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伟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素有“天南重地”之美誉。长久以来,雷州半岛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商口岸,在中国疆域版图上具有极为重要的领土主权,以及国防、海洋、交通等政治、经济和军事价值。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的文化交融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独具民俗特征的雷州民俗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成为岭南区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分支,在我国区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社会族系的分野意义。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一种研究体育环境与体育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项目、象征符号、乡土情结、历史传承、文化认同、社会组织以及体育环境等7 种类型[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雷州民俗体育文化逐渐剥离了历史的尘埃,露出绰约的风姿。该文以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分析了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独具特色的生态内涵,旨在加深学术界对其生态本质的理解,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从而丰富岭南文化以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民俗体育文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体育科学辞典》将其定义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2]。占玉珍等人[3]研究认为,民俗体育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节庆、岁时、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活动中,是民众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涂传飞等人[4]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综合上述,可以把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理解为:由雷州半岛民众所创造、传承并享用的,存在于雷州半岛地区节庆、岁时、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活动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形态。
体育项目是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雷州民俗体育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一直以来都是雷州文化传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雷州醒狮是雷州半岛独有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它最早源于古代雷州半岛民众对动物图腾的崇拜,是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祈福迎祥而自发举行的吉庆活动。它集武术、杂技、舞蹈的特点于一身,对表演者的柔韧、平衡、力量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主要分为高桩狮与地面狮两大类,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以及民间节庆活动举行规模宏大的表演集会,这在雷州民间被称为做年例。表演顺序分为醒狮、引狮、过桥,最后以踩青结束表演,在不同乐器鼓点的烘托下,醒狮表演变化多端,神情毕现,成为雷州民俗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与艺术感染力的民俗体育活动。雷州醒狮是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雷州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极强的文化认同度。
象征符号是任何一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文化中一般以“人”作为象征符号,通过宣传某种项目的代表性人物,以增强人们对该项目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人们对该项目的价值认同,增强体育文化的延续性[5]。雷州半岛僻处我国天涯海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冲,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养成了雷州人民尚武的习俗,先后涌现出何强、秦明真、周世敏等武坛名将。这些拳师精于各类拳术与器械,对南拳、长拳、洪拳、梨花枪等皆有颇深的造诣,是雷州武术的代表性人物,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振兴中华民族武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土情结与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有关[6]。雷州族群主要由百越先民、南迁汉人和闽潮迁民杂居而成,其中闽潮迁民对雷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文化带有鲜明的闽潮文化特点,无论耕海与经商,闽潮人总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雷州半岛三面环海,闽潮先民迁入后依然保留原有的海洋崇拜,通常以海洋经商、耕种为业,海外贸易频繁,港口货物不可胜数,为当地带来了闽潮文化中的妈祖崇拜。妈祖文化是流行于闽潮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相传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7],它表现了闽汕先民对茫茫大海的敬畏之心。闽潮先民迁入半岛后,广建海神庙宇,修缮天后宫,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举办大规模游神、游船、祭祀活动,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它体现了闽潮先民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具有浓重的闽潮乡土情结。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伟大的精神追求,对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需要被传承,只有得到传承,才能被铭记。傩文化本是流行于中原民族的文化,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傩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伴随着汉人的南迁逐渐与雷州本地的土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今天在雷州土地上看到的雷州傩舞。雷州傩舞(俗称“走成羌”)发源于秦汉时期,本是民间遣灾祓禳、祈求平安的祭祀舞蹈,在近百年的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8]。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雷州半岛民众结合当地祭祀雷公的活动,增加了雷首公的道具以及舞蹈内容,为雷州傩舞进行了时代性的创新,至宋代该项活动达到鼎盛,《广东新语·神语》记载,古时“祭无祀鬼神,祭日皆行傩礼”。如今雷州傩舞已成为雷州半岛最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成为雷州地区开坛祭祀,娱人娱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认同是文化不断传承的最核心、最深层的原因。雷州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民俗活动,对维系雷州人民情感,增强雷州人民凝聚力,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特殊的意义。每逢节日,雷州半岛各地都会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是雷州地区最为隆重的体育艺术表演节日。城乡之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游神赛会活动,舞鹰雄、人龙舞、蜈蚣舞、高跷龙舞等方阵竞相亮相,穿令箭、翻刺床等民间技艺令人大开眼界,各类技艺展示异彩纷呈,使整个地区沉浸在欢快热闹的节日气氛中[9]。体育文化展示增强了民俗体育活动在村寨之间的影响力,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沟通,活跃了节日气氛,促进了社会整合,为增强雷州半岛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社会组织是雷州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发展与延续的根基,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力量。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正逐渐淡化于社会发展中,民间社会组织受到资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支持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了一定起色。遂溪醒狮团是雷州半岛当前开展较为壮大的民间社会组织,约有255个,包括高桩狮28 个,地面狮227 个,表演人数近万人,其中文车醒狮团的梅花桩舞狮曾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跨度最大的梅花桩舞狮”证书。2003 年,中国民协将广东省遂溪县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也是目前唯一的县级醒狮之乡,该县于2005年举办首届醒狮艺术节,盛况空前。
