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翎,李玉玲
(1. 湘南学院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 郴州 423000;2.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2017年3月,为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国家民委下发《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关注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由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少数民族产业特色,建设特色村寨成为新的课题。笔者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湖南瑶族茶产业特色村寨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成效与困境,提出建设思路,以期促进其发展。
H村茶产业特色村寨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3个阶段。H村自清朝起便广泛种植本地茶树,由于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其茶叶品质独有特色,成为汝城县的“茶村”。但H村处于偏僻山村,村庄基础设施落后,山路不通,电力不达,村庄生产水平不高,当地村民以砍柴为生,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并没有关注到“茶村”的优势,这便是茶产业特色村寨的萌芽时期。
在形成时期,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7年H村被评定为湖南省省定贫困区,并开展扶贫工作,对当地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尤其是路面、饮水、用电等工程。在完善H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开始重新萌生发展茶产业的念头,将土地承包分配到每户人家,由农户自己耕种。直至1992年,村里看到茶产业的发展潜力,为应对市场需求,在当时村党支部书记的指导下,创办了村集体所有的茶叶品牌“硒山茶”。之后,村里多次集体出资到浙江、广州等地学习制茶技术,经试点试验,取得了一定实际成果,茶叶售价由原来的14~16元/kg提升到50元/kg,村民们的收入有所提高。2002年,村里提出机械加工制作茶叶,由镇政府投资,村委赞助购入制茶机器,并对茶叶进行分级处理,一芽一叶的茶青收购价为30元/kg,而加工之后卖至400元/kg,由此,H村茶产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当时村里种植茶树约270 hm2,均采取机械加工,有3家大型茶叶加工厂,小型茶叶作坊60家以上。为更好地收集茶青有效帮助村民提高种茶收益,H村于2009年挂牌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
发展阶段自2015年起,汝城县泉水镇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茶叶产业,大力打造茶香小镇,引导发动全镇居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把茶叶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H村属于项目重点发展区域的7个村之一。村干部积极发挥以“硒山茶”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借助优势政策,通过引导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来带动鼓励村民加入茶叶合作社,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意识到村里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商机,辞去工作返乡种茶。2016年H村被评为湖南十大最美茶叶村。2018年以来,H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融入具体的计划和行动中,继续鼓励发展茶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制茶技能的同时,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4月开通了镇内至H村的公交车,为外来考察和旅游的人员提供了便利。2019年启动微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茶产业特色村寨附加产业的开发,依靠村中特色生态、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据统计,2019年度H村人均收益达到15 938元,到2020年所有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2021年1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称号,该村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改委等9部委授予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硒山茶”被评为湖南省千亿茶产业10大创新产品。茶产业发展让H村踏上乡村振兴“蝶变”之路,村民因茶致富,集体经济因茶变强,村容村貌因茶变美。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打造。H村的特色文化之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村民中瑶族、畲族占总人口的3/4,属于少数民族村落。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原有的瑶族民俗活动逐渐淡化,以前动听的瑶歌和美妙的瑶舞越来越少见,原本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逐渐被同化,更缺少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2]。长达400 a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是H村的另一大特色文化。其历史悠久,有沉淀的厚重,但仍需在其原生基础上进行升华,赋予当地茶文化独特的时代性。据调研了解,H村“硒山茶”制作工艺于2014年被评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在制茶过程中缺乏理论而未能实现推广。虽有精湛的制茶技艺,但茶文化的自信还未充分体现,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仍不足,茶艺馆、茶展览馆等茶文化载体数量不多,采茶节和品茶节等有关茶文化的节庆形式还有待增多[3]。
