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号
其实祖国大地的畜牧业起步并不晚。
畜牧的起点是对野生动物的驯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遗址大量发掘出犬、猪、狗、牛、羊的骨骼,有些遗址还有马和鸡。其数量表明这些动物不仅仅是捕猎而来,比如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牛猪遗骸多达千余头。从它们的体型、死亡年龄、牙齿的磨损程度也能判断出,这些动物已经经过了驯化。目前,科学家也在用古DNA技术从这些遗迹和化石中提取更明确的生物遗传信息,来验证这些动物的驯化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驯化的家畜也越来越多,如鸭鹅等水禽,大象、骆驼、驴等。其中存量最多且可以供人食肉的,后来被先民总结为马﹑牛﹑羊﹑鸡﹑犬﹑猪六种,称为“六畜”。
经过早期粗糙的驯化,野生动物的习性变得温顺,可以和人类在一起生存,先民们终于可以开发出一些在看管之下让牲畜有限活动的方式,也就是放牧。通过放牧,动物可以自己找点吃的,免得人类把食物都让给动物,也能增加运动量,调整产肉率。另外,人类直立行走,有时难免注意不到地面的食物,像猪这类全靠嗅觉在地表拱食的,更加专业对口。所以,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以放牧为主的,但这并不是大规模的游牧。
后来,游牧业赶着牛、羊、马匹从农业中分离出去,成为一种独立的养殖方式,游牧民族随之产生。从此中国养殖动物才分出三种格局来。
上图最中间是北方的小麦种植区、南方的水稻种植区范围内的农区畜牧业。在这里,猪、鸡、犬是最常见的,并且减少了放牧的比例,更多是圈养。圈养技术在汉以后就已经非常成熟,和南北方精耕技术成熟是齐头并进的,北方逐渐习惯了面粉做成的饼、面,南方逐渐习惯了蒸煮米饭,圈里则有猪和鸡。其中尤其以圈养猪更为高效,在北齐时期,一代农学宝典《齐民要术》横空出世,说圈养法“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根据汉墓出土的猪圈模型来看,当时的猪头短身肥,背腰宽阔,可见已经具备迅速肥育的优秀品质。养猪在《齐民要术》中单独成章,其中的很多养猪技术到现在还在用,例如提出小猪三日龄要剪尾,六十日龄要阉割,还有小猪要埋个车轮作为和母猪分隔开的进食场所,煮熟谷物单独饲喂等,都符合现代畜牧的要求。鸡鸭占地并不大,适合农家饲养,关于鸡鸭如何搭建笼舍、如何管理饲喂、如何让它们多产蛋,《齐民要术》也有相当成熟的记载。
再往外则是半农半牧。古代国家大事之一就是“马政”。农耕文化形成后,牧人曾带着马匹从中央畜牧区脱离北上,南北朝时期又重新南下。而集约化饲养马匹要以种植业作为基础,也就是开辟土地种植大量的牧草、粮食等。例如北魏游牧色彩颇盛,由太仆寺直接管理这样的大型牧场,有河西、漠南、河阳、代郡等四大牧场,养马存栏量常年维持在数百万匹,牛羊更是无以计数。此后我国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带一直有这样的大牧场存在,也都是太仆寺管理。如何相马、如何引进良种来繁育,这些配套技术也相当成熟。
再往外,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了,对种植业的依赖并不是那么大,但草原的情况常常受到气候的影响。
灰陶猪圈厕(带陶猪),东汉晚期
最中间这圈农区畜牧业,在吃肉方面的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首先是马匹、驴、骡子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辎重和交通的功能,许多马匹更是战备品,吃了要打败仗。
接着是牛,虽然早就脱离了拉战车的命运,但种植业的极大发展又把拉农具的枷锁套在了它们身上。大约在汉代以后,朝廷干脆立法禁止随便杀牛吃牛,以保护耕牛,推广牛耕技术。
于是羊成了重要的肉食来源。在史书中,不光富人家养羊,也经常有放羊的穷人,但穷人平时吃不吃得上羊肉也不好说,牧羊多是作为民间的副业出现,要卖钱的。
然后是鸡。母鸡用产蛋的方式把自己身上的营养细水长流地供给人类,公鸡可以为农家司晨,也不能说杀就杀。但鸡已经算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肉食来源,所谓“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就是家猪。它武不能耕地,文不能打鸣,但在农户眼里有极大的用处。首先它不挑吃的,打点地瓜叶或割点猪草都可以养活它,甚至可以消耗厨余垃圾(现在已经逐步规范化,摒弃了这种做法)。其次,它可以产生粪肥,对种植业的帮助很大。明清时期的许多农书会强调养猪积肥的意义,建议农家多养猪,促进肥田。因此直到物资发达的近代,“杀年猪”还是一个习俗,可见杀猪是一件挺大的事。
