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继续恶化

2022-02-14 06:49潘博煌
生态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

潘博煌

(澳门科技大学 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澳门 999078)

2021年,世界各地极端气候频发,摧毁了无数的生命与家园/NOAA

2021年10月31日,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开幕之际,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屡破纪录,从暴雨成灾、极度严寒,到野火肆虐、高温热浪,全球“气温失序”摧毁了无数的生命与家园。近年来,WMO及气候专家不断向各国发出警告,日趋明显的气候灾难将对地球上的生命及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立场、政策指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全球气候统一行动执行力严重不足。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状况,世界各国应加快气候行动的统一和协调,大力推进以“净零”排放目标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气候灾难:高温与极寒

2004年上演的美国电影《后天》中呈现的地球灾难场景似乎距离现实越来越近了。德国洪堡大学施勒斯纳博士指出,2021年气候变化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使得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气候灾难,以及这样的气候灾难或许就是未来地球气候的常态。WMO临时报告指出,地球正经历过去10万年以来的最高温度期,而且正在远离全新世(距今1万年左右的现代间冰期)的稳定气候,走向不可预知的领域。显然,2021年世界各地出现的各种极端气候事件也进一步印证了地球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2021年夏天,不断飙升的气温席卷了太平洋西北地区,使得美国、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炎热的夏季。持续升高的气温使得美国俄勒冈州的电缆融化,电力供应被迫中断;华盛顿州的路面被炙热的高温烤裂,仅在6月份,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人因为高温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而丧生。同时,极端的高温对地中海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出现创纪录的48.8℃高温天气;紧邻北极圈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也出现了罕见的40.1℃的高温天气,莫斯科在6—7月份之间的高温天数已经追平了120年前的最长纪录。

高温热浪的持续使得土地干枯开裂,毁灭性的火灾不断出现,2021年成为全球火灾发生数量最多的一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经历的历史上第二大火灾“迪克西”持续了3个多月,在强风的推动下,“迪克西”迅速变成了“火旋风”,使得大量的民众被迫离开家园。西伯利亚东北部地区同样无法幸免,这一地区2021年火灾出现的次数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总和,导致4 000万英亩的土地被吞噬,火灾所产生的浓烟一度飘到了北极上空,途经这一地区的航班被迫中断了30多天。欧洲东南部地区在热浪的袭击下,野火也随之而来。在人口稠密的地中海沿岸区域,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家难逃火灾的侵袭。过去的一年,从北美、西伯利亚到地中海,火灾的频发使得全球碳排放量再创新高,以至气候问题雪上加霜。施勒斯纳博士认为,2021年的气候灾难不仅使得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高,也使得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区域更加广泛。

2021年夏天,在高温的加持下,毁灭性的洪水横扫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莱茵河流域的多个国家遇到了有史以来的强降雨。“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夺走了德国100多人的生命。这次西风带剧烈震荡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影响到北半球,就在德国洪水暴发后的几天,我国河南省也遭遇了百年未见的特大暴雨袭击,1小时内的降雨量超过了德国最严重地区3天的降雨量。位于非洲的南苏丹,从5月份以来,连续20多天遭遇强降雨袭击,导致该国农村地区的房屋被淹没到10月,造成了36.5万人失去家园。

除了肆虐的洪水,更有极端的低温寒潮。2021年2月中旬,美国德得克萨斯州遭遇了1989年以来最低气温袭击,全州电网的崩溃使得该州沦为美国的“电力孤岛”。进入4月份,异常的春寒又开始肆虐欧洲各国,使得东欧多国出现了近百年来未见的春季低温天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观测发现,从2021年5月以来,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要比往年低0.5℃,达到了触发拉尼娜的条件。因2020年冬天就出现了拉尼娜现象,WMO在9月份就发出警告,2021年冬天的“双峰拉尼娜”已成定局。进入10月份以来,全球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极端的低温天气使得本已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飙升,欧洲、北美多个国家迎来了“历史上最贵的冬天”。2021年12月26日,一股寒流席卷了加拿大西北部地区,最冷地方的气温达到了创纪录的-51℃。

