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东辉小学 福建厦门 361023)
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关心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是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而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增强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的能力,以提升学生未来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按照教学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推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为突破口,在教学当中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知识应用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在之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部分教师不了解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由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全面发展趋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单纯限制在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成绩方面,还需要帮助学生强化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仅仅能够体现在卷面试题的解题过程当中,而无法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那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素质能力的发展,也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并且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科信心也非常关键。总体来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数学并非只是一连串的数字,也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与实际生活十分贴近的重要知识工具,学生要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在为小学生树立基本的应用意识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面,也会使他们在学习行为当中出现一些变化,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数学习题,实现了其思维方式的转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贯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保障学生各项思维素质的进步和发展。
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频率高。数学知识大部分来自实际生活且运用到实际生活,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需求作为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综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助力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解决更多实际生活问题打好基础。
教师讲解有关“升与毫升”的内容过程中,应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液体体积大小来进行判断,综合到商店购买饮料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教学引导。教师先预先准备好两瓶1000毫升的饮品,A瓶的饮品瓶身是圆柱形状的,B瓶饮品的瓶身是圆锥形状的,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两瓶饮品的价格一样,那么你们更想要购买瓶身是哪一个形状的饮品呢?”
由于两种饮料的形状具有明显区别,很多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问题,答案上出现了明显分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A瓶,他们认为A瓶的瓶身上下和B瓶一样,但是却比B瓶饮品的高度更高,所以A瓶装的饮料应该更多。还有些学生选择B瓶,他们觉得B瓶饮料瓶底比A瓶大许多,所以B瓶饮料更多,这时候教师拿出一支1000毫升的量筒分别测量两瓶饮料的容积,邀请两名学生分别将这两瓶饮料倒入量筒当中,并记录刻度尺位置,最终获得两瓶饮料同样多的结论。学生意识到这一过程和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类似,认识到升和毫升属于一种计量单位,能够表现出液体的多少,进而养成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仔细观察液体包装的习惯,从而判断其体积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通过“买饮料”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关联范围也比较宽泛,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关联,教师应结合教育发展现状为学生收集丰富的数学实例教学资源,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发展史,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课程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为学生布置一些数学探究任务,如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家庭中每月水费和电费的消耗情况,之后由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整理,并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大家家庭每周会支出多少钱?”结合这种问题要求小学生进行计算,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每月的收入情况,在每月结束时将会有多少剩余。如家庭当中需要购买一些大件,但结合盈余情况单月收入剩余并不能完成大件购买,需要多长时间的积攒可以达到这种购买力。经过教师开展的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指引学生在具体的家庭生活当中发现具体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展开有效处理。借此方法指引学生应用生活化方式展开深入探索和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行主动挖掘和探究,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行为习惯,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认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独具的魅力与奥妙,为他们数学学科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路径重新审视教学工作的开展,注重灵活运用数学资源展开课堂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经过健全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丰富数学内容,促使教学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探究能力。数学学科的学习特征直接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这一情形下,教师要选择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具体,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数学的形象思维能力,助力学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分析教材当中的概念和公式定理等内容,通过自主解读相应的课本例题来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有效渗透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的人数按照优化原则将学生展开科学分组,给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可以使各小组制作圆柱体模型时预先明确要求,对圆柱体的高度、面积深入探索,鼓励小组成员按照要求来对学习任务实施分配。整个过程中,不同小组按照圆柱周长,综合公式来对圆柱体模型表面积展开计算,小组间对计算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及时展开解决,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实现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渗透应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将这种思想有效融入课后作业指导当中,通过布置丰富的生活化作业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数学知识在课堂之外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进而驱动他们主动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超市购物”的课后作业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调查超市当中的水果价格,并在课堂鼓励学生利用调查数据展开提问和计算,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体验。在课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应用实践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再如,在学习完“不规则物体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测量一些生活当中不规则的实际物体,总结测量当中需要掌握的必备条件,最终计算出正确的图形面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物体形状选择测量方法,还要考虑到物体单位在完成每一学习环节时都是对数学知识应用的巩固,教师可以在每一教学章节都设计这种开放趣味的数学作业内容,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践中,合理调整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除了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内容,还要结合生活元素对数学习题作业进行改编,并且融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开课后作业辅导,保障学生借助信息平台获得快速的沟通交流。信息技术发挥的资源优势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应用型书面作业,立足数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展学习内容,实现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意识,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强化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从而更快掌握数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教师利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对其各项思维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推动学生应用意识的提升,保障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如讲解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和学生展开积极的沟通交流:“学生们思考下蝴蝶和蜻蜓,这两种动物,哪一个更加美丽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有些学生认为蝴蝶更美丽,因为蝴蝶的翅膀颜色多样,并且它们的翅膀面积更大,能够更加凸显自身的颜色。还有些学生认为蜻蜓更美丽,主要是因为蜻蜓起飞的状态更轻盈,能够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态。学生的不同答案代表了其审美价值的不同,然后教师按照多媒体的方法给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蝴蝶、蜻蜓的图片,促使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进行观察,构建资源丰富的数学实践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制作,要求学生将纸张进行对折,按照折痕来画出蝴蝶的一边翅膀的形状,之后采用相同的方式画出蜻蜓一边翅膀的形状,之后运用剪刀的方法,按照所画出来的形状进行裁剪,就能够得到一只完整的蝴蝶和一只完整的蜻蜓。这时教师要继续提问:“同学们认为蝴蝶和蜻蜓都很漂亮,那么它们拼到一起是否能够变得更加漂亮?”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裁剪下来的两种图形拼接在一起,完成上述操作后,学生认识到获取的图片貌似并不理想。这时候教师顺利引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知识:我们剪出的图形是不规则的图形,如果把它们进行胡乱拼接,形成新的图形,那么这些图形就很难保证仍然是轴对称图形,自然也就失去了轴对称图形的美感。由于它的对称感被打破,造成不太美观的视觉印象,借助这一过程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并与教师展开深入互动,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数学应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新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学生自学体验,保障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