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刚,王子旭
(北京理工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的战略安排”进行说明,指出这一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而这一战略安排的实现是需要若干阶段来完成的,这就带来如何处理这一战略安排中整体性和阶段性的关系这一问题。从“目标”维度来看,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对整体性目标的“机械拆解”,二者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机械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该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即“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2]528,并且通过不断“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527,即“消解”“扬弃”阶段性目标而趋近于整体性目标。在此意义上,阶段性和整体性具有某种独特的“辩证关系”。
考察发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整体性和阶段性辩证关系问题可以细分为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考察整体性和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一个阶段的关系问题,其二是考察整体性和接下来五年这一阶段的关系问题。通过考察既有文献,学界对于第一个关系问题的考察成果较多。而党二十大报告关于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安排有了最新表述,在这一背景下,考察第二个关系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
要考察关系问题,需要理论视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供了考察辩证关系问题的理论视角。在他看来,现实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2]501,现实中不同事物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式”。随着社会交往的开展,不同的社会形式产生了差异化的社会关系。因此,从整体性和阶段性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形式”及其运行带来的“社会关系”进行考察是一个有效的视角。
当今时代,中国发展和全球发展深度联动。因此,为了更为充分地考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视角下展开研究。当前全球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与此同时,全球发展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各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只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叠加”三个层面,才能揭示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并推进学界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关问题的研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际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两者在相互交织中相互影响,因此考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进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演进中有一条鲜明主线,即人类现代化的发展主线。因此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对整体性与阶段性辩证关系进行考察,需要对人类现代化发展史进行一定的梳理。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资本现代化方案长期以来占据主导。马克思虽然肯定了这一方案对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意义,但也指出资本主义内在对抗性矛盾演化将带来系列社会发展问题,认为“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3]。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相叠加导致人类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凯恩斯主义“强化宏观调控”现代化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现代化问题,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滞胀”问题,资本现代化方案以“新自由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形态于20世纪70~80年代再次影响全球。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着这一现代化方案的“无效”,并带来了包括“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内的系列发展问题,世界各国陷入现代化的发展困境。“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均下调0.2个百分点”[4]。全球经济增长不可避免进入“下行通道”,可以说,“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遭遇“新的动荡变革期”[5]450,整体性推进行新征程中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在整体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国际社会风险挑战逐渐加剧,更加凸显了开局起步这一关键时期的紧迫性。可以说,深刻把握阶段性是厘清整体性和阶段性辩证关系的“钥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1]。其中的艰巨性主要来源于当前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在这一变局中系统爆发了诸多全球性问题,包括“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1]。当前全球性问题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1]。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诸多风险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就要“受阻”。关于当前国际社会局势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在资本现代化方案带来系统性问题的全球背景下,尽管全球呼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由于复杂的全球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了客观制约作用。因此,在当前阶段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如何有效应对当前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成为现阶段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既有的现代化方案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等问题相继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虽然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合作、和平、发展和共赢,但也使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阶段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全球环境。在二十大报告中,为应对来自世界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五年”这一最为紧迫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如此安排:“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1]。巩固“国家安全”“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平安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及更充分地参与“全球治理”等都是围绕着应对来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和挑战而有针对性地拟定的重要目标任务。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制约作用,因此完成这些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应对风险挑战,寻求破局方法。首先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和平和稳定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性探索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世界交往方案,着力解决资本现代化方案带来的全球系统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其次,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一个理念被广泛接纳会面临系列困难,尤其在当前冷战思维严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如“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系列举措为国际社会更好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重要贡献。最后,要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更好应对风险挑战。这一方面体现为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形成强大治理能力,有助于充分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体现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的同时,要切实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化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的系列风险和挑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和平的全球发展环境,消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利影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也有其发展节奏。对于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进行了总结,认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其一,近代以来几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了艰难探索,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这些探索“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也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6]。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并在中国扎根,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问题,并在新时代提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8],逐步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其二,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系列发展成就,包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1]等,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其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9]。人类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贫富差距一直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顽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
经历这三件大事所形成的系列建设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供了思想、制度和物质基础,不仅决定了未来阶段的努力方向,也使我国进入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所说,“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处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1]。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国民总收入11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10]。当前中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阶段进行了这样的研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