2.7.1 自然环境
雷州半岛僻处南隅,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偏僻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经济为民俗与宗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雷州半岛自古多雷暴,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世界第二大雷区,雷电总是伴随着灾害,古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落后,人们对于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鬼神与宗教的概念在这个期间逐渐形成,人们只得通过祭祀、祈祷等方法来驱鬼逐疫。屯兵舞、散花舞、目莲舞等民俗舞蹈最初是古代驱鬼祭祀时的仪式,它源于雷州地区对于鬼神的笃信,这些舞蹈的产生与雷州地区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7.2 社会环境
体育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地区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国家对于民俗体育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正处于政治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10]。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建立高度文化自信,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大会中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各环节中,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11]。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文化建设的氛围,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与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渗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形势日趋严峻。雷州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传承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12]。当前,除某些民俗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部门登记外,大部分的社会组织散落于雷州民间,每逢传统节日、开业庆典等活动聚集起来进行庆祝表演,如此一来政府很难实施管理,推行针对性政策。由于报酬低微,生计得不到保障,再加之某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家长并不赞成后代从事民俗相关表演。另外,雷州半岛地区相较广东省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大批青壮年更愿意选择前往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谋生,形成了某些民俗项目后继无人,民俗文化得不到延续性发展的困境。
受到早期雷州地区社会文化滞后的影响,雷州民俗体育文化大多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是早期人类自然崇拜下的产物,展现了人们试图通过祭祀舞蹈等迷信的方式,达到驱鬼避邪、遣灾祓禳的目的。因此,雷州民俗体育文化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与神秘性。随着社会的变迁,民俗体育始终不能揭掉其神秘面纱,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导致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脱节。此外,中华文化中狭隘的民族文化心理使得民俗体育项目更倾向于传统的口传身授,保守性与封闭性的封建心理造成了民俗体育文化只得在狭小的范围内传播与推广,失去了广大的受众群体,也就形成了某些民俗体育项目濒临消亡的困境。
雷州民俗体育文化是源于民间的独特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其中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13]。教育部门应组织协调雷州民俗文化现有传承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项目特点,挖掘整理具有教育价值的民俗体育项目,通过器材、规则、方法的改进,将雷州民俗体育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做好雷州民俗体育文化教材的编纂工作,通过课程开发、文化搭建等方式提升雷州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学校应肩负起弘扬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把雷州民俗体育文化与本校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利用校园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快雷州体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普及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知识,强化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学技能与操作规范,保证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
雷州民俗体育文化是雷州半岛人民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充分反映了半岛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突出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雷州民俗体育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要提升雷州半岛旅游业的影响力,就必须把握经济转型契机,探索“体育+旅游”的新型传承模式[14]。因此,雷州半岛政府部门应发挥好自身的领导地位,做好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详细规划,构建民俗体育旅游营销平台,完善市场建设,厘清各部门职能分工,协调组织各方利益做好旅游开发工作。有关部门可借鉴珠三角地区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经验,规划建设雷州民俗体育文化风情线,依托徐闻古驿道定向大赛促进文体融合进一步发展。
旅游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雷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名片,做好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注重提升民俗体育文化观赏性与参与性的结合,在景区展演人龙舞、蜈蚣舞等民俗项目时可设置参与环节,让游客亲身感受到民俗体育项目的魅力。大力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挖掘雷州民俗体育文化中的内涵,提升体育旅游品位。
雷州民俗体育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呼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应正确认识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秉持正确理念,将雷州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普及雷州民俗文化知识,扩大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口,培养学生对民俗活动的兴趣。同时,将雷州民俗体育活动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结合,探索旅游业发展新业态,为雷州民俗体育文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