2021年世界各国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不仅是人类,还包括动植物和海洋。11月,加拿大西部、西北部有数十万只农场动物在洪水、低温、山体滑坡中丧生。在6月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热浪高温期间,有近10亿只贝类和其他的海洋生物在海滩上被活活烤熟。持续多个月的野火使得北美多个地区植被烧成灰烬的同时,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烧死,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不可逆转的冰川、冰层进一步消失。作为地球上第二大冰盖,格陵兰冰盖正处于加速融化阶段。2021年8月,格陵兰冰盖的最高点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降雨现象。专家预测,如果格陵兰岛的冰原温度上升1.5℃,按照现在的融化速度,到2030年就可能会全部融化。格陵兰冰盖一旦消失,全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5~10 厘米。

海洋拥有超过100多万个不同的物种,持续的温度升高使得很多海洋生物开始大规模地向气温较低的海域迁徙。这种逆生态系统的迁徙方式,将会对现有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致命影响。另外,气温的升高加速了海洋酸化的进程,也使得大量的贝类生物岌岌可危,不仅会对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冲击,也会进一步减少海洋的生物多样性。

气候状况恶化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其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乐施会(Oxfam)和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在2020年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中显示,1990—2018年间,全球最富有的人口(10%,6.3亿人)贡献了全球50%的碳排放量;前1%的人口贡献了全球15%的碳排放量,是世界上最贫困人口碳排放量的2倍。越来越极端的天气所引发的气候灾难也再次印证了,气候危机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贫困、边缘群体的人口影响更大,这部分人口主要是来自南半球,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家的民众占据多数。因为资源和技术的匮乏,这些国家很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如难以建造更加坚固的房屋来抵挡洪水和飓风,因此在极端气候事件中遭遇的损失也最为惨重,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其灾后恢复及适应的能力,很多人被迫沦为气候难民,其中80%的人口又是女性和儿童。如2021年7月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地区遭遇季风性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100多名儿童死亡,30万村民被迫转移。

联合国难民署(UNHCR)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因为极端气候导致的难民数量是武装和暴力冲突导致的难民人数的2倍还多,平均每年有2 100万人因为天气原因而被迫迁徙,约有90%的难民是来自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强的国家。例如海地,长期以来,该国受洪水、飓风、干旱、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影响,而对出口创汇有巨大贡献的森林采伐业蓬勃发展导致的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污染等因素又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使得海地人深陷贫困泥沼而无法自拔。经济问题、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均是海地人被迫迁徙的主要原因,而2021年8月的地震及系列与气候相关的问题更是严重加剧了这一趋势。令人忧虑的是,失去家园的人往往是穷人和弱势群体,他们的迁徙通常又以非正规方式进行,面临的风险则更大。英国基督教救济会在2021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气候灾难事件至少导致全球1 075人丧生,130万人失去家园。其中损失最大的美国东部居民,因飓风“艾达”的出现,给这一地区民众造成了650亿美元的损失。而德国的洪灾、比利时的洪水,也使得两国面临430亿美元的损失;得克萨斯州年初的寒流和年底的冬季暴风雪,也使得该州经济损失达到了230亿美元。

WMO临时报告表明,位于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家,特别是低洼礁岛国家,如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按照当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到21世纪末期将会被海水淹没,其他的小岛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后将变得不宜居住。同时,因受到海岸侵蚀的影响,这些礁岛国家的淡水资源日渐减少,直接威胁到贫困群体的生存。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届时这些国家不被海水淹没,也会因为淡水资源匮乏而使得岛上居住陷入生存困境。

气候变化引发的资源短缺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及暴力冲突,甚至会为恐怖主义发展创造条件。2020年,喀麦隆极北大区分别以捕鱼、畜牧为生计的两个部落因为争夺水资源和土地而引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并蔓延至其他部落,迫使数万人离开家园。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控制了当地的供水设施,利用水资源短缺问题来控制社区;在索马里,青年党通过控制林木走私来获取暴利,加剧了当地森林的乱砍滥伐。

对于许多德国人而言,2021年7月发生的大洪水会令他们终生难忘。但是,在这场德国人眼中“100多年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只是2021年极端天气的冰山一角。当西欧、东亚被强降雨笼罩时,北欧、北美多地也被创纪录的热浪侵袭。2021年12月席卷美国中部6州的史上最强龙卷风,更是让人们感受到极端天气的威力。过去几十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武装冲突、经济问题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风险事件的影响,破坏了人类数十年来在改善粮食安全、改进贫困群体生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1年1月份预测,在2020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达到顶峰(7.68亿人)之后,2021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会减少至7.1亿人。但是,到2021年10月,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的总数超过了7.68亿人;到12月,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91亿人。由此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生计崩溃,在南苏丹、也门、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尤其明显。2021年拉尼娜现象改变了雨季出现的时间,使得热带地区人们的农业活动受到了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概率及发生的时间往往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左右,从中美洲到阿富汗,干旱、洪灾、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严重削弱了贫困群体的谋生能力。

