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钧瓷文化研究

2022-02-14 00:24温丰泽于亚伟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窑变钧瓷釉色

温丰泽,于亚伟

(云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钧瓷文化形成基础及生态美学历史发展

陶瓷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工艺美术品,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中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陶瓷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陶瓷文化,而陶瓷文化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钧瓷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特有的釉料使用和神奇的窑变效果,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钧瓷文化伴随着钧瓷技艺的传承发展而形成和不断丰富,并且不断推动中原文化向外延展,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一)钧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钧瓷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至今已历经千年发展,拥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禹州市赵家窑等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具有花釉纹的瓷器,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唐钧,其被称为“钧窑之源,钧瓷之根”。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相比,唐代瓷器更加注重釉色装饰方面的技术,在传统黑、褐釉色的基础上加入多种呈色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产生窑变,呈现出大块彩色斑块和蓝、绿、灰、白相间的流动纹路,瓷器的釉色因高温以及釉料的流动而发生万千变化。这一时期的釉色装饰技术与宋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为后来钧瓷釉色彩斑花纹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至宋代,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来了制瓷业的兴盛局面,官窑与民窑数量大幅增长,出现了“五大名窑”“八大名瓷”“六大窑系”等,手工业市场尤其是瓷器市场空前繁荣,以至于宋代陶瓷烧制技艺所达到的鼎盛程度至今都难以企及。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宋代钧瓷文物,能够发现这一时期的钧瓷烧制已经突破传统釉色的窑变效果,出现了红、蓝、紫、青等釉色错综掩映的效果。宋钧作为钧瓷艺术的鼎盛之作,以官钧为代表,被称为“国之瑰宝”,是当时的御用陶瓷珍品,专供宫廷所用。“官窑”器物工艺极为精细和考究,线条端庄大方且胎质细腻。由于当时官窑所生产的钧瓷具有特殊的用途及地位与价值,不允许民窑对其进行仿制,因此官钧的制作工艺与流程都严格保密,这就导致了流传于世的精品官窑钧瓷作品少之又少。当今仅存于世的这些传世宋钧,无论是从工艺技术还是历史价值方面都可谓是无价之宝。

从20世纪50年代钧瓷恢复烧制以来,国家、政府、民营企业、手工艺人均为钧瓷发展做出了贡献,钧瓷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给钧瓷产业发展带来机遇,钧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窑场迅速增加,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钧瓷烧制技艺的革新,钧瓷工艺与技术取得了新突破,达到了新水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民营企业蓬勃发展,钧瓷市场化道路不断扩宽,尤其是以个体企业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和个人工作室数量持续增加,钧瓷业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钧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和钧瓷产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钧瓷文化的发展。钧瓷原产地禹州市自2004年开始举办钧瓷文化节,着力推动钧瓷文化建设和传播。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成功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钧瓷文化艺术与当代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及精神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艺术文化综合体。钧瓷文化的快速发展也为钧瓷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传统生态美学与当代生态美学

在儒家传统思想理论中,人的道德原则与观念来源于“天”,认为道德观念与道德准则都来自人们内心先天存在的道德律,“天人合一”是自然存在而非由人的主观意志所促成。从生态美学理论来看,作为其根基的“生态存在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合。中国生态美学体系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正是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天人观的继承与发展。