各领域发展优势和治理优势逐渐激活并系统叠加,包括党的理论创新优势和实践创新优势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势和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叠加、实体经济发展优势和推动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优势叠加、发挥资本积极作用优势和抑制资本消极作用优势叠加、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发挥现代治理体系效能优势叠加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11]。当下我国进入到发展的机遇期,因此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层面来看,整体性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是在系统发挥各领域发展优势基础上实现的。在整体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当前各领域优势已愈发突显,到了系统整合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关键阶段性对厘清整体性和阶段性辩证关系至关重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基于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整体性和阶段性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为更好推进未来五年发展,需要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巩固深化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各领域的已有优势,抢抓机遇并取得重大进展。具体而言,首先,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住未来五年这一战略机遇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方面,巩固新时代以来的发展成就不能松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进,尤其未来五年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1]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和进展。其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接下来五年需要理论工作者继续跟进,“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加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工作,运用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解决资本现代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和“对外扩张掠夺”等发展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后,积极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前社会各领域已经基本构建起了现代治理体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更多要求,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将党的领导与各领域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相融合,进一步发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治理领域的建设成果。例如,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国企治理领域展开了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12],实际地推动了国企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共同推进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层面来看,“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并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随着下一阶段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爆发,二者的对比更加鲜明[13]。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相互影响会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展开而越发显著。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将深度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世界深度变革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意义上,充分理解并揭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叠加的视野下展开分析和考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已经提出了明确方案,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5]154。二十大报告对于其内部主要机制进行了明确阐述,即“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1]。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在全球经济深度下探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诸多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包括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1]。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叠加影响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集中在其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关联方面。由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的重心放在国内,并在国内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成果后,通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式,推动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从而带动国际循环的展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两个大局相互叠加影响的视野下,当前“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两者相互牵引力量最大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否能够在这一形势下走好走稳尤为重要。因此,在整体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深刻把握关键阶段性是厘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体性与阶段性辩证关系的“枢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叠加视野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在关键阶段发挥统筹协调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关于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具体表达。马克思谈到,现实中的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4]。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发展各事物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形式”,并在各种社会形式相互交织中形成复杂社会关系。系统思维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与马克思“社会形式”分析具有一致性。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演化到了十分紧迫的时期,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将有不减反增的趋势。既有的现代化理论由于存在对人的抽象化理解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思维视角,无法为人类解决未来五年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系统性、复杂性问题提供科学分析方法。其次,在坚持系统观念基础上,通过伟大斗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演化到极为紧迫和严峻的时期,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多,国际社会的矛盾尚未完全释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并没有完全消弭,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具备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推动当前社会前进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包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影响下,部分人极易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做出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错误地认为所谓自由放任是人类社会的最好发展状态。但在真实社会发展中,部分利益群体因缺乏人民立场,会为追求私利而通过各种社会性手段掠夺大多数人的财富。从这一角度来看,勇于进行伟大斗争是对片面错误的思想理论的最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识到“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15],并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5]83。因此,要保持好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在实践中磨炼斗争意志和本领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最后,在伟大斗争中推进原创性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工作,也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展开伟大斗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伟大斗争,而是在斗争中推进人类理论和实践不断前进。应当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对整个人类思想史具有原创性贡献,其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9]。后续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应当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能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其相互叠加视野考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应当明确整体性和阶段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同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叠加”这三重视野的考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系列重要判断为依据,可以看到国际国内发展到了极为紧迫的阶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因此,在整体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当前需要深刻认识阶段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性与阶段性辩证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推动好关键阶段工作,为整体性战略扎牢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阶段性工作的展开提出了系列原则、路径,这为后续推动关键阶段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前阶段上,要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对外需要防范和化解全球发展环境恶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对内需要抓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内外部条件,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性战略打好坚实“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