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汝 曹天慧*
连环画《我要读书》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经济趋于平稳,此时政府组织了大范围的扫盲运动,学知识、学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全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需求,这给连环画的创作、发行创造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同时,连环画由于其不受阶层影响,具有通俗性、便携性以及宣教性的特点,成为普及新文化观念、民众生活的一种宣传工具,在这期间,连环画艺术已经开始走向兴盛繁荣,连环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鲁艺在当时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美术创作,尤其对连环画创作影响较大,连环画《我要读书》的作者王绪阳和贲庆余作为鲁艺的学生也践行着鲁艺的理念。鲁艺于1946年从延安来到东北地区,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此年鲁艺将此方针落实到本校的教育方针中:“为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运动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致力于新的人民运动之开展与建设。”①谷音、石振铎:《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鲁迅文艺学院历史》(内部资料),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1983,第 279页。1953年,由杨角、张晓非担任正副校长成立了东北美专,东北美专的创作与教学秉持着鲁艺传统,以“艺术为时代,艺术为人民”为核心的鲁艺精神在这一时期滋养、培育了大批优秀的画家。
1954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下,人民美术出版社希望东北美专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连环画,王绪阳和贲庆余接受了任务。《我要读书》连环画故事取材于高玉宝的自传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高玉宝读书读不成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阶级压迫。其连环画作者王绪阳和贲庆余也是在东北度过童年,饱受穷苦生活的辛酸,对连环画的故事背景更加感同身受。
连环画《我要读书》正是在这些背景下创作的,其作品题材与同阶段国家提出的扫盲运动相吻合、“艺术为时代,艺术为人民”的鲁艺精神导向、作者自身生活的辛酸经历三方面的共力使《我要读书》连环画完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连环画《我要读书》是根据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的部分章节改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承受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沉重压迫和剥削的苦难事实;同时,作品也着意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的统一,传达黑暗中仍留存的人性的温暖。作品从创作源头、指导理论、创作技巧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推陈出新,稳稳立于时代浪潮之上。
《我要读书》连环画在题材选取、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发掘生活的真实,不满足于单纯的故事图解,而是创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加之艺术化的生动语言,从而呈现真实与艺术相统一的绘画风格。
首先,作者王绪阳和贲庆余在东北度过童年,对主人公的生活、命运体会最深刻,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共同感受。这种特定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使《我要读书》从题材理解、作品风格面貌上呈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独特性。
其次,作者王绪阳、贲庆余在接到《我要读书》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后,到故事发生地辽宁复县生活了一段时间,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积累了大量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与高玉宝的亲人和朋友生活在一起,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环境速写,他们大量练习山村的大道、小河、山坡、树林、土房、井台和灶房等元素,为此画了很多的草图,从而使创作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哪怕是一草一木都和原著精神那样合拍。比如村边那片小树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摹写生活,而是把它当作情节活动的舞台从各个角度进行描绘。在处理这片小树林时,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姿态来烘托主题。
最后,《我要读书》中大量的人物形象细节刻画也都来源于作者实际生活的沉淀。王绪阳先生说过:“光有真情实感是不够的,还要有真知灼见……”①王绪阳:《创作实习也是基本功》,《美苑》1980年第3期,第15页。可以看出坚持从生活感受出发的现实主义手法运用是王绪阳先生连环画创作的根本特征,也是他研究与理解绘画问题的出发点,并由此带来艺术性表达真实的创作突破。如《我要读书》中为了更贴切地再现主人公母亲的形象,作者便找到一位年龄、形象、性格与作品较契合的农村妇女作为原型,进行了大量的速写构图,对照原型将高玉宝母亲的神态、衣着、行为等都较为细致地刻画出来。那壮硕的身材、宽宽的额角和深邃的眼神虽未都绘入画中,但深入体验人物内在的东西无疑是对创作有益的。正是由于作者对原著感同身受的理解、深入生活的感受,对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有了切身体验,才使得这部作品的形象生动传神。