在《论语·雍也》中有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表达了孔子乐见人与自然融合,享受自然生态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传统儒学中关于生态审美智慧的思想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诠释提供了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老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概括了天、地、人、世间万物乃至宇宙生命的规律,其中道便是指宇宙万物衍育的根源。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规律、依赖自然环境,这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有关生态伦理的思想智慧。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并在结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中国本土人文风情的佛教思想。中国古代佛教研究者认为,受到自然的馈赠而对自然所抱有的忠诚,对自然怀有敬畏与感恩,清楚认知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人们生态伦理责任的树立,为后世中国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拓宽了伦理疆域,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具体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美学领域中一种全新的创新理论形态,在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基础上,具有较为深刻的时代根源和哲学基础。生态美学作为20世纪中期产生的新兴学科,是有关生态环境和生态观念的一种美学理论,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美学分支。生态美学自形成以来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末期,生态美学进入了中国学术界,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初步影响。生态美学将“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而这种和谐则是以人为基点的,认为精神文化、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达到高度和谐、平衡与统一。生态美学被引进中国美学理论之初,就与中国古代的天人观相呼应,得到中国学者的进一步诠释和运用。我国首个引用生态美学视角进行理论阐述的是台湾学者杨英风,其1991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一文中,第一次通过生态美学的新视角,结合传统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对中国建筑进行了相关阐述[1]。而中国生态美学的倡导者与奠基人曾繁仁教授从审美的关系和存在状态的观点出发,重新定义了新生态世界观指导下的生态美学。中国设计美学的开拓者、著名学者徐恒醇教授在《生态美学》一书中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在世间万物自然生命之间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世间万物都是和谐共生、共同进化且相互依存的[2]32-40。从学者们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生态美学的核心观念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发展,而这种“和谐”的观念,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此外,还有鲁枢元教授所著我国生态文艺学开山之作《生态文艺学》,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并且强调了文艺对于生态建设的至关重要性[3]33-35;章海荣教授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则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且提供了现实依据[4]50-55;周维山教授在《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创新及其问题研究》一书中通过对比中西研究方法以及结合史论的方式,对中国生态美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探索[5]60-67。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和古代已经大不相同。在2007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确立为我国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创新。在当代生态美学基础上,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标准也逐渐发生变化,对工艺美术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工艺本身,而是将其融入自然环境,使其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了当代人对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了当代人求美审美的层次。

(三)钧瓷文化与生态美学的历史渊源

钧瓷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已与中华传统美学融会贯通,生态美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钧瓷文化的审美特征,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内在影响。钧瓷文化内涵中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达到和谐统一的自然状态,与生态美学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相互契合。通过生态美学中的审美表达,钧瓷文化传达出不同于其他手工艺种类有关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认知。钧瓷从设计到烧制整个过程,都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精神,体现了中国生态美学影响下特有的钧瓷文化哲学。钧瓷文化中强调的“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要通过钧瓷作品表达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境界。

钧瓷作为手工艺品,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及视觉观感。作为中华传统工艺,钧瓷文化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内涵是其他陶瓷文化所无法复制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观念、功能需求以及价值追求成为当代钧瓷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将中国生态美学与钧瓷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可为钧瓷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向。

纵观钧瓷发展历史,钧瓷文化基于中国生态美学,以其多样而统一的格调展现出独具特色并极富魅力的精神面貌,并且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二、钧瓷文化的生态美学审美特征

钧瓷文化中的生态美学体现,主要在于钧瓷创作过程中的文化演绎。钧瓷的窑变之色和开片之声以及造型之雅和纹路之灵,都是对于生态美学的具体演绎。尽管钧瓷文化艺术发展中,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生态美各具特点,但钧瓷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演绎始终追求“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艺术状态。

(一)钧瓷文化艺术之美

1.色彩美——窑变之幻化

钧瓷之美不仅在于造型和色彩,还在于钧瓷在出窑过程中因冷却及纹路延伸而开片的天籁之声,这种虚缈清脆的空灵之音,如琴弦、涧流发出的美妙音乐,在每个出窑日子为在场的人们呈上一场听觉盛宴。此起彼伏的“噼啪”“叮铃”之声,抑扬顿挫、时急时缓,犹如大自然赋予钧瓷艺术的禅语。起初,开片被看作钧瓷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从宋代开始,逐渐成了钧瓷装饰中的一种艺术审美追求。需要说明的是,钧瓷的开片不仅仅发生在开窑之时,它可以持续数十年之久,使钧瓷纹理不断显化、丰化,在悠久而深沉的时光流转中,钧瓷开片的玲珑清音响彻钧瓷文化发展的历史时空。

