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赟,刘登英, 赵 一, 黄丕铂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1)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和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重建全球创新格局,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
云南省坚持服务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改革导向和人才导向,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优质创新创业高地,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促进云南省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云南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高位强势推动落实创新驱动工作[3]。2021年12月云南省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营造创新、推动创新、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领域多项改革稳步推进,赋予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更大自主权,有效减轻研究人员负担,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政策措施。
云南省各州市始终坚持对科技创新发展事业给予稳定持续的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多措并举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不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2020年度云南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45.99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5.94亿元,同比增长11.79%;投入强度为1%。2020年,云南省专利申请数总计45 153件,同比增长28.13%,其中发明专利9 753件、实用新型专利31 684件、外观设计专利3 716件。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 679家,实现营业收入5 357.5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收入达358.32亿元[4]。
表1 云南省科技经费投入情况(2016-2020)
2021年,云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等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产业园产业聚集功能逐步显现,基于国产PKS技术路线的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基本建成,城市大脑如期投运,智慧教育、智慧医保、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取得新突破,智能工厂、数字矿山等项目积极推进,数据要素治理试点及数据归集全面开展。
表2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情况(2016-2020)
云南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按照新时期创新人才战略要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始终秉持“人才创新源头活力”理念,刚性与柔性并举,多维度、多方式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组织开展本土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5]。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穆荣平研究员指出:“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布局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强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6]”云南省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产业一体化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相协同的协调发展机制,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现实基础研究,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汇集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力量,协同攻关,加快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
云南省致力于找准科技兴农、教育助农、文化润农的切入点和共振区,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科技兴农是针对现实国情的正确举措,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源动力。云南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项目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凸显绿美乡村的独特价值,推动绿色产业与美丽经济有效融合,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8]。
云南省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推动形成覆盖全域辐射周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体系。2020年度,云南省共建成27家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实现14个县(市)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登记科技成果585项,科技成果产生的直接效益达475.54亿元[9]。二是促进科技与城市融合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楼宇集中,打造科技楼宇。三是完善以创新服务和创新政策为核心的科创营商环境,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达5 357.51亿元。四是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贴息补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表3 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情况(2016-2020)
图1 2020年云南省登记科技成果经济效益构成情况
图2 2020年云南省登记科技成果类别分布图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现有的经济结构、新出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布局、资本市场流动等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云南省科技领域中现有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劣势,包括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与经济融合性较差、关键领域和环节高精尖专人才匮乏、科技成果市场化能力不足等。
近年来,云南省尽管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规模增长显著,但在投入结构上仍存在不足。云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偏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尚未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政府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投入较少,企业无法获得持续的保障资金投入科技研发,从而导致企业创新力不足。此外,从2016年的48.8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4.94亿元,县域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也在不断增长,但县域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县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造成基层科研项目无法进行,科技工作和创新活动受到限制。二是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不足。
云南省科技创新“基础弱”“底子薄”的现实尚未根本改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创新水平偏低、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均有差距,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些企业主体意识薄弱,主动申请专利、申报新产品动力不强。云南省获认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入选省级两类人才培养、省级创新团队等数量偏少,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需求还有差距。
云南省存在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偏低、科技条件与创新需求脱节等系列问题,平台建设缺乏资金、缺人才,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示范引领不力。其中,以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短板突出,科技研发投入总量长期处于低水平。
目前,在云南省内支撑区域创新的各类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小、整体竞争力弱,科技型企业总量少、规模小,现有研发平台和机构总量少、层次低,科技人才特别是支撑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
目前,云南省科技创新产业链上产学研融合不够,成果转化效率低,增收带动不明显,创新资源和重点产业发展没有有效集聚和整合,一定程度上存在科技成果“孤岛化”、研发活动“空心化”、创新资源“碎片化”和政策落实“悬空化”等现象。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支撑,因此要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多维度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注重产学研协同发展,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确保科研成果转化得到市场认可。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多维度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此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保护意识。
当前,云南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压力较大,各企业亟须大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融资存在风险高、周期长等问题,因而前期科研投入应以政府为主导,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当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引进社会资金投资,进一步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批量生产。同时,积极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融资的风险控制。此外,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融资建科技创新多元融资模式,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通过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增量奖补和特别奖补的补助政策,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责任感。
近年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角色,其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但也面临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鼓励企业通过简政放权等举措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府职能,制定完善创新机制,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大力推广试点项目的好做法、好经验,并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典型。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作为科技研发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继续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引入培育高精尖层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创新引育机制,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人才管理体制;以国家发展目标和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支撑和帮助。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构建创新研发的平台载体,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问题、瓶颈问题。围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和拓展价值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能够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聚区、增长极,增强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