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郭天龙,李长青,田 婧,智 宇,金 海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从养殖数量来看内蒙古和新疆等北方地区是重要产区。2019年全国羊饲养量为30 072.1万只,其中,内蒙古为5 975.9万只,新疆为4 153.8万只,占全国羊饲养总量的33.68%;全国羊肉产量为487.5万t,其中,内蒙古为109.8万t,新疆为60.3万t,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34.89%[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羊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冷季主要对我国北方地区羊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内蒙古、新疆等采用放牧补饲生产方式的北方牧区。在冷季,因抗寒导致的热量损失而造成的饲料报酬低是放牧补饲生产方式养殖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凸显。
实现低成本生产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学者尝试从生产方式[2]、饲料资源 开 发[3-4]、繁 殖 及 育 种[5]、疫 病 防 控[6]和 设 备 开发[7]等角度解决养殖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肉羊冷季放牧补饲养殖方式面临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笔者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肉羊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主要内涵,初步分析了实践应用效果,提出了该模式在北方牧区的产业化应用思考,以期为加快转变我国北方牧区肉羊冷季生产方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冷季对北方牧区肉羊放牧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大,主要涉及基础母羊的饲养。以内蒙古为例,牧区肉羊的饲养长期以来以放牧补饲为主,受自然条件、草场类型、草场产草量等因素的影响,四季营养状况极不平衡导致羊只冬春季营养不良,羔羊初生重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产出效益低。
研究表明,从9—10月母羊配种开始,牧草进入枯草期,营养价值显著下降,放牧母羊因在枯草地长距离游走等原因通过甲烷排放损失的能量占摄入饲料总能的9%~12%。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中,母羊需经历7个月左右的冷季或枯草地长距离放牧,其中近5个月持续在-20℃左右的环境中暴露。母羊每天放牧距离至少10 km,消耗能量4.90 MJ,中等质量的青干草代谢能以7.20 MJ/kg计算,相当于消耗0.41 kg青干草;冬季每天饮用冰水约3 kg,由0℃升高到37℃,消耗能量0.46 MJ,相当于消耗0.10 kg青干草;在-20℃条件下放牧采食,热增耗损失相当于消耗0.20 kg青干草,即一只母羊冷季每天需消耗0.71 kg青干草以维持生命。在该生产模式下,为了维持母羊繁殖机能,额外补饲是普遍做法:每只母羊放牧后补饲精饲料0.25 kg/d,补饲牧草0.5 kg/d,投入约0.85元/d。因此,草与畜供需动态变化不同步,牧草营养供给与绵羊营养需求脱节,放牧家畜生产水平较低,补饲投入高,生产收益极差。
母羊冷季多处于妊娠期,还需满足繁殖营养需求,这种既要抵抗寒冷应激又要维持繁殖机能正常运转的结果导致母羊动用体脂,体重损失高达25%~35%,影响母羊的繁殖机能,导致下一次排卵推迟、受胎率下降、流产,羔羊初生重小,甚至出现冬春季节母羊死亡的现象。
因此,从生产效率来看,冷季放牧补饲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饲料资源浪费大而产出效益低的生产模式,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产业增收增效的内在要求。
1.2.1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2000—2017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1999—2016年,我国散养肉羊的饲养成本从164.43元/只增加到1 017.03元/只,年均增长率为11.31%;人工成本由63.93元/只增加到440.46元/只,年均增长率为12.02%。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00年1月—2016年12月,国内豆粕、玉米价格分别由1.93元/kg上涨至3.68元/kg、0.93元/kg上涨至1.95元/kg。
