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丽娜
(昆明学院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14)
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每年创造出数以万计的专利技术。我国现行《专利法》也对单位与发明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鼓励单位人员进行职务发明活动,但可能由于技术脱离市场需要、转化意识和动力不足、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1-2],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不高。诸多学者深入考察了影响区域间的专利技术转化因素,也有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来研究高校专利权转化空间网络结构[3]和影响因素;用社会网络分析来探寻不同高校在专利转化动中存在的差异[4-5]。
云南省地处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6],“十三五”期间,科技合作打开国际国内新局面。与京、沪、泛珠三角、东南亚区域合作持续深化,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22个,牵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9项改革试点任务。启动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发达国家科技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省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设,指出推动建立中央驻滇科研院所与省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长效机制。文章以云南省本科高校专利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结构模型,综合分析了2000年以来到2021年,云南高校专利转化网络结构演化情况以及改善现状的对策建议,有助于高校结合国家科技创新目标,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将政策扶持真正落实到科技创新明显需求的点上,从根本上提高云南省的科技创新水平。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7-10],根据目标源与转化对象之间存在的输入和转出内容和强度不同,把目标源与转化对象连接在了一起,构造形成了非随机网络[11]。
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最新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12],云南省本科高校有32所,其中包括了学校属性比较特殊的双一流大学云南大学和9所民办本科高校,也包含了第一批应用型高校单位和高校联盟主要成员[13]。经过统计筛选,选出2000-2021年期间具有有效专利的25所高校进行研究,其他7所高校因专利数量没有达到统计标准未被选作研究对象。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官网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官网进行数据检索[14],以每所学校名称作为专利申请人检索,获得专利转化、许可数据有效法律状态作为研究[15]。
对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数量进行深入挖掘,将每所高校转化对象的每一机构进行性质分析,显示出一所高校与不同企业或研究院所之间进行专利转化的情况,使用gephi社会网络软件进行分析[16],结果见图1。图中中心点为云南省相关本科高校,剑线由高校发散至专利权转化的其他单位,剑线的粗细表示转化专利的数量多少。可以看出,转化专利数最多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其次是云南农业大学。图1所示剑线发散的地区大部分都处于云南境内,可见,大部分专利的转化和转化,主要运用到了云南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伴随着专利的转化和生产技术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加快云南省经济的发展;一小部分的专利输出到了其他省份和地区,例如:昆明理工大学转化专利到广东飞南有限公司;同时也有从其他省份和地区通过专利的转化,输入到我省的专利技术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吉林和元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将专利转化到云南农业大学等。转化规律如下:
图1 2000-2021年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网络结构模型
1)2000年至2021年云南省25所高校的专利转化网络结构图,从中发现云南省高校转化出省外机构的专利数量很少,多数高校专利都是转化在本省,推断出专利在本省实现了专利的转化和应用。
2) 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地区从云南西南地区扩散到省内东部和东南部地区。
把2000-2021年高校专利转化数据按照专利转化年份作4个阶段的研究,用分阶段方式呈现20年来云南省地方高校专利转化演化过程,以便更加准确地分析高校专利权转化发展过程[9]。
第一阶段:2000-2005年。
筛选出2000-2005年高校转化的数据,导入gephi构建专利转化社会网络模型分析图。发现高校专利没有转化情况,查阅资料发现专利转化首先从研究所或研究院开始,高校的专利转化兴起时期较晚。
第二阶段:2006-2010年。
筛选出2006-2010年高校转化的数据,导入gephi构建专利转化社会网络模型分析图2。
图2 2006-2010年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图
从图2看出云南省高校专利开始逐步转化,但剑线数量较少,说明这一时期转化专利数量较少。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率先进行了专利输出。多数专利并未向省外地区转化,而在本省就地实现专利转化。主要应用于本省材料和医药领域,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一部分专利输出到临近省份和地区,例如昆明理工大学将专利转化到新疆世全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学院将专利转化到南京滇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将专利转化到贵州盘县紫森源(集团)实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
第三阶段:2011-2015年。
筛选出2011-2015年高校转化的数据,导入gephi构建专利转化社会网络模型分析图3。
图3 2011-2015年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图
图3中剑线数量逐渐增多,云南省高校开展专利转化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专利转化数量最多的高校依旧是昆明理工大学,相比于其他高校的专利转化的剑线,粗度也更加明显。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利逐步开始向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例如:昆明理工大学转化专利到广东飞南有限公司,云南农业大学转化专利到深圳市沙利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贵州、广西的专利也开始向云南省的高校输入。例如贵州盘县紫森源(集团)实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转化专利到昆明理工大学,广西北海市旺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专利到云南农业大学。
第四阶段:2016-2021年。
筛选出2016-2021年高校转化的数据,导入gephi构建图4。
图4 2016-2021年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图
从图4剑线增加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专利转化的数量处于上升趋势。其中剑线最多,位居首位仍是昆明理工大学。这一时期向高校专利大部分还是在本省地区进行了转化和应用。例如: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发达地区的专利输入,例如:苏州寅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专利转化到红河学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转化到红河学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对专利的需求较大,因此经济发达地区输入的专利比较少。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专利的类型从之前的实用新型如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发展到医药的生产、产业技术的优化以及环保的技术领域。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三部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19],发挥资助奖励、考核评价等政策在推进改革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职务发明权属评估改革刚刚起步,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法律法规,对职务发明权属实践进程进行效果评估,也成为指导今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因此,各高校应当围绕上述政策文件建章立制,建立科学的高校专利评估制度,对科研成果从以全方位、全面发展的眼光侧重考量,把有效专利数、专利转化情况纳入重要权重指标;对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对应权重的奖励,明确利益归属权和归属比例,以促进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转化。
云南省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管理制度,完善奖惩制度。强调发明人的科技成果与奖励金额相关联,奖励标准以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效益为主,最大利益化于发明人,顺利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瓶颈。
高校应该合理配置专利转化工作人员,用好国家和云南科技转化发展政策,以及依托云南拟建设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转化平台,以及依托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多家单位联合建设的“云南省高校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园区”技术市场,保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顺畅转化专利。
高校科技管理者要向沿海先进院校学习先进做法,积极对接省、市、地州各级科技局掌握最新产学研动态,倡导科研人员以专利市场为导向,时刻关注市场情况,致力于专利技术的可实施性。2020年6月,云南省科技厅官网发布《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连续3年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并进行奖补,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学院5家大学成为第一批获批机构。这5所高校应把握好时机,在未来下一阶段发挥好平台作用,开展更广泛产学研专利合作。结合云南省“十四五”科技规划,借助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分中心契机,提升云南省高校转化平台实力,结合云南省内专利转化网络结构,继续加强和沿海地区合作,在合作频次较高的医药行业进行巩固,充分发挥云南特色生物资源的特长。
云南各高校不仅仅要主动出击到当地各个企业开展合作,还可主动合作省外空白地域。开展多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挖掘,进一步提升云南高校合作,继续深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发达国家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更进一个台阶。
高校可以考虑不仅仅从实地联系,还可通过一些在科技界具有影响力的在线合作系统进行成果发布,如云南省科技厅官网、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官网上的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网、云南省科协网中的合作项目板块。以及一些通过近年兴起的由政府牵头搭建的科技项目交易网址和机构做媒介,如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化交易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地州院校还可以联合合地州科技局和地方重点企业。毗邻的州市高校之间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相互建立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