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婷妮 张 磊 杜 甜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正深刻地改变着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及影响了很多行业,这是我国由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同样,审计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审计”必将影响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而彻底改变审计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
“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影响下的一种新型社会产物,其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分工明细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平台和机遇,其本质就是将网络与传统相融合,将其优秀成果深度融合于各领域之中,从而重组和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而促使社会迅速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形态。
“互联网+审计”,互联网作为载体,而审计则作为内容,互联网与审计之间不可分割,二者共同形成了审计的新体系。“互联网+审计”更加侧重于审计委托人的感受,使其随时随地感受到审计服务,实现审计的大数据和信息化,进而实现对审计数据价值的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模式是传统的现场审计和抽样,审计方式主要为事后审计。但是由于样本的局限性,这种方法无法覆盖整体业务活动,不能把被审计单位重大舞弊行为完全揭露出来,进而带来重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的主体与客体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电子账本逐渐取代手工账簿,审计也将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审计线索的来源更加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内部资料的分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多元渠道来获取外部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审计模式从抽样审计发展为总体审计。实施总体全覆盖的审计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抽样审计带来的风险,并利用科技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将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观察到的细节问题全部挖掘出来。
总体审计不仅局限在分析结构化数据,更大的优势是可以处理半结构化数据,甚至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使得信息共享更加便捷。
从审计时效性上来看,由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监督。传统审计一般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事后审计,不能覆盖所有的信息和数据。互联网共享模式下的审计将提供被审计单位的全覆盖数据,审计的领域范围扩大,充分发挥审计“全覆盖”的功能。
目前,传统模式下的审计成果主要是审计报告,不论是格式、内容还是信息的含量,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不同利益主体全方位和个性化的需求。但是,随着“互联网+审计”的推广和应用,审计成果不仅仅是审计报告,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审计”搭建的平台,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别分析和处理,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企业内外部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实现了从精确的数字审计向高效的数据审计发展,并提供个性化的审计服务。
新形势下,审计工作需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因此,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业务完整是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审计被称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企业应该继承与发展双向并重,将审计的职能目标从财务效益的增值转变为组织的增值,慢慢趋向于采用审计委员会的模式,将审计的时间点相整合,实行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分离的双层管理模式制度,降低防控风险的最终目标;第二,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其自身提供服务的独立性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如果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部门的认同和理解,则会难上加难、举步维艰。
其次,提升审计工作绩效才是审计改革的重点环节。明确审计工作中项目风险地识别以及对策、内控评价,才能更好地提升审计的工作绩效,更牢固地抓好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
最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对于审计工作同样重要。由于企业在不断发展,业务的扩展性和复杂性都日益加剧,在坚持审计工作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同时,要加大对审计人员信息化的培训力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审计技术和方法都开始快速变革,朝着数据化、及时性、智能化和预见性方向转变和发展,审计理论界、实务界和行业组织都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1.“互联网+审计”迫切需要审计人员更新审计思维,提高审计认知和利用能力。目前,依然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不充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和方法不能很好的利用,依然更倾向于传统的审计思维与方法。
2.加强审计专业分析人才培养。审计需要人为分析和判断,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审计的结果和质量。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在新形式下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能力、综合全面的研究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跨领域跨专业知识掌握的能力。
3.“互联网+审计”与从严审计相辅相成。“互联网+审计”的数字化资源组织模式不仅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审计工作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又满足了审计监督全面化、全覆盖的高标准、新要求。具体的优势表现在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提高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大批量、繁琐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不仅创新了审计技术,也对审计监控有了更大的支撑。
4.基于大数据构建审计技术方法体系。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仅仅着眼于提高效益,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风险防范+效益提升”已经变为企业必须要牢牢把握的两大核心目标。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其主要的职能定位就是“风险+效益”,其核心理念是及时改善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提升企业价值,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核心理念恰恰与企业的两大核心目标形成完美的契合、衔接。“风险防范+效益提升”两大核心目标,内部审计应将两者当作一个整体,两者是一个共同利益整体。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防控风险,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点“离场”和“止损”,对于企业运营风险的估值和准确预期就是一个极大考验。
“互联网+审计”对于传统审计模式有了颠覆性地创新发展,伴随着大数据的技术革新与广泛应用,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诸多的发展与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更多挑战。企业内部审计应该采取多项举措,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