1.2.2 养殖成本组成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司肉羊生产监测数据,牧区每出栏45 kg绵羊(肉用)对应的成本为596.81元,具体包括:仔畜(3月龄之内)饲养成本454.76元、精饲料费51.85元、粗饲料费57.78元、饲盐费4.13元、防疫治疗费7.94元、雇工费10.91元、水电燃料费1.64元、死亡损失费分摊4.71元、其他费用3.09元。每出栏45 kg山羊(肉用)的成本为650.37元,其中仔畜成本为442.14元、精饲料费57.23元、粗饲料费63.20元。统计结果中绵羊的成本高于郭天龙等[8]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调研结果(518.03元/45 kg)。由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可知,牧区肉羊生产的主要成本来自仔畜饲养成本和饲草料费用,对绵羊来说,这两项占总成本的95.26%,对山羊来说,这两项占总成本的86.50%。因此,饲草料是牧区肉羊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肉牛、奶牛等家畜的生产成本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9-11]。
王雪娇[1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肉羊生产的人工成本、生产物质和服务费用不同程度上涨,总体来看,肉羊生产的盈利情况不佳。刘玉凤等[13]研究表明,我国日益增大的羊肉供需缺口、草原生态环境压力及资源要素供给约束,决定了提升肉羊产出水平、增加羊肉长期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提高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扩大饲养规模和无限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王雪娇[12]进一步分析发现,以放牧为主的新疆肉羊生产存在“高成本、高产出”的特点,导致净利润率较低。活羊出栏价格和羊肉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所以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是北方牧区肉羊业发展的方向。
肉羊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从配制低成本全混合日粮、转变生产方式和建设福利型低成本暖舍三方面入手,解决寒冷地区冬季肉羊放牧补饲生产方式存在的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动物福利差、草原资源消耗大等问题,符合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的趋势。
2.1.1 配制低成本全混合日粮及转变生产方式
该种技术模式采用冷季全舍饲方式,避免放牧羊因抗寒、游走和饮冰水等造成的营养损失,并依据羊只营养需求科学配制低成本全混合日粮(见表1)。全混合日粮的原料90%以上来源于价格较低的农作物秸秆和全株青贮玉米,同时配合少量营养成分浓度高的精补料,采用自由采食或定时定量饲喂方式保证羊只的营养摄入量。该种生产方式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充分利用青贮饲料,积极响应种养结合政策号召。
表1 低成本全混合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2.1.2 低成本保温蓄热暖舍设计与建设
该种技术模式采用的福利型低成本暖舍为东西走向,应用不等坡式设计,建筑材料为彩钢夹芯保温板和不同规格方钢,结构如图1(a,b)所示。暖舍跨度10.0~12.0 m,长度25.0~30.0 m,棚脊高5.5 m,墙高3.0 m。舍内地面沿棚舍的长轴方向设计宽约2.0 m的饲喂通道(包括草料槽),将舍内分为南北等宽的两排圈栏用于饲喂,并且饲喂通道的一边与棚脊在同一竖直面内,其中,南侧的一端(东端或西端)约2.0 m不设置圈栏而与饲喂通道相连,作为备用饲料和工具存放位置。在纵墙的1.5 m以上设置窗口用于采光和通风,窗地比约为1∶3。南侧舍顶和窗户材料为无色透明的阳光板,并在其外安装保温帘。门设置在东侧山墙正对饲喂通道的位置、南侧纵墙的西端和中间部分,用于羊只的出入、饲草料搬运和清粪。舍内靠阳光加热、保温帘蓄热,实现不供暖保温。暖舍外南侧连接约450 m2的运动场。该暖舍的建设成本约为10.0万元/个。
图1 暖舍结构示意图
2.2.1 暖舍内环境质量指标
在暖舍内饲养繁殖母羊,羊均面积为2.91m2/只(产羔前)。暖舍内平均最高温度为14.16℃(12:30测定),与舍外相比高16.82℃,比传统圈舍高0.86℃;暖舍内平均最低温度为4.24℃(6:30测定),与舍外相比高20.32℃,比传统圈舍高10.75℃。传统圈舍内温度从最高值降至0℃用时4~6 h,暖舍内全天温度均在0℃以上。暖舍内温度基本符合羊场建设标准的规定(≥5℃)[14]。
暖舍和传统圈舍内CO2浓度整体比较高,高于现行标准的推荐上限(2 946.43 mg/m3)[15];从整体趋势来看,CO2浓度在8:30—14:30下降,14:30后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昼间通风较多、14:30后为达到保温效果开始关闭门窗和夜间为保温减少舍内通风,同时羊只为了抵抗降温可能增加产热而增加了CO2排放量。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短时多次通风方式避免暖舍内CO2浓度升高。
