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肖离离
(1.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湘西经济贸易学校,湖南 吉首 416000;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直接服务于“三农”。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现在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等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村仍留不住人才、缺乏人才。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热爱农村、乐于奉献、愿意扎根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乡村经济文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民族地区传统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与视野,助推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型,让传统农村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农村。
本文中湘西民族地区特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属于全省、乃至全国贫困落后地区。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近几年慢慢受到重视。目前,湘西州8 个县市共有10 所公办中高职院校,其中9 所中职学校,1 所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大多采用的是对口高考+就业的办学模式。90%以上的学生来自湘西州内,而其中又有95%以上的学生来自州内各乡镇。他们来自乡村,也将服务于乡村,是湘西民族地区人才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湘西民族地区来说既是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需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了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为其带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1]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调查发现,高素质技能人才既是广大乡村最需要同时又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缺乏的资源。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联系紧密,能针对性地为“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层面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视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同时,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经济实力的提高,还应该是乡村精神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既有技能又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有效手段”[2]。他们愿意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为乡村振兴事业努力奋斗,这对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农村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路径。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艰巨又伟大的循序渐进的工程。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有新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湘西地区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从事农业活动的也基本上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传统农民。如何切合实际有效地对传统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农业技能并启发开拓其思维,如何让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年轻人才留下来,这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其次,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各县市职业院校承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问题。在农村人才培养方式与职校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显得单一且不合实际。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再次,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力整体偏低。长期以来,湘西地区职业院校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存在办学实力与质量不高、生源差、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但长期形成的一些问题和现实困难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办学实力整体较低首先体现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突出其“职业”特性,但受轻职教重普高的社会偏见影响,近一半的职业院校在对口高考+就业的办学模式中,存在将办学重心放在高考升学去职业化的倾向。其次是生源差。湘西州农村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学习能力与成绩偏低,虽然在普职协调发展政策的调和下,农村职业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短期内没有根本性转变。再次是办学资金困难。调查中发现,湘西州职业院校特别是县级职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是靠地方财政拨款,但地方财政本身就困难,对职业学校的投入非常低。98%以上的县级职业学校都面临着因资金难以解决、实训设备陈旧、缺少校内实训基地、更难有实质性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困境。
湘西州农村职业院校的师资从年龄结构上看,呈现老龄化趋势;从学历、职称结构上看,高学历教师不多,高职称教师偏少;从教学师资结构上看,文化理论课教师偏多,专业实践课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更少。以湘西州保靖县职业学校为例,学校共44个教学班,其中对口高考班18个,职教就业班26个。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共85 人,公共文化课教师48 人,专业课教师37 人,双师型教师不到10 人,其中45 岁以上的教师超过50%。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专科,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为本科,但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为专科学历。因待遇、政策等多种因素学校有十年之久没有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教师。同时,湘西州农村职业院校75%以上教师缺乏个人职业规划,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与渠道也非常有限,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学习交流几乎为零,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政策等信息缺乏了解。
湘西州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首先体现在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联系不紧密。例如湘西州龙山职业学校共有12 个专业,除了畜禽生产与技术专业外,其他专业与龙山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针对性不强。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需要脱节。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有限、实训基地缺乏等,湘西州农村职业教育不得不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学生素质达不到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再次是湘西州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湘西州职业教育培训工作90%以上由8 个县市的职业院校承担,但职业培训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存在感不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应明确发展方向,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围绕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去培养人才的问题,针对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各县市职业院校。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迫切需要湘西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但一直以来,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三农”发展联系并不紧凑,没有完全起到服务“三农”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评价很低,社会认可度不高,除了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因素,更与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后、办学目标模糊,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关。因此,湘西民族地区要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首先应该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应为乡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即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三农”现代化培养有情怀、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为实现乡村振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进行深度改革,提高办学实力和质量,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形象,获取社会认可,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是拓宽办学资金投入渠道。湘西农村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资金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西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办学资金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还应鼓励、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可以通过学校与社会企业的项目合作,减少职业院校的办学资金压力,如学生宿舍、食堂等项目建设可争取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应加强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与经济市场的紧密联系,吸引社会企业提高对职业院校科研、办学实力的前期投入,并且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企业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持续性投入。再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作用意义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看法和偏见,让更多的人自觉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只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改变人民群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得到更快更长久的发展,才能可持续性地为现代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一个学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才会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合理的师资结构。“师资管理在于求得一个合理的结构,求得整体的最佳效应。”[3]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福利政策来吸引高学历的优秀年轻人加入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各职业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鼓励他们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防止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专职教师流失。同时,加强与农科院、对口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来校兼职教师,借助外来力量充实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起到协调师资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树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引导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湘西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在工作中显得很被动,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很缓慢,也很难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渐渐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应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引导教师将个人职业规划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框架之中,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例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民族艺术系结合湘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引进国家级非遗传人叶水云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并组建科研教学团队。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入湘西少数民族村寨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获得职业成就感。由此,教师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有明确的学习工作目标,不断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更自信和热情地投入到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之中,促进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应拓展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的途径。作为承担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的中职学校,大多是采用“以赛促教”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但这种方式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作用有限。要大力发展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可以聘请学术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讲座或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多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定期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三是加强与教育教学实力强的职业院校的交流、互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四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教学之外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此外应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升个人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为“双师型”优质教师。
首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系。据调查湘西地区职业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的现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之一就是湘西地区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偏离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兼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的高技术人才。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实际师资实力和地方产业需要,不切实际地一味跟风追求热门专业。湘西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可以结合这些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相关特色专业课程,优化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例如保靖县职业学校依托本地产业黄金茶,开设了茶叶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课程,以产业课程开发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社会经济。
其次,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以学校授课为主,实训基地缺乏,真正能够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的职业学校不多,从而造成学生专业素质总体不高,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要发展湘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①2017 年10 月18 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产业的深度参与。只有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之中,才能为乡村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湘西地区文化旅游、自然环境等资源,加强相关行业、产业紧密联系,形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湘西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欠缺等问题,有效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能力。例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湘西自然环境地域优势,与湘西州中医院联合办学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打造湘西特色的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品牌。
最后,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还应该立足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方面。据调查,湘西地区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优势辅助作用。湘西地区存在大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低学历传统劳动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他们既是国家政策受益者,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创造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无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都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因此,职业院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对他们进行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再就业、创业、服务农村的能力。让他们通过专家的培训学习能迅速成长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知识型技能型农民。职业院校在搭建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平台,构造学习型农村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