当然,气候变化并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但其确有乘数效应。因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地球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削弱了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生计的能力,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生计的能力。这也是“气候正义”与人权问题受到环保团体关注的原因。2021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承认所有人平等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权利。这项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却包含了强有力的政治承诺,并会成为各国政府采取气候行动的催化剂。在全球范围内承认人人享有健康环境权,对于各国以更加协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人类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不论是热浪、洪水还是野火、低温,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份发布的报告指出,科学家近50年来一直在观测地球上每个区域及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得出的结论也非常明确,即“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降雨、干旱、热带气旋等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气候变化的特征直接取决于全球气温上升的水平。IPCC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全球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都将会明显加剧。如果全球升温1.5℃,高温、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如果全球升温2℃,极端高温和热浪将会威胁农业、生态系统的临界阈值,对人类的生计、生命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逆转的。

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所致,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冰原、海洋、大气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净零”排放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2015年的《巴黎协定》正是为此而制定的,要求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同时,《巴黎协定》还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每隔5年更新一次。但自从实施以来,多数国家的“净零”计划模糊不清,且不够完整,与2030年的NDC目标有较大的冲突。

WMO临时报告显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经济增速在2020年明显放缓,2021年新增的碳排放量也有所下降,但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总体水平难以产生明显影响。按照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1.5℃的控温幅度将在2030年之前被突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至少会升高3℃。在天然气、煤炭、石油这三种主要的化石燃料当中,煤炭是最为低效也是排放量最高的能源,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仅燃煤发电每年就为大气贡献了25%的排放量。不仅如此,燃煤发电还会排放有毒气体,也是空气质量下降的罪魁。因此,《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呼吁各国停止新建并逐渐减少燃煤发电项目,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规模,减少对化石燃料发展的补贴。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首次就化石燃料前景做出规定。该公约的呼吁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有65个国家承诺会逐步淘汰煤炭,34个国家和5个公共金融机构承诺在2022年年底之前结束对化石能源的财政、金融支持,发达国家同意设立20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扩大清洁能源发展规模,以更好地助推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

由此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各国落实联合国历次气候大会的公约至关重要。WMO临时报告认为,天气的紊乱是气候变化加剧的集中反映,到2030年,届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在2010年基础上再增加16%。过去20年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和气候谈判中的曲折是并存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挑战。复旦大学朱杰进教授认为,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虽然就《巴黎协定》第6条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框架,但是减排目标设定、碳排放量计算、全球碳交易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并提出切实措施。毫无疑问,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总量的历史责任方面是无可推卸的,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个别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始终渲染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不足,意图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能力、累积排放量不相符的国际责任。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各国的合力,需要各方的诚意。无论如何,《巴黎协定》中确立的制度和框架逐步得到了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提升各国的共同执行力。

履行国际协议和义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同时,解决气候危机的技术也同样重要。技术、制度的合力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转向的关键所在。施勒斯纳博士认为,气候危机距离人类越来越近,现在依然没有实现减排目标,主要在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过强。因此,世界各国应认真对待经济转型,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只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巴黎协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事实上,当下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在很多方面是可行的,因为可再生能源、电池技术的价格,以及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方案的成本均在不断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在其名著的《气候赌场》一书中警告人类:“气候变化是时代命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命题,作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题,各国应将其与武装冲突、经济萧条同等视之。”回顾2021年的气候变化,这句话似乎已经变成了现实。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摆或减缓,反而以更加极端、更加突然的方式呈现在人类面前。更重要的是,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气候问题,也是其他危机的导火索。不断创纪录的高温及自然灾害,使得世界各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加剧了贫困地区的饥荒和不平等,甚至引发了局部区域的暴力冲突,加剧了这些地方的社会动荡。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成为时代的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共同体,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改进。这就意味着我们应改变对待自然的方式,真正认识自然的价值,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在这个方面,每个人均负有各自的责任: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政策及法律协调,加速推进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私营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均需要将自然资本、气候变化等纳入自身的决策体系,取消有损环境和气候的补贴,并致力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个人需要改变饮食习惯,不浪费粮食、水资源和其他资源,以及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

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为了重建旧世界,而是为了建立更具包容的新世界。这或许就是唯一的方式,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能够健康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之上。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咦?气候会变化?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全球气候大不同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