暖舍内NH3浓度全天的平均值为11.00 mg/m3,低于现行标准推荐的上限值(15.18 mg/m3)[15]。暖舍内NH3浓度在14:30后开始上升,可能是由于此时开始关闭部分门窗减少通风。NH3浓度在16:30—18:30达到最高值,可能是因为此时门窗全部关闭造成NH3浓度快速上升。18:30因温度较低,NH3产生减少,同时暖舍内的冷凝水可能溶解部分NH3,所以舍内氨气浓度下降。传统圈舍可能因密封性较差所以NH3浓度全天较低。
温度和有害气体的检测结果表明,新建暖舍保温效果优于传统圈舍,达到了不供暖且保温的预期效果,并且有害气体浓度符合现行标准规定,因此,可以在寒冷地区推广使用。
2.2.2 饲养效果
母羊产前放牧补饲体重降低,平均每天降低97.53 g,而暖舍舍饲体重平均每天增加32.41 g。产后放牧补饲母羊体重平均每天降低47.78 g,暖舍舍饲母羊体重平均每天降低28.19 g。羔羊体重方面,暖舍舍饲模式下羔羊初生重比放牧补饲高0.77 kg,达到3.96 kg;哺乳期平均日增重比放牧补饲高46.53 g/d,为191.58 g/d。
2.2.3 成本比较
表2是笔者对20多户牧民走访调研数据的整理计算结果,成本主要以饲料费用体现。成本计算只考虑养殖的饲草料成本和雇工成本,羔羊料成本由母羊分摊。牧户自有的草场无使用费用,自有草场不足的产生草场租赁费用。由表2可知,基础母羊冬季放牧补饲成本为277.59元/只。
表2 基础母羊冬季放牧补饲养殖方式的成本 单位:元/只
表3是暖舍舍饲基础母羊的饲养成本。该模式下基础母羊的舍饲时间为150 d,饲养成本为155.93元/只;另外,将羔羊料成本分摊到每只母羊的成本为28.50元(0.19元/d),则母羊冬季暖舍舍饲的日粮成本为184.43元/只。
表3 基础母羊冬季暖舍舍饲饲喂量与成本
综上,在不计算草场价值和放牧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低成本舍饲比放牧补饲降低了93.16元/只。
农业农村部2021年4月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包括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扩大基础母畜产能、增加优质饲草供给等。低成本舍饲模式立足绿色养殖、福利养殖,以农作物秸秆、全株玉米青贮为主要饲料,减少精饲料补饲量,符合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农牧业发展理念,同时解决了寒冷地区冬季放牧养殖模式效益差的现实问题。
传统肉羊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基础差,养殖设备简陋,资源消耗大,投入成本高,养殖效益低[16],已经不符合畜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主旋律。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是必然趋势,同时易于实现畜牧兽医管理的标准化,控制产品质量。在北方地区实施冷季低成本舍饲、暖季放牧的养殖模式,在饲料配制和合理饲喂方面融入更多的科学技术,有助于解决牧户靠个人经验养殖造成的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也避免了冷季放牧时母羊不必要的营养物质消耗。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和青贮饲料商品化加工正在兴起。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粒技术提高利用率,扩大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实现低成本养殖,并利用反刍家畜的消化特点,通过“过腹转化”将农作物秸秆快速转化成天然肥料,减轻秸秆处理压力。青贮饲料因养分含量高、消化率高而具有良好的饲喂效果和饲喂效益。袋式灌装青贮和拉伸膜裹包青贮的发展,使得青贮饲料的运输和商品化更加便利,保障了低成本养殖模式的饲料来源。
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可使母羊保持较好的体况,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繁殖周期,或者使用人工繁殖技术加快产羔周期;增加羔羊初生重和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可以缩短羔羊出栏时间。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导致部分地区的草场资源退化,草原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积极发展牛羊产业,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低成本养殖模式减少了对草原的利用,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可有效保护草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