2.音乐美——开片之空灵

钧瓷的釉色素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誉,窑变所形成的不可预知的釉色效果令人向往和津津乐道。钧瓷烧制之火被工匠们称为“神火”,至今在钧瓷的起源地神垕镇还有祭奠火神的火神庙。在“火”这一自然之物的作用下,原本单一泥土之色的素坯,演变出了朱砂红、茄皮紫、葡萄青等丰富釉色及寒林归鸦、仙山琼阁、紫翠生烟等美妙意境[6]。且钧瓷窑变最为神奇之处在于窑变的结果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对烧成釉色进行人为掌控。这些特点更体现了钧瓷艺术是人的创作与自然造化的有机结合。多彩的釉色加之山川河流、四季风光、花鸟虫鱼等应有尽有的大自然景物,兼具境界、诗意、意象、物像等,钧瓷由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而生的神奇瑰宝。

3.造型美——气韵之高雅

钧瓷发展过程中,造型种类不断增多并且不断创新,伴随社会的发展而蕴含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钧瓷器物作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宫廷的专享贡品,其流畅明朗的线条、大气端庄的造型、浑厚庄重的色彩氛围,无不体现古代皇权的高贵与尊崇。钧瓷的造型融合了人和自然的元素,钧瓷造型是由人创作完成的,但钧瓷造型的主题通常取材于自然万物,动物、植物等相关题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品之型。人与自然的结合,充满了钧瓷匠人匠心独运的创意以及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4.纹路美——肌理之透活

钧瓷的开片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纹路,如蛛网般纵横交错在钧瓷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其中较为典型的纹路有“看似锤击,扶则无痕”的冰片纹、“龙行蛇走”的蚯蚓纹、“繁星点点”的鱼子纹等。钧瓷釉面纹路主要是因胎质与釉面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是在天然之物“火”的作用之下而生出的天然“佳作”。而纹路也会呈现“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自然而奇妙的景象。看似破碎的纹路,实则已经与胎体釉面融合为一体,不残不破,触感极为光滑平润,为钧瓷艺术增添了细致之美,这也是其他陶瓷难以企及的自然之美。

(二)钧瓷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表征

钧瓷文化源于人们对于实用性的需求,从设计、创作到烧制,都是在自然法则下进行,为满足人们需求而生产,通过有形与无形、具象与抽象的不同表现方式,实现钧瓷工艺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和谐统一。而钧瓷文化的生态美的价值体现,也主要在于钧瓷艺术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的个性化特征,钧瓷创作不断从大自然中发现和汲取美的元素,同时又倾注人的智慧与理性,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7]。

1.钧瓷文化的生态性整体价值

钧瓷艺术所传达的美学思想不仅仅在于外表的呈现,还在于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钧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美学价值[8]。钧瓷技艺是众多自然元素与人为元素结合的产物,在钧瓷文化发展中,流传的许多典故,就是这种具有生态整体性价值的结合的侧面反映。

例如,有这样一则关于宋代窑炉的传说:因为古代钧瓷烧制技术不够发达,钧瓷的烧制时间较长,一名叫火旺的窑工在规定的工期未能完成宫廷钧瓷的烧制,即将获罪,绝望的他在一天的劳累后靠着冷却的窑炉睡着了,做了一个长梦,梦到火神爷爷到来,在他虔诚的恳求后,火神爷爷幻化出一副妇女哺育婴儿的画面,妇女怀中的婴儿仿佛吃不饱一般,左右双乳轮换着吃。于是火神爷爷说“一个太少、三个太多、两个合适”。火旺从梦中醒来,突然意识到,双乳状的窑炉可以加快钧瓷的烧制速度。就这样,双乳窑炉在神垕镇渐渐流行开来,并且烧制出了柴窑钧瓷。时至今日,双乳窑炉仍在使用。从这个典故中,可以明显看出,钧瓷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外在表现,而是钧瓷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结合而生的整体生态性价值体现。

又如,有关钧瓷釉色的传说,更是钧瓷匠人呕心沥血创作的展现。相传很久以前,昏庸的皇帝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要求窑工烧出其梦中艳丽无双的钧瓷花瓶。但众多窑工百试不成,期限将至,窑工们即将被斩首。有一位窑工之女毅然投窑自焚,决心用鲜血来染制花瓶,于是,在窑工之女鲜血的浸染下,鲜红瑰丽的钧瓷花瓶诞生于世,人们由此将震撼人心的钧瓷红釉称之为“祭红”。在今天看来似乎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却是神垕镇钧瓷匠人心血凝成之作,而这样的传说,更是钧瓷文化艺术中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最高境界的展现。

