城市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景观形象,创造适宜人民生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原则

(一)优化生态环境原则

在运用植物造景技术时应建立起一种最优的生态效果模型。其核心是从生态角度出发,突出生态基础的应用。根据不同的生长特点、习性、环境、光照、湿度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从而使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的生态生长。

(二)统一管理设计原则

统一的设计理念,着重强调色彩、种类和风格,注重各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整合到一起,使人们的视觉感受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在布置花草、造景时采用高低错落等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按照不同的植物来分类,会让人有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尤其是在规范化的种植管理中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和不同的植物的生长模式,可以不断地为人们带来新的视觉感受。

(三)科学和艺术统一的原则

植物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对其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在运用植物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其生态需求。同时要使植物造景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使其达到生态适应性的要求,同时也要运用艺术构图的原则来表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四)尊重大自然

设计人员在布置植物时总是力求将失去的外部自然空间还原出来,以确保其自身的复原与可持续发展。所以,造景人员一定要尊重自然,注重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获取设计的灵感,与自然相融,从而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被誉为“园林之母”,我国植物品种繁多,不同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适地适树,以本地树种为主是设计师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进行驯化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引入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外来树种,以丰富当地的园林植物品种。

(六)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则

在进行植物造景的时候,要明确历史的脉络,注重对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在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植被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和历史文脉,使植物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植物造景作品具有真实的精神,能够融入周边的环境和其他方面,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需要。

三、植物造景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植物配置不当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植物的搭配,不恰当的搭配会影响到整个景观的效果。植物配置不合理,主要是由于选择的植物品种单一,影响了总体规划的效果。此外,单纯追求创意,随意使用或使用不同的植物,为了迅速获得一定的景观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长需求,忽略了造景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忽略了造景所选植物的季节性以及特色性问题。

(二)忽视生态环保

许多植物造景设计忽略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仅凭创意,花费巨资挑选外国珍稀植物,仅为观赏,忽略其实用价值和功能。同时由于外来物种的存活率低,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景观效果。

(三)缺乏文化品位

环境艺术设计应与地方特色相适应,并能反映地方特色。然而,大部分的园林环境艺术设计都比较单一,仅仅为了实现绿化目标,忽略了地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此外,也有少部分的设计追求新奇,以至于忽略了文化的表现,选择的植物或景观与当地的文化格格不入。

四、植物造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植物的选用

植物群落并非单一植物的简单拼凑,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植物的生长是一种复杂的联系。这个互动关系包含了生物空间的竞争和依赖,例如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的使用。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比如乔、灌、花、草、落叶树、常绿针叶树。这样既可以互相补充,又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美化环境。乡土植物能让园林具有地方特色,并能体现地方文化。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中寻找灵感,挖掘当地的植被,利用当地的特色植物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乡土风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蕴藏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选用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花卉。比如松、竹、梅代表着在寒风中建立的忠诚友情,也表示能经受住艰苦的环境。这些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的植物,既能激发人的灵感,又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植物造景的常见类型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其实用途,又要考虑其生态用途、美学观赏价值和经济观赏价值。植物种类应根据具体的条件,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来选择,若选择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或者选择同类、同色植物,就不能满足以上要求,须使用多种、多色植物加以混合造景。此外,种植密度和错落位置也会对植株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造景时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和养护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空间,从而创造出透视形态变化、光线折射变化的环境艺术效果。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有:一是自然式。所谓“自然植物造景”,是指利用植物的形态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着重于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地形的协调,达到美化园林、营造景观的终极效果和绿化目标。如植物类型的选择、种植密度的选取要遵循自然规律,密度和品种的差别可以采用分层种植等方法,使观赏者更贴近自然。园林中的植被分布很少,或者是选择的植物在春天和夏天交替,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五层种植,第一众多采用高7—15m、冠幅5—10m的大乔木,第二重为高4—5m的大灌木或小乔木;第三重为高2—3m的灌木,第四重为花卉、小灌木等,第五重为草坪、地被等。如龙湖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充分运用了组团式、层次错落的自然式种植方式,按照种植区域、种植技术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道路两旁种植、建筑绿化、公用绿地。二是规则式。规律性的植物造景就是把植物串在一起,用图形来表达。这种造景手法并不强调个人的审美,更多的是强调整体的观感,使植物可以透过整体的布置,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如有规律地栽种薰衣草,当它开放时它的波纹会给观赏者带来新的震撼。三是混合式。混合式造景法就是将自然和规则的植物造景方法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将规律性与自然性相结合的栽植方法,使其具有整洁清新、色彩丰富的空间效果,同时具有无限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常用的形式有:自然法则占主导地位;以规则为主导,以自然为中心;以规律和自然相结合。混合造景以植物种类、数量、层次构成色彩斑斓的景观带,二者融为一体,无穷无尽,各种感觉变幻,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植物造景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注意植物的密度,从整体到局部都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痕迹,增加植物的美化。首先,植物造景技术的基础是疏密,注重主次关系、整体关系和局部关系,例如,在需要隐私的地方,可以选择高密度的植物,大乔、中乔等灌木,以达到封闭和隐私的目的,而在比较开阔的地方,则要用稀疏的树木和草丛,确保视野的开阔。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地栽植树木,让每一棵树都与周围的树木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植物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艺术的气氛,同时也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在造景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观察植物的发芽、开花和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也能起到绿化的作用。在栽植的时候,要考虑到树木的生长周期,让它们在特定的季节里表现出相应的气氛,比如针阔混交林,秋冬季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树种的外貌,在秋冬季的时候,树木的排列要符合生态特征,一般以大乔为中心、小乔为外缘、灌木为外围,树冠起伏,秋季和冬天的植物造景要表现出四季的层次,可以将春花、绣线菊等植物点缀其间。植物包围空间类型多样,包括开放、冠下、垂直等。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不同的地貌条件,确定合适的植物围护空间类型。例如,步行街两侧或周围的广场,应该采用封闭的包围空间,隔绝噪声和污染,在嘈杂的环境中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环境艺术需要提高地方的人文品质,既可以节省环境艺术设计的费用,又可以提高整体的区域特色,使整体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得到升华。比如,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和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加强生态观念,引进可再生的或可回收的资源,以提高区域的地域性。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还要兼顾本地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资源。它既能充分反映出植物本身的自然美,又能保证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的协调与生态平衡。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从实践效果入手,确保不同的造景植物。环境艺术设计既能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又能遵循植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营造生态环境和改善居住环境为核心。在进行绿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初期,要利用多种不同的植物来进行造景,既要达到美化的要求,又要根据植物的习性和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的搭配,形成一个合理性、科学性、综合性的绿化循环生态体系,满足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基本目的,确保植物多样化生长。提高景观绿化景观的科学性,既要注重景观的功能性和整体性,又要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在选择植物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周边环境,确定整个景观效果,选用合适的绿化植物。此外,在造景的时候,要清楚地把握空间和空间的变化,并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使其具有美感。

