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祥 郑 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55页。的价值立场和前进方向。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当代实践,对理解、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理念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秉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优良品格,党的百年历史探索使中国共产党具有坚持胸怀天下的鲜明特质。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理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他们认为,随着工业化时代到来,大工业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无限积累的扩张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开辟与拓展,加强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从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展现了人类走向共同体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秉持世界意识、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深刻总结人类发展规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抓住全球化发展大潮,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并以胸怀天下的担当对全球重大问题的解答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二,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交往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明确实践遵循。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始终。在交往范围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交往的空间延展至全球,认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0页。,使各民族形成“全面的依存关系”。在交往形式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天然的扩张性使其不断向全世界流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形式,同时由于利益争夺,国家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战争也成为人类交往方式的一种。在交往内容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类交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为世界市场的开拓不仅“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推动了人类物质交往,还促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促进了人类的政治交往和文化精神交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交往理论,不断从中汲取养分指导实践: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完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坚持奉行“多边外交”理念,拓展对外交往范围;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交流,丰富对外交往的内容;推广新媒体交往方式,创新对外交往的手段等。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交往实践推动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为国家间的交往提供宝贵经验,开创了人类交往的新局面。
其三,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指明价值旨归。作为“大写的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底层群众呐喊,努力“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5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作为“一切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代表”的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革命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无产阶级“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还对达成解放全人类的前景进行科学构想和美好展望,擘画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蓝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增进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宗旨,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将深厚的人类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类打破霸权牢笼、走出战争泥潭、摆脱贫穷折磨等做出巨大贡献。
其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给予方法论指导。对立统一规律指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实现事物的质变。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胸怀天下的过程中,始终恪守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以实现自身发展为首要前提,以追求各国共同发展为最终目标,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以与他国携手共进为交往根基,以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交往准则,正确处理对外交往中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以解决人类正面临的问题为主攻方向,以规划人类的未来前景为根本指针,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于纷繁复杂的时代洪流中巧妙运用了辩证艺术和战略智慧,才实现了经世济民的伟大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给予中华儿女丰盈的精神滋养,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优良品格。
其一,中国共产党秉持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宽阔视野。《道德经》有云:“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大学问》曾言:“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中华民族始终憧憬和追寻着“天下亲如一家,百姓情同手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从毛泽东同志胸怀“环球同此凉热”的殷切期盼,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71页。的热切号召,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在稳定国际格局、消弭分歧差距、应对挑战危机、增进各国互信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人类互援互助、促进世界共享共荣的目标和方向。
其二,中国共产党承继中华民族“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礼记·礼运篇》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吕氏春秋·贵公》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以超越自我的宏大视野去理解作为整体政治存在的世界的思维方式”(10)吴志成、刘培东:《中国共产党坚持天下胸怀的理论与实践》,《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从毛泽东同志做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11)《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的科学判断,到习近平总书记保持“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4页。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延续中华民族“万物一体”的思想脉络,坚持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基本点审视形势、谋划工作、制定政策,展现了中国始终站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类命运的格局和智慧。
其三,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儿女“天下己任”的责任意识。《孟子·尽心上》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岳阳楼记》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儿女始终将“心系天下、为天下计”作为立身之本、鸿鹄之志。从毛泽东同志许下“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5页。的承诺,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4)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的重要要求,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遵循中华儿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信条,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融合、统一起来,坚持为全人类谋求更大福利,展现了中国愿为世界人民排忧解难的热情和活力。
其四,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文明“求同存异”的处世之道。《孟子·滕文公上》曾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始终拥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包容力。从毛泽东同志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恪守中华文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交往准绳,在参与国际事务时不觊觎他国利益,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他国,展现了中国与其他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和底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产物,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为使命,“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5页。。坚持胸怀天下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主要表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沟通世界无产阶级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以开阔视野探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实现了自由解放,鼓舞了世界范围内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的和平、民主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主要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在极大程度上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为党坚持胸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77页。,毅然决然地抗美援朝、不遗余力援助亚非拉地区、为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更多利益,极大促进了世界人民的团结,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主要表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地区与全球事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上,坚持“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1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的原则,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各项国际事务中发挥突出作用,履行了中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主要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以深沉的使命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6页。,自觉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时代重任。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中国共产党以向全人类负责的姿态,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的今天,中国自身的前途命运早已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贯彻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方针,有助于提升党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全球各国人民福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引领人类未来前景。