2.2.1 缺乏集约化管理,产业拉动力有限 在开垦茶园种植茶叶时,村民存在自行开垦山地种茶,茶树零散在各自山地,难以整合和成片管理。自行种植的茶园缺乏系统化管理,采用承包到户、自行管理的粗放模式,从开垦到采摘甚至是销售均由农户自行负责,由于部分村民不懂或不完全懂茶树的栽培技术,常常会造成茶树种植失败、茶质不佳、加工不精等问题。在采茶时,部分农户的茶叶由其家庭成员或租赁的邻村小工采摘,之后由小型作坊加工或被专业合作社、大型茶叶加工厂收购。据调查了解,部分村民没有严格按照等级采摘茶叶,甚至存在茶叶中掺杂水分或老叶以增加茶叶重量的情况,从而导致大型茶厂收购的茶鲜叶质量不一[4]。而茶树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则会面临茶叶产量高,却无法将茶叶价值发挥到最大的两难处境。由于茶园面积过大且茶叶生长速度过快,农户会遇到采摘茶叶不及时的情况。原有的高品质芽尖、一叶一芽迅速长成两叶一芽,最终茶质降低,收益下降。在茶叶加工时,H村茶产业虽已初成规模,有3家大型茶叶加工厂,此类加工厂所加工出的茶叶为芽尖、一叶一芽等高档茶叶,已有商标注册,收益较好。但村内没有注册商标、加工技术不佳的小型茶叶加工作坊仍有60家以上,其资本有限、设备落后,其加工出的茶叶多为普通茶,混有茶梗,质量不高,销路较窄,市场价低[5-6]。
2.2.2 营销手段单一,品牌的打造力度不足 当地以小型茶叶加工作坊为典型,生产出来的茶叶的销售方式存在传统局限,很多茶农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没有开辟电子商务渠道,而是采用零散传统的销售方式,靠自己的社会网络销售出去。虽然H村开启了电商销售茶叶,但地理位置不佳,物流、信息和资金不够通畅,导致线上销量低,未能成为茶叶主要销售渠道。另外,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很多茶产品只能通过汝城特产店、展销会、当地超市等方式展示出售。
2.2.3 市场无序竞争现象导致特色茶品牌的保护面临困境 在汝城县市场上,存在假冒当地特色茶的现象。由于当地特色茶没有统一的包装,各小型茶叶加工都有其各自的包装,加之小型茶叶加工的茶叶没有进行商标注册,包装制作的工作过程未进行保密措施,呈现出的相关商品良莠不齐,导致当地特色茶的产品价值大打折扣。
2.2.4 “硒山茶”与市面茶产品的重叠程度较高,“硒山”特色不够特 据调研得知,明、清、建国前的老茶树并未受到保护,大多被开垦茶园时砍掉,遗留下来的也只在偏僻原野,无人问津。所种茶种为外来引进,且加工方式并无其他技巧,仅有“硒山”做招牌,“硒”引力有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H村在以茶产业为核心的发展前提下,为进一步扩大核心产业的辐射度,提高村镇企业的影响力,全方位打造茶产业特色村寨,其附加产业的发展也显得至关重要。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H村目前的附加产业主要为旅游产业,但想发展当地文旅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当地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欠缺,缺乏相应的建设与管理。二是H村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山区村落,居住在里面的居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和保守,在发展旅游产业上缺乏思想基础。三是要将少数民族特色、茶文化及旅游产业三者结合还缺少新思路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H村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村中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村民自给自足。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村民思想不够开放,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关于村内茶产业一体化规划的配合度不够。如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村民不愿将茶青卖给大型茶企,因其利润不及直接将茶青交给小型作坊加工成茶叶后售卖所得。另者,村里对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开放发展文旅产业有所期待,但在文化的挖掘与总结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思路,形式的呈现方面还拘泥于传统老旧,这些都源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7]。
在调研中了解到,H村大力开拓新茶园受到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政策倾斜。如村民们发展新茶园,政府会奖励3万元/hm2,但其奖励金分3 a发放,第一年1.5万元/hm2,第二年7 500元/hm2,第三年7 500元/hm2。同时,对村民种植的茶树(新茶苗)补贴5元/株,还会补贴种植茶树所需的肥料、杀虫剂等费用。村民认为,财政扶持增加了村民建设茶产业特色村寨的积极性,但具有阶段性和滞后性。另外,H村村内只有3家大型茶企,并没有引进外资,因此,企业注资相对较少,资金供应不足。茶叶生产对于村民而言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加之茶叶生产与管理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大,给村民的经济也造成了压力。再者,对于茶产业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工程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强[8]。
