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2022-02-12 10:02张文亮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音叉拉环振动

张文亮

(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安徽 宿州 235399)

小学科学是一种综合性课程,应当重视学习内容和生活阅历的联接、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联接、领悟自然和处理问题的联接。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轻视了学生的阅历与社会实践的客观条件,依旧把重视教授理论知识看成教学核心,学生不能把知识生活化,不能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笔者从探索多样的“生活化”策略、创建“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情境和营造“生活化”的巩固氛围三个方面,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探索多样的“生活化”策略

(一)制造情境 巩固新知

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均能变身课堂中探究的目标。学生每每对生活中的情景司空见惯,于生活中潜伏的科学学问缺少敏感度,因而教师在课堂的引进或巩固阶段,不妨操纵学生的探究盲区,率领学生探索与发起问题,帮助他们打开觉察科学生活的智眸,塑造他们善于开采生活中有效资源的本领。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有关内容“活动2,振动与声音”时,笔者大致在中间环节运用了“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一种行为”,创设了“单项选择题”——“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呜呜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A.空气;B.瓶口;C.瓶子”。

学生通过上面“自摸喉咙,同时大声发出‘啊’的声音”“小喇叭(教师上课专用多功能扩音器)上放些泡沫颗粒,并播放歌曲”和“敲击音叉后立刻放入盛水的玻璃盆”的学习,不难发现,以上“单选题”正确答案为“A.空气”,即“‘呜呜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这一课中,以学生视而不见的生活为脉络边学习边巩固,迅速创立课堂与生活的纽带,不仅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能量,而且为下面声音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返回生活 增强体会

学生可否无误地驾驭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是确定教学能否顺利的关键之一,学生在科学知识的领悟水准,还能最大程度地显示教师教授的水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最后是返回现实世界中的,于是,教师在课堂的末尾,不妨妥善援用生活化的例子,一是能够增强知识,二是还能够指点学生把科学知识跟实际生活关联起来。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高低”有关内容“活动2,高低不同的声音”时,通过“用盛有不同水量的三只相同的玻璃杯”“长短不同的四块厚薄、宽度、质地相同的竹板”和“三根粗细不同的等长试管”,来做实验,使学生明白了“物体越大、长、粗、重、厚,就越不容易振动,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就越低;相反,物体越小、短、细、轻、薄,就越容易振动,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就越高。”在该“活动2,高低不同的声音”的结尾,笔者使用几张图片,呈现生活中“高低不同声音”的例子,并询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高低不同声音’的例子吗?”对本活动知识实施巩固。有学生回答“慢慢往杯子里倒白开水,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低。”于是笔者顺势而为,出题如下:

如图所示,慢慢往杯子里倒白开水,发出的声音会( )。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一样高

学生们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大多都能做成正确抉择(即正确答案为“ B.越来越低”)。经历贯穿日常生活,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情景跟声音的高低相关,考虑了生活中有哪些高低不同声音的例子,体会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创建“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情境

尽管科学学科的大多数实验,均需要较为专门的实验材料与设备,方可实施,然而实验材料专业化水准大都较低,比较接近生活。笔者运用生活的优势,主动开辟生活中的有效资源,达成实验材料的生活化,使实验探究不单受限于课堂,而且可扩大到家庭、社会,此时需要教师对实验材料实施改进。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起始课(即全册的第13 课)为“13.声音的产生”。课本中,该课“活动2:振动与声音”的开头,列举了三种“物体发声”现象,分别为“喉咙发声、音叉发声和多功能扩音器发声”。对于其中的“音叉发声”,课本中的插图显现的是事先准备半玻璃缸清水,大力敲击音叉后,立刻将该音叉放入这半玻璃缸清水中,让学生观察水花的溅起现象,从而放大音叉振动的现象。而采用课本上的上述操作方法(观察振动的音叉溅起水花的现象)进行演示,由于溅起水花时,持续的时间仅为1~2 秒左右,加之全班学生均坐在座位上,又隔着透明玻璃缸观察,他们要想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难做到。于是,笔者用长约20cm 的黑色细线,把“六个核桃”核桃乳易拉罐的铝拉环拴起来。在书桌的一端,大约伸出一只长50cm 塑料尺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要用盛音叉的木盒、成语词典等较重物体压住。将拴着黑线的铝拉环,挂在上述塑料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将音叉放在一个小凳子上,并在该凳面和音叉底部之间,适当加垫一些书籍,使音叉上端与铝拉环持平,并留开约3cm的距离。首先,大力敲击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后,立刻向吊起的纹丝不动的铝拉环慢慢靠近,直至轻轻接触该铝拉环。此时,我们发现,上述铝拉环就像跳舞一样,先迅速左右摆动了几下,接着似乎又“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地舞动起来,渐渐地,“疲倦”了,就停了下来(见下图)。