长久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存在一些误解,甚至炮制“中国威胁论”等。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给予高度重视,强调在新时代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7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向世界发出爱好和平的中国声音,传达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的中国理念;讲述奋发图强的中国故事,展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分享开放合作的中国经验,凸显义利相兼、刚柔相济的中国风范;表达世界大同的中国期待,彰显心系苍生、博施济众的中国胸怀。中国共产党关切人类命运的境界与担当,为世界生动解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重大问题,消解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和疑虑,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国际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为实现这一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促进了中国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和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外贸总额超4.6万亿美元,创造了历史佳绩,带动了约1.8亿人就业,创造税收累计超过8.9万亿元(21)王文博:《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稳固 中国成全球经贸“稳定器”》,《经济参考报》2021年6月21日。;中国利用外资总规模接近7 000亿美元(22)邱海峰:《首份利用外资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十四五”时期实际使用外资将达7 000亿美元——中国吸收外资有了新指引》,《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1月2日。,创造了2/5的对外贸易、1/6的税收收入,带动了近1/10的城镇就业(23)钟山:《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日报》2020年9月29日。。开放为中国发展发挥突出作用,做出独特贡献,带来巨大红利。当前,“十四五”已经开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强调要顺应全球化浪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融入世界的开放政策将继续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加剧。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和人类共同的威胁挑战,“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世界大势,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提出兼具时代特征与中国风格的计划方案,展现了助力世界人民解决难题的中国信心和中国作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包含了增进理解信任、凝聚和平友谊、促进发展共赢、维护公平正义、推动全球善治、追求民主自由等诸多内容。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最重要的方案之一,发挥了巨大潜能和价值。它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方向,预计将“使3 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24)高攀、邓先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发展中国家减贫》,《人民日报》2019年6月20日。,为各参与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强劲的活力。作为富有创造力和极具可行性的重大构想,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方案将为解决人类问题、繁荣人类社会贡献中国智慧。
世界社会主义如何走出低谷、实现振兴,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主题,也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坚定实践者和积极开拓者,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问题,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以往的建设经验,带领中国人民解决诸多难题,办成诸多大事,在理论、实践、制度各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形成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其次,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激励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现代化建设。最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巨大优越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直接关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变局,面对“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脱胎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精髓,锻造于中国共产党经纶天下的百年征程,是凝结着人类共同价值和饱含着中国特有智慧的伟大理论结晶。它力图从根本上克服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病,既为维护稳定的世界格局、捍卫良好的国际秩序提供整体思路,又为守护天下和平、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全球治理做出具体规划,是指引国际社会长期发展方向的航标和灯塔。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努力下,超越种族、宗教、文化等差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重要文件中,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成为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指明世界未来前景的鲜明旗帜。
当前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2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32页。。中国共产党秉持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经验,从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出发,主动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和促进全球治理的时代大任。
和平是人类拥抱幸福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和平、稳定、安宁始终是人类最大的夙愿。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定捍卫世界和平,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稳定之锚。
首先,促进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夯实世界和平根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是筑牢和平的基石,不同于一些国家热衷结盟对抗,奉行强权政治与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明中“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智慧,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以坚持各国一律平等为前提、以维护各国正当合法权益为准则、以达成各国双赢多赢共赢为目标,为国际交往提供新思路。为构建稳固的国际关系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妥善处理国际关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型伙伴关系。在与大国交往方面,中国不断推进同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的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很好地避免了大国间的冲突对抗,维护了全球战略稳定。在与周边国家交往方面,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理念,积极发展同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稳定了亚太地区的和平局势。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方面,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非洲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合作,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截至目前,中国已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打造伙伴关系,共建美好家园”的和平理念已被更多国家认同和接受。
其次,维护国际环境安全稳定,筑牢世界和平屏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稳定是保卫和平的屏障。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明中“唇亡齿寒”“休戚与共”的精髓,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以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为根本,以统筹应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主线,以携手合作化解危机为方法,以实现发展与安全齐头并进为宗旨,为安全保障开启新模式。在处理地区争端方面,中国坚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立场,极大推动了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俄乌冲突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此外,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多人次。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金砖国家等区域机制,举行多边网络对话,并于2014—2021年连续八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起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共赢的中国平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带头践行《巴黎协定》,做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方面,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国已向全球提供约3 720亿个口罩,20亿剂新冠疫苗。中国已在各安全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有效守护了世界的安宁。
再次,推动多种文明的交流交融,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多种文明的交流交融是维系和平的纽带,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明中“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真谛,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新型文明观以发现各类文明之美为基础,以尊重各类文明的价值为原则,以促进各类文明交流互鉴为方向,为文明交流注入新活力。为了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文明画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主动开展文明交流,着力弥合各国分歧,增进各国互信。在推广中华文化方面,中国在全球各地创立孔子学院,打开世界了解华夏的窗口。在开展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方面,中国积极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搭建中外文明交流的平台。在举办国际性文旅活动方面,中国极力促成“欢乐春节”“中非文化聚焦”“拉美艺术季”“中柬文化旅游年”“中赞文化年”等节庆活动的开展,架起世界人民来往的桥梁。
