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的研究*

2022-02-13 21:0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中职传统文化

王 瑛

(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 528000)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是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审美意识、意志品质等。中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中职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价值与精神魅力,又能提高和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培养目的。构建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借鉴传统文化思考现代教育,形成中职教育和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一、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网络时代,西方文化的渗透扰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准则,其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认知基础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普及方面还不尽人意。

从中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主要来源于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学校在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乏力,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就缺少了对自身民族文化渊源的系统性了解,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了碎片化的点状说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多半呈现出流于形式的一知半解状态[1]。

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社会,学校应充分地重视学生素养及道德建设,强化人文素养,才能将民族文化内涵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日常言行。

二、中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艺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既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事业所急,也是职业教育突破发展之需。推行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践行目标,建立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使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

合格的中职学生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较高的品德修养以及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中职学校引进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

培养基于价值认同的文化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职校教育的责任,将富有民族精神的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匠心培养与爱国情怀的教育传承,通过课程教育、展览展示、技艺比赛等活动激发同学对传统技艺的兴趣爱好,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力和鉴赏力,而且也可从身边人做起,散发性地宣传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从认知和评价能力上,扩大文化传承队伍[2]。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内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只有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特性,寻找并抓住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新时期下学生现状,用爱心、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讲求实效,才能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1.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构建“职业技能+传统文化技艺”授课模式。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要学习传统文化特有的思想方法和深邃的意境表达。教师应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难点,特别是由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下的思想、意境等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在共同讨论中,使学生能够透过表象领会和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有机反刍消化以便激发新的专业灵感。针对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深入坊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依据的实地体验,使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认真解读和分析,摆脱其物化表面,吸取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再现的层面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并运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理念融会贯通,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他们创新设计的启示点或创意点,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开展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专题的设计展览和创意沙龙等活动,使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具生命力[3]。

2.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在内容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学生可结合自己对民间技艺特色及相应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的喜好,自主地融入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社团。当学生组织具有了这类民间艺术社团的性质,其校园文化的内涵中自然就被植入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学生社团可聘请传统文化大师开展各种讲座培训,也可在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传承人的联谊活动中获得更专业的艺术指导,让同学们从对中华民族瑰宝的探知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目的。社团可开展各类主题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如以中国古书法艺术为切人点的书法社团,就可通过对汉字的传承与发展脉络的追溯,让同学熟知汉字书法艺术的来生今世,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载体的汉字研究,激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认知和真诚热爱;而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的美术社团,则可通过对美术家,或美术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科学解读和分析,扩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激发爱国热情;陶艺社团可在陶瓷技艺传承中发掘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性质的审美教育内容,开展“爱我中华,爱我职校”陶艺推广活动周,推出形式各异的陶瓷知识演讲、陶艺绘画赛、公仔陶艺作文赛、陶瓷技艺传承知识竞赛等,让学生透过“陶瓷技艺”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只有校园学习,更要有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只有当他们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自如结合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语言和实物形式展现出来,才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阅历,实现我们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以传统文化内核“匠心”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围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脉络,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和思想道德的养成。传统民间艺术是手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民间艺人工匠精神的结晶,其核心精神与当地产业文化、现代制造业文化一脉相承。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挖掘产业文化中“务实、极致、拼搏、创新”的内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传统民间艺术入校园进课堂,将“德融禅之韵,技合武之精”为核心内涵的“匠心”文化品牌融入校园规范。采用传统民间艺术的元素,打造办公事务用品、建筑环境、广告宣传、衣着制服、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视觉标识,使校园沐浴在“每走一步皆思考,每个角落皆教育”的雅韵氛围中,把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和概念,涵养学生文化素养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4.大师引领,专兼结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技艺展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风采。合作性的在民间艺术研究社建立教学点,以车间为课堂,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担任校外兼职教师,用“社中校”的模式培养传统艺术人才。校企合作,以民间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开展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促使岗位能力与课堂教学对接,形成一支艺术大师与校内教师组成的大师引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的合力,实现大师传承与学校教学的融合,提升非遗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5.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体味传统文化魅力

当民族遗产被赋予了喜闻乐见的时代新意,就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在中华大地继往开来的动力。当职业学校被赋予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功能,教学实践的创新与改革就有了与时俱进的方向。具备传统文化色彩的展览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公园、文化遗址等场所,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民族遗产科普基地,当走出校门的同学,源于喜好与兴趣参与到民族时装秀、舞狮、秋色等非遗文化的弘扬活动中去,我们的教学表达形式便生活化地贴近了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具有了社会存在的意义。亲临实境能使同学们穿越时空,在曾经发生过故事的环境感受沧桑巨变的画面,课堂说教的记忆就容易被联想性激活,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同学们的思绪中潜移默化地被赋予了亲身感知,营造的是中华基因传承氛围。

6.探索学科专业建设新方向

(1)创建“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艺术类专业和民间艺术工作室,建设适应“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普及课程(选修)+规定课程(必修)+技能课程(选修)+大师课程(必修),分年级、分类别、分阶段实施。

第一站:面向全校学生。将传统民间工艺引入校园,通过观看传统民间工艺展示、聆听工艺大师传统工艺讲座、学习民间传统工艺选修课程、加入民间工艺社团、参与民间工艺创作与制作比赛,实现赋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第二站:面向艺术专业类学生。艺术专业类学生一年级进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教师讲授传统民间工艺品赏析、传统剪纸、彩灯、陶艺基本技法等课程,传授剪纸、彩灯、陶艺的基本技法。二年级进入工作室轮流学习(选修课程),对传统有兴趣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民间工作室学习,由专业教师和民间艺人共同执教,按照“专业课堂就是工作项目,指导教师就是项目主管,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的思路,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剪纸、彩灯的制作原理并进行初步创作,然后通过实践,掌握传统民间工艺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增强艺术类学生传统文化创作底蕴。

第三站:面向对传统文化有极大兴趣的学生。由工作室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由工艺大师引进真实创作项目,师生共同研讨设计方案,学生既可依据方案,也可自行设计作品。大师边创作边教学,学生边创作边学习,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于一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每一个项目,就是一次作业,每一次创作就是一次考核。在工作室,学生也可自带材料或项目,由大师指导创作,培养本地民间工艺传承和创新人才。

(2)构建“技能+技艺”“就业+创业”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加工,最后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选择,也要突出的是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以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文化为切入点,在学校探索“社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民间艺术社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外“学校民间教学基地”,将传统民间工艺植入课程体系,构建“技能+技艺,就业+创业”的特色课程,编著经过梳理的传统技能知识实训教材,形成传统技能系统学习和普及的知识链条。在工艺美术技能课程中,加入民间艺术,培养学生挖掘传统文化魅力的能力,在传统艺术中吸收养分,使创意更具独特魅力,培养了解本土文化、适合本土发展、服务本地产业的新型工艺美术人才。以“订单班”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编写《剪纸设计制作与创新》《彩灯设计制作与创新》的活页式教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教材,以达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职业教育教学之目的。填补传统技艺师徒口口相传,无规范教材的空缺,推进民间手工艺传承学历教育的尝试。

结语

文化的载体是物质的,但文化的延续仅通过物质化的形式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理解和懂得使用这些物质载体的人,那么,历史遗留的物质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中职教育源泉,教师要借鉴和吸收性地筛选和提炼适合相关专业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性地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性地穿越理论知识层面,将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学习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独特的原创设计风格,提升人文教育的内涵。

猜你喜欢
中职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