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1)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挑战增多,但我国的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世界上多数国家陆续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提出适度超前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将海洋科技创新战略作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江苏是我国经济强省,把握住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变革机遇,提高我省海洋创新产业竞争力, 加快海洋经济的增速发展,是江苏高质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易爱军等[1]对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张宏远[2]对构筑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进行探索,肖侠等[3]对科技支撑江苏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进行探索,吴明圣等[4]从科技发展政策对江苏省海洋产业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探讨,刘洪昌等[5]从创新双螺旋视角探讨了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易爱军等[6]从加强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入手,探讨提升江苏省海洋产业科技支撑力度。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科技创新与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与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江苏沿海地区城市较少,由南向北分别有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沿海城市。2021年南通GDP为11 026.9亿元,占全省的9.48%;盐城为6 617.4亿元,占全省的5.69%;连云港为3 727.92亿元,占全省的3.20%;南通、盐城及连云港三市经济总量约为5∶3∶2。从城市分布区域上看,目前三市经济总体水平是苏南、苏北区域发展的缩影,偏苏南的南通经济发展明显好于苏北两个沿海城市。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南通、盐城、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为4 818.1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1%。
江苏海洋经济主要聚集在近海岸线,多年来的重点一直放在传统的濒海水产养殖、传统海运、滨海旅游和海盐制造等方面;而在远海养殖、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等方面较为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引领带动作用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支撑。
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0 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0%,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7.97%,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7];20121年海洋生产总值(GOP)达到9 2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7.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2%,海洋经济对省域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8]。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对省域内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为可观,但是江苏省海洋产值GDP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呈现总量占比提升、内部结构优化、企业支撑显著等特点。2020年,全省共投入R&D经费005.93亿元,比上年增加226.41亿元,增长8.1%;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93%,其中南通投入R&D经费256.4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2.56%;盐城投入R&D经费123.6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2.08%;连云港投入R&D经费73.3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2.24%[9]。沿海三市R&D经费投入强度都大幅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科技经费上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的速度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党的十九大继续加大政策推进力度,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自201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对我国海洋事业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促进资源科学利用,江苏省近年来也相继出台《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江苏海洋经济与产业保驾护航,也为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021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1万亿元台阶,居全国第二位,虽然沿海3个城市的的GDP产值有明显梯度,但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的GDP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2位、第39位和第73位,整体经济实力排名靠前,这为江苏海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江苏省内海洋传统产业体系健全,逐年促进海洋渔业稳健转型,海洋交通运输业有序推进,不断扩大船舶制造业规模,调整海盐及化工产业链,逐步推动滩涂农林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积极推进海洋新兴产业提质扩能,提升涉海装备制造能力,拓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基地;并且大力开拓海洋服务、海洋旅游、航运服务、海水利用、海洋文化、临海产业、海洋数字经济、海洋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新领域。
江苏省GDP产值逐年递增的同时,全省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也持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R&D 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高,2020年江苏省R&D经费投入2.93%,高于全国水平(2.40%)。江苏在未来继续扩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会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在海洋强国的战略下,进一步向涉海科技创新、涉海经济产业集中和倾斜,这必将促进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经济发展。
我国海洋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洋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伴随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步伐,江苏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海洋捕捞、海洋电力等方面存在体量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其发展主要依赖产业核心技术进步[10];但是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依赖基础科学研究,只有基础研究深入持续开展,才能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影响江苏省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以来都布局在沪宁线上,直到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正式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四沿”开发。即江苏继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之后,沿海开发建设正式提上日程,作为全省又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但历经多年大发展,苏南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较快的局面,虹吸效应明显,导致苏北的盐城、连云港两个沿海城市整体上发展相对滞后,短期难以改变经济体量不足的局面。
在产业结构上,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有着相同的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建设进程的提速,沿海3座城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所改善,但依然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这四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导;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依然偏小,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大都与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有关,目前江苏沿海三市的海洋新兴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洋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融合。
江苏省涉海高水平大学、相关科研院所数量少,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海洋技创新人才储备量低,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偏低,海洋科技创新力不足,学科影响力小;与此同时,现有的海洋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松散,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海水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导致我省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当前国内外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十分激励,如果创新乏力,海洋经济行业的发展定会受限,然而实现江苏新一轮经济腾飞,要走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道路。虽然江苏省及省内部分城市政府出台了一些创新帮扶政策,但缺乏从实际应用侧面的多维度、系统化的全面激励制度。由于实际创新过程中存在投入成本高、运行风险大、资金筹措难度大等各类问题,导致创新主体积极性不高。
江苏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3个沿海城市研发投入支出相对不足,虽然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余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二是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总体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缺失;尽管江苏是科技、经济强省,但很多高科技人才都集聚苏南地区,沿海地区在人才引入方面竞争力表现羸弱,缺少人才的支持,创新能力必然不强;三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影响了海洋科技科研机构和主体企业创新主动性,这些限制了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阻滞了江苏省海洋科技的进步,这制约了全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对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快速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浪潮,加快全省涉海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全省经济高质、快速、持续发展。
“十四五”期间,江苏应对标国际标准,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政策举措,全力打造江苏省海洋中心城市。结合沿海三市各自特点与产业优势,制定海洋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国际航运中心、生态经济区、城镇风光带、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新兴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功能区块,统筹发展各沿海城市,提升海洋中心城市能级,增强沿海城市对人才与资本的吸引力。
完善海洋产业项目政府采购清单及技术标准,增加涉海科技创新和涉海装备的支持。加大科技创新基础投入,加快推进海洋信息、传感、通信网络搭建,优化现有海洋信息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服务设施,对涉海信息资源实行标准化、集成化管理,更好服务于涉海领域的应用创新。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对各类涉海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需要各沿海城市政府统一思想,在“头部”企业的培育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沿海三市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的涉海企业,培育其成长为“头部”海洋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海洋科技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组建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与国内外涉海科研机构联系,进行技术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降低资源要素成本,切实提高我省海洋科技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水平。
在江苏海洋大学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海洋科技创新研究院,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加大江苏省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涉海专业的培养力度,推动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与相互促进,努力突破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瓶颈。加强对地方高校与培训机构有效引导,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出有地域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训与开发,进一步优化海洋科创研究与产业人员结构。
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快速崛起,承载着江苏10万亿级别的生产总值,是江苏未来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通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加大财政保障、利用头部科技企业提升海洋经济贡献、打造海洋创新人才等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苏省海洋产业,使其不仅成为苏中、苏北经济整体水平与科技创新的战略支点,更是支撑长三角高质发展的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