(四)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

首先,运用造景植物的不同形态,创造出不同的造景树种,不同的造景植物有不同的形态,同一种造景植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其次,运用不同颜色的造景植物来营造风景。大自然的花朵和树木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植物的美丽体现在花色、叶色、果色等方面,而不同的造景植物,其花色、叶色、果色等均可用于营造园林。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利用其最佳的颜色稳定性法则,达到科学的景观效果,是非常有可能的。再次,利用造景植物的芬芳制造花园造景的花香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很多造景的植物都有花的香气,比如桂花、玫瑰、梅花、白兰花等,如果将各种芳香的植物放在一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最后,用地被和草坪植物来制造景观,选择一些矮小、有一定观赏性、枝干紧密、对地面有很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的植物。地被与草坪间的植被混合形成了疏林草,具有自然、通透、开放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防治沙尘暴、土壤侵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五)植物造景的主要形态

第一种,孤植。孤植是指单一树种的树种。孤植造景是园林构图的艺术要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园内开阔地带的主要景观,并起到遮阴的作用。第二种,对植。两棵树或灌木以某种轴上的联系对称或平衡,这种造景方法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并有与遮阴相结合的功能。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中以对子为背景,以衬托整齐、严谨、肃穆的氛围。对植有两种基本类型:规则式对栽和自然式对栽。第三种,列植,又叫行列式种植。是一种以一定的行距排列的树木或灌木的栽培方式。在绿化中经常见到这样的造景方法。第四种,树群种植。在这些群体中只有一个树种的群体叫作纯种群体;主要由一种和适当的其他乔灌丛构成的群落叫做混交林。在品种搭配上,除了考虑生态习性、种间关系,一般采用针、阔叶林、乔木、灌木,并注重叶色的搭配,使其具有较好的森林形态和四季变化。第五种,林植。在大面积的园林中是一种景观森林。纯林分混交林和纯林型,一般具有整齐、壮观的艺术效果,但由于地形单一,易造成大规模的病虫害。混交林分属多种树种,具有复杂的林相和丰富的景观。第六种,绿篱种植。一种被修剪或未经修剪的紧密的树木或灌木丛。树篱源于古代的西方园林,绿篱除具有传统的保护功能,可以作为隔离空间、阻挡视线的屏障,还可以作为花坛、喷泉、雕塑的背景。第七种,垂直绿化。利用攀缘植物对墙壁、栏杆、棚架和其他垂直物体进行绿化。第八种,草坪种植。草地能美化环境,具有滞尘、阻止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面辐射等作用。草地像是一块绿色的地毯,柔和而明快,可以很好地映衬其他景色。第九种,花坛是一种由多种植物组成的植物,主要由植物和植物组成。以鲜艳的花簇颜色来描绘花坛的花纹或仿形,具有工艺之美的表现特征。以花圃为主,一般设置于正门、楼前广场或主干道路口的中央。做装饰时多设于道路、广场两侧,有带状、花缘、花径等形态。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是目前城市改善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植物造景技术就是对其进行表现。运用植物造景技术,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设计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园林技术,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要充分认识植物的习性,遵循生态学与美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一个美丽、健康、舒适的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猜你喜欢
造景艺术设计景观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21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1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12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
现代装饰(2017年12期)2017-05-22 02:41:29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