按新“音叉发声”设备,所做实验照

使用“铝拉环”,音叉发声后,立刻轻触铝拉环,铝拉环“跳舞”时间,可持续10~13 秒左右,远远超过“水花被溅起”所持续的1~2 秒,使音叉振动现象“更大更长”。使用玻璃缸盛装水,会显得拖泥带水,从而弄湿音叉、讲桌,使用“铝拉环”,则更能凸显轻装上阵、简单易行之妙。使用“铝拉环”,音叉发声后,立刻轻触铝拉环,铝拉环开始“跳舞”,比“水花被溅起”的昙花一现,更具观赏性、趣味性。使用“铝拉环”,音叉发声后,立刻轻触铝拉环,铝拉环开始“长时跳舞”,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更清楚,远比“水花在玻璃缸内被溅起”的稍纵即逝,看得清楚得多。

三、在拓展中营造“生活化”巩固氛围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返回到生活。教师不妨安排少许生活化的课后延伸作业,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本领与动手操作本领,极大地鼓舞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致。把知识贯彻到学生有兴致的推行上,以生活阅历为根基实施科学探究,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构造起生活和科学的堤坝,可更深入造就学生顺应社会进步的本领。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有关内容时,学生经历实验领悟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乐器发声的秘密。临近下课时,笔者安排了拓展作业——共享单车使我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你观察过共享单车的铃铛吗?上面有一句这样的提示:注意!转铃时请勿触摸此处(见下图)。请你结合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说说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利用以上,目前笔者当地县城里常见的“共享单车”,来知晓学生的知识驾驭与运用情况。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共享单车”还是比较新鲜的,因为县城兴起这种“生活交通工具服务项目”的时间,毕竟只有一两年时间。他们略加思考,便给出了“车铃的声音是铃铛振动产生的,若用手触摸了,就会阻碍铃铛振动,铃铛就无法发出声音”的答案。

再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高低”有关内容后,临近下课时,笔者安排了拓展作业——图中是小明用易拉罐拉环在梳子上划动的情景,根据你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拉环划得越快时,梳子发出的声音_________。(填“越高”或“越低”)

②当拉环划得越慢时,梳子发出的声音________。(填“越高”或“越低”)

③这个实验证明: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______________有关。

该拓展题,不仅仅是解释实验,更是在鞭策学生对“声音的高低”进行综合探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梳子、易拉罐拉环、用拉环在梳子上划动着玩”都是司空见惯的,因此,他们也不难发现,该题正确答案分别为:①越高;②越低;③物体振动的快慢。

此种拓展到生活的理趣课堂,开采了生活中有效的资源和素材,在增强知识的基础上,鞭策学生对科学的敬重,造就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的犀利顿悟力,把生活与科学紧密关联起来。

猜你喜欢
音叉拉环振动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Python用于音叉接触纸张的泛音现象研究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一个三维系统的音叉分岔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有趣的声音
U盘报警器
拉环画
基于ANSYS的高速艇艉轴架轴系振动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