所以存在于农区的畜牧业乍看上去好像性价比极低,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种植保障畜牧、畜牧反哺种植的循环系统,其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吃肉。
这些地方一般采用“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因此农、牧、蚕、鱼等生产环节很容易结合起来。例如宋室南迁之后,靠近半农半牧、游牧区的北方牧养技术也随之南下,在浙江形成“湖羊”品种。那里自古就是蚕桑鱼米之地,所以养蚕季后的枯桑叶本来没了用处,现在就可以用来牧羊。羊的粪便进入鱼塘,会成为一些养殖鱼类的饲料。
此外,在江河湖海等水体,或者一些深山老林,有时种植业并没有那么发达,所以还保持着相当的渔猎传统。
面对易腐的肉与奶,祖先对肉各种腌腊,对奶各种分离提取,风干、火烤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不光是农区畜牧业的所获会这么干,对肉的再加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畜牧、渔猎所获颇丰的时候,当然要把多余的肉好好保藏。而假如大部分季节并不能吃到肉,就更要延长肉的保存时间,以备日常之需。是进亦忧,退亦忧。
唐三彩驯马
《清明上河图》中的牛
汉代陶猪
东汉青瓷羊形烛台
做成腌腊肉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奶酪制品
对肉类的加工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腌、腊等保存法。《礼》描述掌管腊肉的职位“腊人”,还有“牛修”“鹿脯”之類的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腊肉的做法有更详细的描述,并且提出要在秋冬季节做,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首先秋冬季节肉制品多,其次气温低不易腐败,经夏不坏,比如“度夏白脯”等。
到如今,我国腌腊肉做法繁多,除了腊肉之外,还有:
咸肉——用盐腌制。
酱肉——以酱料腌制后再干制。
风肉——晾挂风干。
火腿——主要指以猪后腿为原料,腌制后经较长时间干燥和成熟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生腿制品。著名的产品有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如皋火腿等。
腊肠——原料肉混合辅料填入肠衣腌制,再经干制。
其中还有烟熏等更复杂的工艺加入。这些产品一般是作为半成品保存,虽然已经延长了保存时间,但它不是没有代价的:腌制过程会直接添加或产生大量亚硝酸盐,烟熏火烤产生的苯并芘和杂环胺的危害也不容小视。
奶酪制品
对奶的加工
乳汁作为一种液体,可操作性又和肉类不一样。人们可以很轻松地用离心、打发等方式分离出奶油、乳清等,如果要进一步延长保存时间,就要制取干酪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酪一般特指干酪,汉以前的酪指的是酒,跟奶制品没有太大关系。而公主的那句“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里的酪,指的才是乳汁本身,意思是拿着奶当白开水喝。在魏晋北朝,人们对喝奶的接受程度比公主高多了,《晋书》说王济指着羊酪问陆机,你们吴中江南有这种好东西吗?陆机对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羹”早期是肉酱肉汁做成的食物,但到陆机这个年代,已经开始拿来形容稠的野菜烹饪了,可见我们种植区真的没有太多肉吃吧。
你求见店主,在楼上见到了一个面有病容的女人。
“你们店的烤红薯很好吃。”你说。怕她没听出你的暗示,又加了句:“比我在便利店买的电烤的好吃。”
这些古代没有的名词让她警惕起来,你知道自己猜对了,她也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但她却不是抢走你们穿梭仪的“外卖小哥”。
你注意到她整个人非常消瘦,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你劝她多吃点东西补一补,她说自己一直没什么胃口,食欲不振。大夫说是肚子里有了虫,也吃了乌梅丸,也喝过花椒粥,但效果似乎不好,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虫这么顽固。附近倒是有个神医,但找神医看疑难杂症的太多,区区一个驱虫,神医根本不接待。
要是你能帮她驱虫,岂不是就能获得她的信任和感谢,她是不是就能对你坦诚她是怎么穿越的,甚至帮你找到“外卖小哥”,帮你回到未来?
你身上有什么能帮助她的东西吗?请从携带的物品中选择一样使用。
(使用结果请移步公众号,回复角色或道具名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