路面起伏和交通不便。通往H村的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地势的起伏使得H村的道路修建困难加倍。因此,H村修路进程比较缓慢,遇到资金短缺时道路建设工程还会停滞,由于完工时间较长,原本已经修好的道路缺乏养护与管理,道路易被破坏,需要进行二次修复。除此之外,H村的电网没有达到全村全覆盖的水平,特别是H村西部西山片地区,西山片是H村老茶种植区,是优质茶产区,水电的缺乏对H村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公共服务方面,专门为村民或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十分匮乏,配套的旅游生活设施更是不足。
针对H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过程中特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足、产业发展持续性有待提升、旅游建设吸引力不足等三大困境,需要在转变传统思想,保持文化原味的基础上,夯实基础,做强特色,推广服务。
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在更大的范围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突破品牌整合瓶颈,打造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而面对现存的困难:一是要“走出去”。遴选出一批敢想敢干的农民代表,带领他们走出山村,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学习他人经验,树立诚实守信的创业意识,调动自身能量。二是要“请进来”。利用科技助农、产业兴农的助力,请到农业局、乡村振兴局、文旅局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茶文化传承人、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等,对当地茶产业发展从政策、文化、技术、营销等多层面进行指导,整合先进理念,掌握行业动态,实现统一发展。三是要“敢尝试”。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学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主动性。如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电商在茶叶销售过程中的作用,完善物流网络,积极推动农村淘宝在H村电商中的作用,依靠农村淘宝菜鸟物流网络强大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加强物流信息的整合优化,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成本,缩短茶叶在运送过程中的时间和里程[9]。
瑶族民众将茶叶融入生活,与当地的风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茶俗茶礼,发展出少数民族特有的茶文化。同时,瑶民也将茶用于健胃养神、祛风治病,广泛使用于生活之中。首先,要从政策上、实践上鼓励瑶族村民继承并发扬瑶族文化,重新唤起村民的瑶文化意识,积极引导、组织举办瑶文化相关活动,特别是提倡将茶文化融入到当地的瑶族活动中,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自然的动态传承[10]。其次,为更好地保护其茶文化特色,H村应深度挖掘其茶文化,追寻茶文化的根源与旧迹。保护并弘扬其独特的制茶技艺,结合新时代内容,创新发展H村茶文化,载以多样的形式,如推广茶工艺品、特色茶食品来宣传茶文化,举办斗茶大赛、茶叶加工(制茶)大赛、茶艺创新大赛等活动加以宣传[11]。
为打造全国闻名特色茶叶品牌和茶产业特色村寨,H村要抓紧扩大产业规模。首先,扶持、壮大当地龙头茶企,以“企业+基地+茶农”的经营模式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12]。将茶叶生产与土地流转、水源治理结合起来,积极扩大茶园面积,建立集中连片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带动村民们积极主动种植茶叶。其次,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茶农”的方式发动千家万户种植茶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帮助茶农、茶企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如技术推广服务,土地流转等,广泛调动农民种茶和投入茶文化特色村寨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茶农成为生产种植的主体。
为实现茶园与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管理,当地龙头茶企可通过土地流转建成规范且统一管理的大规模茶园,并由政府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回购,然后以股份、租赁、合作社等形式交给茶农管理和经营,所产茶青按等级采摘,由茶企收购加工。以此解决茶农因难度大、收益慢,种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能避免所产茶叶良莠不齐的问题。
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以道路为主体,包括水利、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等配套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依托茶产业特色村寨的优势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打造生态茶园,建设观光绿道,配套供游人采制茶叶的相应设备,开设品茗休闲场所。结合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新鲜且无污染的食物,形成绿色、养生的休闲度假区[13]。另联合周边众多景点,如热水镇的温泉小镇、杉树园村的汝莲茶企生态农庄、三江口镇的国家森林等,打造“旅游一条龙”服务,增加当地旅游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