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2-02-13 14:33邱莉霞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教育

邱莉霞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引言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经济结构重构,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适时做出“高质量发展”的回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并立足我国国情、区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发展方向,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中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多主体协同互联,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创业生态系统”是组织生态学的分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它以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育为基础,研究创业活动与各外部环境要素间的关联、各要素间相生相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由政府、高校、企业各方,政策、课程、实践、资源等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培育闭环。[1]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价值

我国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为了抵御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二是由于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承载的是鲜明的国家意志。为全方位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近五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各种纲领性文件。其中,2020年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深远意义,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要尽可能贴近民生、专注创新环节,提升产品质量,体现大国工匠特点,筑牢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微观基础,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总体向好,由双创催生的各类企业主体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新型职业,带动就业的可持续增长。创新创业对引领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类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也在支撑着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引入创业教育,从而为创业输送持久动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研究起步较晚,学科间的独立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和基于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形成我国高校独有的、面向需求着眼未来、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所有高校都应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创业资源方面。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标准有待重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方面和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较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上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主体等要素协同不够;人才、技术、资本等在调动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方面有待加强。第二,课程体系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入还不够深入,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在专创融合、通专结合方面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充分,教学效果还不明显。第三,实践环节方面。对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护力度不够。出于各种原因,教师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产权与学生共享,学生申报知识产权缺乏专人指导。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创新者的成果转化收益有待提高。第四,孵化体系方面。高校普遍在营造敢闯会创的文化氛围上做足文章,对创业成功的典型大力宣传,但对创业失败的学生却缺乏关注,没有一套全面的容错、试错体系。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存活率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专门指导,很多大学生在一些基础事项上就会栽跟头,从而大大降低创业成功率。

三、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第四次工业革命显著降低了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技术为创业者带来了无限可能,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加速了产品到商品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各类新型商业模式,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逐渐被重构。创新创业主体在持续活动中,建立起了多主体共生、多要素集聚的双创生态系统。[2]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转变双创教育理念,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整合汇聚资源,加强践行与新理念的融合,建立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应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关注重大全球挑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加强产教融合深度广度,推进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增强创新能力与领先优势。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结合“双碳”目标、绿色能源、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生态体系中各要素协调统一。

(二)与数字化改革的融合

以数字化赋能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创新创业教育需在现代企业运作的基础知识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上有所侧重,无论是否在校期间创业,这些区别于专业技能的知识和能力都应是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

(三)与生态系统建设的融合

未来,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引领下,学科间、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各种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将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加强大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双创教育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升级。高校自身要以前瞻视角和超前思维推进多学科交叉汇聚,促进新技术成果产出和转化。业、知经营”。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四、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

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构建和探索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的个性问题,更是全社会的共性问题。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课程为基础、活动造氛围、项目为引领、大赛做检验”的思路,全方位打造双创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各类赛事为抓手,营造双创浓厚文化氛围,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在持续创新中不断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3]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时,各主体需打破壁垒,建立顺畅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打通新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和促进成果的转化。

构建高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从教学侧和需求侧两方面进行考量。教学侧主要分为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实践体系;成果侧主要体现在创业孵化体系和创业评价体系两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知自我、知创新、知创

(一)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创新创业资源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要以国家战略区域化实施为导向,以地方产业特点和行业特征为出发点,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整合行、企、校各方技术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新技术与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步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创业资源可分为创业技术、创业人才和创业机会。

1.创业技术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要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新技术、新成果在产业升级、企业生产和高校双创实施中的转化率,促进高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深入理解,将集产业新技术推广、转化和创新为一体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贯穿到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岗位人才需求精准对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充分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研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引入优质双创教育资源,针对性地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校企联动共建产业学院,立足引领未来技术研究和新产业发展构建协同育人目标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育人。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商学院依托海澜集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企业培养数百名门店店长和海澜优选直播电商人才。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诸如商品陈列、门店服务礼仪、营销技巧、自媒体运营等专题讲授和实操训练,真正把课堂建在门店;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富含企业案例的教材《创新创业基础》,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物联网工程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模拟真实情境下的工作状态,确保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智能工程学院与北京精雕集团共建的精雕产业学院每年为企业定向培养百余名学生并解决就业。

3.创业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要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项目驱动,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立项目工作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发掘创业机会,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

(二)分阶段分层次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各类赛事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含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创新与创业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与设计模块等四个模块。