1946年鲁艺由延安来到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以“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为时代服务”的鲁艺传统。鲁艺传统对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此时期东北连环画的基础,引导了其艺术风格的走向,也为题材与艺术形式、表现方法找到了契合点,使得这一时期的连环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改变了旧连环画的弊病,不断涌现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正如王绪阳所说:“是鲁艺精神的陶冶给了我事业的灵魂,我个人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是得益于鲁艺的教导。”《我要读书》的成功创作,是鲁艺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个集体、一种传统、一个倾向。时至今日,王绪阳先生也都一直在坚持并发扬“鲁艺”精神。
同时,苏联美术的创作指导思想、方法对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家影响很大,此时期东北美专的艺术创作受苏联艺术影响,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创作。王绪阳在一次座谈会上讲道,当时的连环画作品主要是以苏联巡回展览画派的列宾、苏里科夫等现实主义画家为榜样,可以参考的资料有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丹麦的《安徒生童话集》、苏联的《星火》杂志中的插图,以及苏联插图画家斯马连诺夫、基布里克和杜宾斯基等的作品②贲庆余:《一束温馨的回忆——忆路坦兼及我们艺术上的童年(续)》,《美苑》1990年第1期,第48-49页。。鲁艺的理论加之苏联的影响使《我要读书》在技法、构图、人物、细节上都有了更大的改进,构成了作品中细腻且精彩的写实表现,画风生动写实地再现了时代的特征和风貌,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1.艺术反映现实
艺术表现为主题服务,作品以多种写实手法来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生活场景,但又不是平白无味地反映现实,也寄托并表达出人民群众的情感。《我要读书》是国画风格和西方素描风格的结合,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心情、社会氛围及自然环境,作品采用当时西洋画的透视技法,并用黑白构图和皴擦技法营造室内环境,画面层次分明、黑白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强,在艺术性上形成独特表达特点,充分地塑造出人物形象和社会氛围。以《我要读书》连环画对自然的描写为例,如图1所示,画面以线描为主,炭黑画面与大片留白营造出纵横的沟壑、泥泞,刻画出东北的荒冷;画面运用了空间透视原理,近处的母亲追赶远处的玉宝,几棵树黑白笔触枝叶点缀,透露出一片萧瑟的氛围。
图1 连环画《我要读书》(第10幅)
2.重视构图布局
本时期连环画作品开始重视画面的构图,开始借鉴西洋画的理论进行推陈出新,除了常见的平视视角外,也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图,创作者运用了以突破中景为主的取景手法,根据画面构图特点采用近景、远景或特写,这些新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连环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可观赏性。按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的画面构图的两种风格——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封闭式构图汇聚画面元素向内推进,形成向内的凝聚力;开放式构图将画面个体向外分散,显示出空间的无限性。当时连环画又以黑白表现为主,画面黑白比例及分布影响着构图组成,所以《我要读书》不仅重视构图,还将光影对比与构图处理结合当作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图2中,高玉宝想上学,但家里实在没钱,母亲拦下孩子,搂着他望着远方的学校,高玉宝看着妈妈,哭得眼都肿了,告诉妈妈说不读书了。图中的视线都聚焦在紧抱在一起的母子,形成一个构图上的开放空间;画面右下角的浓黑色块占比较大,在炭黑所凝成的大片黑暗中,与上方的留白形成鲜明对比,笔法简练厚重,将主人公失望、难过的心情以沉重的艺术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前后远近不同距离的枯枝及摇曳的大树,尽显凄凉之意,炭黑色块的光影效果加深凝重的气氛,充分地表达出当时社会穷苦人家的无奈和悲凉的社会氛围。
图2 连环画《我要读书》(第13幅)
3.人物刻画细腻
连环画是一种图文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不单单要求画家通过画面表现文本内容,还要通过人物形象、精神、性格等方面体现出文本的主题思想。连环画《我要读书》突破了之前连环画人物形象脸谱化的创作习惯,作者对所要刻画的人物感同身受,对人心态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人物的行为很生动地刻画出场景和人物心态,在画面视觉上具有特别的厚重感和体量感。《我要读书》的作者在创作时擅于捕捉典型情节,通过对人物动作、面部表情的细致描绘,细微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细节使作品在反映人物性格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图3所示,画家对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进行细腻刻画,将其喜悦兴奋的表情描绘得妙趣横生,主人公在上学路上充满希冀的眼神及坚毅的步伐,使得富有朝气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形象表达得生动分明。
图3 连环画《我要读书》(第2幅)
连环画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形式,连环画《我要读书》与时代产生共鸣,真正做到了艺术为时代、艺术为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重新梳理、分析鲁艺老一代艺术家的连环画艺术创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对连环画创作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语境下,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碰撞,更需要挖掘老连环画家的创作思路本源,恪守艺术创作的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鲁艺精神,希望本文能为当代连环画艺术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