2.钧瓷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都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无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还是造物设计,皆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以及生态美学思想[9]。钧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各个技艺程序都是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从钧瓷的烧制材料、窑炉、窑变到烧制作品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以及作品意象,每一环节、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及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如烧制钧瓷的双乳状窑炉所蕴含的自然因素正是“天道”及“自然”的具体体现[10]。窑变产生过程中的“自然”与“人力”则主要体现在钧瓷釉色五彩多变、釉色中图像囊括大自然中山川河流和四季风光、烧制过程窑变自然天成等方面。钧瓷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通过丰富多变却又整体统一的格调,在诸多陶瓷文化种类中脱颖而出,在中国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经过传承、创新与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呈现。

3.钧瓷文化的审美价值

钧瓷文化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钧瓷的神、奇、妙、绝四个方面。钧瓷“神”在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现出变幻莫测、缤纷绚丽之美;钧瓷“奇”在开片,开片对钧瓷釉面没有造成损坏,反而形成丰富的纹理,构成一幅幅极具艺术性的图案,且开片之声寓动于静,似琴如铃,给人以一种灵动的视听美感;钧瓷“妙”在“唯一”,“钧瓷无双,窑变无对”,任何一件钧瓷都如指纹般独一无二,而且浑厚天成的钧瓷兼具透活、灵动、莹润之美,别具神韵,极富艺术灵犀,令人无限遐思,从不同角度、光线欣赏,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妙不可言;钧瓷“绝”在意境,钧瓷上的图案因自然窑变聚色而成,如诗如画,意境万千,境随意变,鬼斧神工,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三、中国生态美学对于钧瓷文化的内在影响

钧瓷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当前出土的各种钧瓷作品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钧瓷文化反映了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变迁,记录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以下从钧瓷文化中的审美表现、审美追求、审美意境三个角度阐析在中国生态美学理念影响下,钧瓷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钧瓷文化中的生态审美追求

钧瓷文化中的生态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钧瓷文化发展史、钧瓷工艺技术流程、钧瓷艺术造型、钧瓷造型纹饰以及钧瓷民间神话故事等钧瓷文化现象当中,而其生态美学审美追求的核心主要在于崇尚自然,同时还包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追求卓越的完美精神等,钧瓷文化的这些理念和思想,是钧瓷艺术能够辉煌至今的重要原因。

1.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追求

崇尚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艺术文化中多有体现,钧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明显的崇尚自然与和谐的精神追求。钧瓷之美首在窑变,对于窑变的最高的审美境界便是自然天成。古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形容钧瓷釉色的自然天成。对于钧瓷窑变所产生的釉色和纹路的命名,也通常会采用自然物象,例如钧瓷红釉被分为海棠红、鸡血红、牡丹红等,这种命名方式以及钧瓷的神奇窑变都是受中国生态美意识影响的。崇尚自然与和谐是一种独有的中国式审美取向,好的钧瓷窑变效果体现出的是造型、釉色及纹路的高度和谐统一,钧瓷窑变既是人工的,也是自然的,这也正是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和谐表现。

2.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追求

钧瓷作为高温窑变瓷种,是在借鉴、吸收并融合唐代青瓷、花瓷以及五代柴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集百家之长、融众家之优,使得钧瓷文化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钧瓷选料种类广,造型丰富,纹饰不拘一格,并不断借鉴其他瓷器的烧制经验而改进和创新烧制方法,由此烧制出来的钧瓷在品味、质地以及美感上各有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11]。在钧瓷产业发展上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如此,钧瓷创作、生产、销售、宣传推介等过程各类人才的介入,对提高钧瓷质量、创建钧瓷品牌、改进创新技术、扩大对外知名度以及推进钧瓷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钧瓷文化受中国生态美学思想影响而铸就的包容精神,是钧瓷文化历经千年历史发展,依然能够繁荣鼎盛,紧跟时代潮流的重要原因。