1.建设“通识+核心+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针对人才培养层次和需求,建设“通识+核心+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进行创新创业文化熏陶,将学校创业史、发展史植入其认知体系。以电子商务专业海澜班为例,在通识教育模块开设四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文艺术、劳动教育等课程;在创新与创业模块开设创新创业与能力提升系列必修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经济学基础、创业投资与创业财务、管理学基础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数据分析基础、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实务、网络商品图像设计与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商数据化运营、新媒体内容策划与推广等课程;在实践与设计模块,学生针对专创融合课程进行课题选择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低年级学生重在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中高年级学生则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考核内容的占比。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变单一考试为综合能力考核。面向有更高层次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增设创业财务管理、创业风险分析、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产品设计思维、商业模式设计、品牌管理等高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打造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2.打造“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优化专业课程,打造“创新创业+”专业课程。针对应用型专业课程,把握教学改革主旋律,开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产业链课程群,引入实际产业项目,打造项目化课程,并适当引入国际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专业特色鲜明的学院,也可开设适合本学院富含创新创业元素的选修课,如,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传统家具创新设计虚拟仿真课程,微电子学院开设的电子创新设计与创业课程,这些课程均实行小班化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入创新元素进行创业模拟活动。实施项目制教学,教师将双创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鼓励每个专业开设1~2门专创融合类示范课。搭建全方位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优质双创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三)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实践是创业者最好的锤炼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打通集课程、实践、竞赛、转化、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路。注重校内外实践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协同实践能力,构建与优势学科专业共建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与优势学科专业共建发展

依托优势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与企业合作组建专业工作室,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感知自身知识能力不足,产生自我提升的动力,积极探索本专业最新进展,有效促进跨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参与到真实项目的运营中,掌握企业生产运营规范,提升专业技能和创业意愿。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申报软件著作、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实现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2.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健全校企协同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支持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落地。在考核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考核比重,强化毕业设计所反映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重点考核创新性和实用性。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方案,通过双创素质测评,使学生了解自身能力和性格短板,加强学习进行短板修复,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提升途径。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代理、吸纳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等途径,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每年从省级大学生众创空间中遴选市场接受度高、成长性好的创业项目,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产学研合作等,为其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助力。

3.课赛一体共同育人

多级多层多元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也是重要的项目育人模式。打造“教—学—训—赛—创”为一体的育人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与职业发展能力相关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院一赛”,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组织系列赛事活动,用“以赛代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产学研用协同集聚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创业孵化服务是指为创业条件成熟的团队提供资金、场地、导师等资源进行预孵化和尝试进行纵向垂直型孵化,是创业企业和个人在项目经营中寻求外部支持、降低创业风险的重要手段。

1.校企联合打造产业化平台

跟随产业发展轨迹,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其创新资源分布,明确产品创新源头和当前技术创新瓶颈,从而构建成效突出、专业性强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产业化平台。通过将科学知识与技术指导、创业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技术更迭周期,把握所在领域发展方向,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提高孵化质量。

2.分类分层对创业者进行指导

初次创业者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扶,由校内外创业导师共同提供精准服务。成长型初创企业的创始人需要的是能帮助其解决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的服务,多维度对其进行思维启发和能力提升。为此,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定期组织线上云辅导、云课堂、云办赛、云路演、云展示等活动,线下以就业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成果转化、融资对接、路演模拟、创业指导等为主题的系列前沿讲座和训练营活动,使创业者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在已有省级众创空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功能,打造产学研用联合平台,全方位促进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质量,经审批进入众创空间的项目在真实环境下开展创业活动,随着产品开发和技术逐渐成熟,市场前景逐渐明朗,可申请进行公司注册,注册完成后便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直至孵化成功离开空间。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积极联系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为产品做好合适的市场定位,制定品牌战略直至推向市场,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孵化体系。

(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改革创新育人评价标准,要始终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评价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推进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成效纳入评价体系,使优质项目与孵化资源对接并获得资本市场认同,能够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此外,评价体系必须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契合,促使学生树立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目标。

当然,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评价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服务于行业的技术革新,注重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行业急需的“专业+创业”的技术革新人才。而高职院校则重在培养具备更好就业能力、创业意识、适应职业技能变革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考核师资构成、企业参与双创教育深度、创业竞赛项目与地方产业关联程度等指标。

五、结语

围绕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改革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通过创业可以推进创新,带动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也离不开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说到底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落到实处,打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学生即便不去创业,也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更有应对未来挑战的底气和能力。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