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的创新研究

2022-02-12 01:30史圣洁刘振霞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人才

史圣洁 刘振霞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600

一、高校美育的定义

从古至今,中西方学者不乏对于“审美”“美育”“美学”等概念的研究与界定。本文所研究的“新时代高校美育”给“美育”加上了特定范畴,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各高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全过程。

高校美育的主体为具备美育能力的教师及接受美育的学生,客体为可被当作美育教育的一切内容。狭义的高校美育即美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广义的高校美育则是遵从学生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个方面,立足于教育的本质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求美育“真善美”三种境界。这就在“美育”基本概念之上,增加了美育对于人才德育养成、审美养成、艺术实践、人文素养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广义的“高校美育”。

二、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第一,思政领域创新,亟待美育工作添翼。高校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从交叉学科中寻找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深入挖掘美学内容,发挥美育功能[2]。

第二,重视人才工作,亟待美育工作助力。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美育在助力人才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处于“拔节育穗”期,需要美育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处,引导人才正确认识善恶美丑,正确认识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第三,主要矛盾转化,亟待美育工作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引发全社会对于“美”的思考与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3]。美育无疑是形成“向往美”“崇尚美”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主要矛盾的转化,亟待美育引领、形成社会新风尚。

第四,树立文化自信,亟待美育工作传承。“美”是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范畴,使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是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由认知层面上升到自觉的层面的过程[4]。以美的方式、艺术的手法向高校学生教授中国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优秀文化的认知,并自觉进行传承文化,亟待美育发挥文化传承的效用。

三、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可能性

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美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从教育的高度认识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5]。新时代美育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的融合,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均培养全局观念,重视美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

第一,开展高校美育亟需社会、家庭普遍形成对美育重要性的科学认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并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重视多元化评价是评价改革的体现之一,社会对改革的接受程度是美育教育成功与否的制约因素。

第二,开展高校美育希冀高校管理者从育人高度认识美育教育,并为开展美育教育提供必备条件。高校是贯彻落实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管理者从提高育人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美育,是美育教育顺利开展的“软支持”[6]。以此为前提,高校方能为美育教育开展提供所需的人、财、物等“硬装备”。

第三,开展高校美育呼吁学生主动参与美育教育活动。学生之于美育教育,有以下三种形态:学生被动参与美育活动;学生通过美育教育逐步感受到美育对其成长的益处;美育的体验及艺术的滋养成为学生终身的自觉追求。学生参与美育教育的自觉与教育效果息息相关,随着三种形态的跃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发挥,美育教育效果日渐显现。

四、高校美育教育现状

纵观目前高校美育教育现状,各高校普遍认识到美育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及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

(一)现行的高校美育教育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高校美育教育是人才“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美育教育目标应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美育须尊重教育规律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为目的。高校美育应站在人才培养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与架构,摒弃美育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7]。

(二)高校落实美育政策不够彻底,美育课程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美育课程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的美育教育课程多停留在赏析层面,缺乏艺术实践。大多数课程缺少高质量、系统性的艺术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同一、缺乏个性培养方案。在美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这种做法会忽略掉美育实践的部分,美育教育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8]。

(三)高校缺乏专门的美育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缺乏专门的美育教学研究机构,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权重不足。综合类高校中依托多学科建设优势,人文素质培养力量相对充足;在理工农医等学科建设突出的高校,人文素质培养力量相对薄弱,鲜见美育教育研究机构建设。

(四)美育效果欠佳

因学科特殊性,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美育与其他课程权重悬殊。亟待提高对美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美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联性有待继续挖掘。

(五)美育作用发挥不足

从公共艺术角度看,美育教育未能与高校人文环境创设相辅相成,对校园人文环境的优化作用发挥不足[9]。理想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集审美、使用、育人功能为一体,作为校园人文的体现,而现阶段高校的校园环境创设缺乏协调统一。

五、美育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美育教育目标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均以“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美育教育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二者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促进人才素质提高方面相得益彰。

(二)美育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10]。美育课程进入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做好美育教育工作的前提。

美育教育的持续深入,美育课程的育人效用也将逐步显现。从美育课程进入培养方案,到美育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到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汲取优秀文化的养分,再到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恰恰印证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这三个层次[11]。

(三)美育教育导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队伍

目前,高校缺乏美育教育队伍建设,由人文学科教师承担美育理论授课工作、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美育教育活动的现象普遍。美育师资队伍缺乏美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更无组织开展艺术实践的能力。优质美育资源的稀缺性与高校美育师资配备不足是现阶段制约高校美育效果的因素[12]。整合现有师资,使美育教育主体呈现职业化方向态势,建设稳定、素养高、研究型的美育师资队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协同育人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美育教育课程与艺术实践脱节是另一急需解决的问题。美育课程与艺术实践结合,对于提高人才艺术理论修养,提升人格艺术涵养,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教师兼任美育导师,从事美育教育理论研究及讲授工作;具有与学生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策划美育教育活动;两者协调配合,可以缓解现阶段美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四)畅通渠道、促进美育教育与多学科融合

美育教育并非艺术类学科或人文学科的专属,各个学科建设中均需纳入“美”的元素,以丰富学科课程结构、促进美育与智育结合[13]。各学科认识到美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前提,发现艺术类学科与其余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是关键,美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是目的。我们应客观认识美育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创新能力、培养发散思维方面的积极作用[14]。艺术交叉学科的兴起也证明美育与部分学科存在同质性,这些交叉部分也促进美育与学科建设的共同发展。

(五)构建合理的保障体系

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尚未形成格局、优质美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美育在部分高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开展了美育教育的高校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等现象均说明美育教育缺乏保障体系[15]。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中,缺乏美育教育的专门机构,急需“人力”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教育需调整教育支出结构,保证高校对美育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和发展高校美育教育,急需“财力”与“物力”支持[16]。更重要的是,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亟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开展美育教育的鲜活案例,“智力”支持需持续输出,方显美育本色。

美育教育工作已经起步,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期待在美育助力下,高校能不断推进美育与人才培养机制深度融合,孕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