3.追求卓越的完美精神追求

钧瓷作为宫廷贡品,自然对质量与工艺的要求极高。钧瓷生产流程复杂、烦琐,标准极高,自古以来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无论那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神垕镇的钧瓷匠人戏称“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虽有戏谑之意,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钧瓷烧制流程中的关键步骤,以及对于质量要求之严。尤其是官窑时期,烧成的钧瓷件件都是精品,再加上钧瓷窑变无双的特点,可以说烧成的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而其余未烧成功的都要作为废品打碎销毁。正是这些造就了钧瓷匠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追求卓越的完美精神品质不仅是钧瓷文化繁荣至今的重要原因,更是钧瓷艺术和钧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钧瓷文化中的生态审美体验

1.质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烧制过程中的“二液分相”等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形成了钧釉莹润乳光的质感,使钧瓷获得了“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誉,钧瓷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较好地诠释了国人温厚沉稳、不事张扬的性情和纯粹高尚的精神品质。钧瓷文化中所体现出的钧德、钧风、钧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与思想、涵养与品行。

2.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钧瓷文化的生态审美意境中最为关键的展现在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千百年来,神垕镇人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传承发展着钧瓷文化[12]。从钧瓷的选料来看,万物来源于自然,钧瓷原材料取之于自然;从钧瓷的烧制方法来看,钧瓷由火烧而产生五彩缤纷的釉色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从钧瓷的审美理念来看,钧瓷匠人在创作时,由内而外表现和传达出顺其自然、万物和谐的人生境界,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审美理念的生动展现。

3.情怀——“慈悲为怀,善待万物”

钧瓷相较于其他金属、木材、石材等器物更容易破碎,这也就要求制作、欣赏、收藏、使用之人常怀慈悲、怜惜、爱护之心,对钧瓷倍加呵护,轻拿稳放,爱惜把玩,小心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钧瓷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物,能让人面对万物从心底油然产生爱惜之情[13],而这种善待万物之心会逐渐延伸到人们的处事态度,人们的慈悲之心会越来越宽广和丰盈。钧瓷文化中的“慈悲为怀,善待万物”的审美情怀,是钧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极佳体现。

(三)钧瓷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原则

1.器以载道

《周易外传》中曾言“无其器则无其道”,这是对于中国工艺美术道器关系的概述。在经验范围内,人们对于器物的感受来源于直观的“器”而非“道”,但在中国传统礼乐制度下,钧瓷文化作为器物的存在,不仅仅是一般的实用性用具,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礼乐功能。纵观钧瓷文化发展历程,钧瓷艺术达到顶峰的阶段与中国瓷制礼器兴起的阶段是相吻合的,作为有象征意义的器,钧瓷是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及审美理念的文化符号。而在中国生态美学视域中,钧瓷文化中道器关系的融合正是中国工艺美术审美情感的表达。

2.形制多变

钧瓷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钧瓷的形制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活动中的元素而构建的。从在唐代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生产的生活实用器具到在宋代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制作的仿制礼器,再到在当代新文化艺术思想影响下创作的时尚艺术品,钧瓷形制的沿革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和时代性,钧瓷造型不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接受时代的洗礼,在坚守传统和本色的同时,将多变的造型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进一步推动钧瓷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生态审美理念融入当今世界工艺美术发展的潮流之中。

3.守正创新

钧瓷艺术历经千年发展,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改进、创新和提高。钧瓷对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具有突出贡献,钧瓷窑变打破了我国陶瓷天青月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中国陶瓷釉色神奇多变的新局面。而当时的钧瓷窑变艺术正是在已有的陶瓷技艺基础上,敢于大胆突破,努力求变创新的结果,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从钧瓷制作配方、钧瓷釉色、钧瓷窑炉,到钧瓷烧制技艺和流程等,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革新。钧瓷文化也由早期所呈现出的庄重、浑实、圆润的审美风格,发展到现代的多种造型及审美风格;从单一的陈设或使用功能,发展到当今适应各种需求的复合功能。

四、总结

在中国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钧瓷文化发展不局限于对纯粹艺术的追求,而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关系的认知,使钧瓷创作源于自然与社会,多维度地反映审美关系,并不断向外扩大钧瓷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创新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借鉴意义。此外,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积极融合人、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的钧瓷文化,彰显出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美学特征和优势,有利于推动中原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进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窑变钧瓷釉色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如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