发展是人类拥抱幸福生活的关键与核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和“金钥匙”。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极力推动世界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动力源”“领头雁”。
首先,提出“创新引领、开放融通、包容普惠”的发展新思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新发展理念。为突破发展瓶颈,中国共产党提出“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的倡议,发出构建创新型世界经济的号召。为推动倡议落实,中国主导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务实推动现代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为打破贸易壁垒,中国共产党提出“拉手而不松手,拆墙而不筑墙”的倡议,发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号召。为实现这一倡议,中国不断扩大开放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动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积极开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重大经贸展会,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深化了世界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为跨越发展鸿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倡议,发出构建包容型世界经济的号召。为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倡议,落实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等会议成果,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发展援助,促进了世界的平衡与繁荣。
其次,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国际社会打造新发展范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带领人民取得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一是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从50万亿元量级至100万亿元量级的跨越(26)陆娅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人民日报》2022年6月29日。,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25%左右(27)陆娅楠:《“十四五”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中国成为后疫情时代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主引擎。二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自2013年起,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超过第二产业,2021年达到53.3%(28)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2年3月1日。,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占比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15.1%(29)王政:《迎来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2022年6月15日。,“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日益凸显。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升至第12位(30)赵永新:《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日报》2022年6月7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三是新时代中国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中国人均GDP在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由6 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31)刘坤、訾谦:《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光明日报》2022年6月29日。,已实现对世界人均GDP水平的超越。“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人民的健康安全得到更好保障。2020年底,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人民日报》2021年4月7日。,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再次,坚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一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打造出一条发展、共赢、希望之路。自2013年该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33)杨逸夫、王诗雨: 《“一带一路”建设结硕果:惠及世界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22年3月29日。,“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34)王辉耀:《“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1日。。“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 300亿美元。”(35)《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目标前进》,《人民日报》2021年8月19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全球公共产品,帮助相关国家扩大合作规模、扩宽合作范围、提供合作前景。二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面对“如何恢复疫后世界经济”的时代之问,2021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助力复苏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以此为基础,中国将携手各方共同推进倡议落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是人类拥抱幸福生活的支撑和保障,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助力全球善治,使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排头兵”和“助推器”。
首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新全球治理理念。一是面对当前全球治理权力失衡的“赤字困局”,中国共产党坚持“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4页。,倡导“共商”原则,主张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共商”以主权平等为基础,坚持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集思广益为准则,坚决反对大国左右协商进程与结果;以凝聚共识为目标,寻求各国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公约数,达成治理共识。二是面对当前全球治理责任缺位的“赤字困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3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7页。,倡导“共建”原则,主张推动全球治理协同化。“共建”一方面强调各国作为全球治理主体的共同性责任,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应该同舟共济,凝聚起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强调各国作为全球治理主体的差异性责任,由于各国发展情况不同,其治理责任也会不同,各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全球治理做出独特贡献。三是面对当前全球治理收益失均的“赤字困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38)《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31日。,倡导“共享”原则,主张推动全球治理公平化。“共享”强调共享机遇,主张每个国家都能从全球化潮流中抓住机遇、实现发展;强调共享成果,主张发展蛋糕均衡分配,让发展成果各国共享、人人共享;强调共享未来,主张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针对当前全球治理规则出现“不适应”“不管用”等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致力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是中国一方面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助力现有国际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兴国际机构,为全球治理提供新平台。二是中国清楚认识到作为大国的作用,积极加强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如2016年中国与美国等国签署《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发挥领导作用;2019年中国与欧盟发布了《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全文)》,向世界展现了中欧合作治理的立场和合作发展的愿景;2022年中国与俄罗斯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坚定表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促进全球科学治理的决心。其三,中国重视新兴领域的前景,积极参与全球新兴问题领域的治理规则制定。如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中国倡导完善全球海上安全制度、海洋公域开发制度、海洋环境保护制度等规则;在全球极地治理方面,中国倡导完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极条约》为核心的极地治理规则体系;在全球太空治理方面,中国倡导通过谈判达成外空军控条约,坚持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
再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全球治理美好愿景。面对“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变局的新十字路口上,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球治理勾画了美好蓝图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命题,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涵盖不同的社会领域,是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的政治共同体,是平等相待、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是创新联动、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是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也是绿色低碳、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囊括不同的社会空间,可以是“中巴命运共同体”“中缅命运共同体”等双边国家共同体,可以是“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地区共同体,也可以是“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全球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理性可行的实践方案,这个伟大构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的传播,促进了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构建,推进了“一带一路”等倡议的落实,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为实现全球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