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镰鸣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22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遗传密码’。”[2]红色资源承载红色基因,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地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与担当,又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1.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点位情况。锦州地区红色资源主要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以辽沈战役为主线遍布全地区。据调查了解,全地区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文物等红色点位52 个,其中国家级8 个、省级14 个、市县级25 个。有纪念场馆3 个;墓地陵园、遗址旧址类、名人故居26 处;碑塔9 处。仅辽沈战役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就多达19 915 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300 余件(套)。重要红色旅游资源有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及黑山阻击战“101”高地遗址、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朱瑞将军陵园、萧军纪念馆等。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等被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及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即凌海市牛屯村,成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 年大数据显示,锦州已成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2.红色资源承载着鲜活的红色记忆。锦州红色资源每个馆、场、遗址、每件文物,都记录着无数感人的事迹,凝结着鲜活的红色价值。例如,辽沈战役。1948 年9 月12 日,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决战在锦州打响,历经52 个日夜的浴血奋战,于11月2 日结束。战役中“歼灭国民党东北剿总及所属4 个兵团部、11 个军部、36 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 万余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 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 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在战斗中牺牲。”在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战斗中,我军将士及广大人民群众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在攻克锦州的战斗中,城北部“配水池”是锦州城的北大门,攻城的制高点。而“配水池”从日伪时期就开始作为重要的城防工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驻军对这一地区更是进行特殊加固维修,周围修建了14 个碉堡,几十个明暗火力点,与周围的据点联系起来,构成了重要的防御工事。守配水池的国民党兵也都是挑选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狙击手。东北野战军三纵队七师二十团一营,在师、团炮兵的支援下,顶住了国民党军在装甲车、飞机掩护下的立体攻势,经过10 小时激战,先后击退国民党军30 余次反扑,最终攻占了配水池。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10 余万守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攻克锦州的全面胜利。
3.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第一,辽沈战役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辽沈战役的胜利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使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对比第一次发生了逆转。我军总兵力上升至310 余万人,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 万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党军队遭受重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辽沈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士气高涨,军威大振,军事形势出现新的重大转折,从而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3]辽沈战役的胜利,再一次验证了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英明伟大。战后东北野战军挺进平津,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红色资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同一切敌对反动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红色资源辉映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团结一致的民族气节。辽沈战役中我们的前辈浴血奋战坚守阵地,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杀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什么是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当我们看到那些陈列的历史照片及许多战斗遗址,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辽沈战役就像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的心中,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感恩奋进,把革命英雄的精神血脉和红色基因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第三,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基因,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百年风雨兼程奋斗的光辉历程。锦州地区的红色资源充分彰显了毛泽东同志“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做全部事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红色资源的灵魂,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闪耀着集体主义思想的光辉,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他彰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锦州这块热土上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了时代的奇迹,造就了红色资源,这些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如果将经典红色资源比喻为苍天大树的主干,地区红色资源就是枝叶。地区红色资源作为全国红色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汲取全国经典红色资源养料的同时,也展现出其特有的地方特色,为大树生长贮存能量,在主干与枝叶的共同作用下,红色基因传遍全国。因此,将地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完成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4]恰当的方式方法可以为讲道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地区红色资源更具突出地域性的特点。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以地域为媒介在思政课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连接,师生容易达成情感共识、心灵沟通。其次,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将恢弘的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鲜活化,避免了空洞地讲道理,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理论启智润心。再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马克思的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够转化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以激扬斗志、实干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有利于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延绵永续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导向,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人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深化了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另外,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将爱国主义教育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使得爱国主义从抽象概念回归到了具体实体、从高大上的刻板印象回归到接地气的鲜活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理性思考后的慎重选择。爱国主义饱含了仁人志士为家国的无私奉献和广大民众心系家国的情怀。
3.有利于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升华的基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红色资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真实、具体、丰厚的优秀素材,引导大学生沿着地区红色资源承载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为民、敬业等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在烽火淬炼中坚守真理、坚定理想的革命文化。引导大学生运用地区红色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才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1.地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势。第一,地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资源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非常重视,并多次拨款用于锦州地区红色资源保护及建设。修建后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等都更显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辽沈战役纪念馆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同志发给前线总指挥的数封电报,陈列着前线指挥元帅、将军、英烈们的作战用品及遗物,看后令人感慨万千。《攻克锦州》全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激烈场面,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那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登上配水池战斗遗址,墙壁上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站到这里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当年是一种何等的壮烈场面。烈士陵园纪念碑雄伟壮观、巍峨与庄严的背后更有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在锦州地区,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世的老革命和烈士遗属215 人。电影《英雄儿女》中人物王成的原型,抗美援朝老战士蒋清泉就生活在这里,王成的英雄形象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英勇奋斗。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构成了完备的红色基因传承与教育体系,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珍贵教材。
第二,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地域优势。锦州地区红色资源具有优越的地域优势。首先,很多红色资源基地、点位距市区较近,有的就在市区内。如:全国著名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廉政苹果园等。其次,交通便捷,无论是在市内、市郊还是在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基地出行都非常便捷。以往困扰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出行困难,如果是少数人出行当然算不上什么问题,若是几百人外出参加实践教学就必须周密部署,若是成千上万的人出行,交通运输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因此,地域优势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优势,甚至是成了我们能否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锦州地区红色资源的地域优势为开展实践教学在各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效果优势。如何提升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问题。思政课虽然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但由于缺少亲自体验的环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烈史诗,每一处情境、文物,每一件往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而生动的教材,红色资源用事实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深刻道理。运用红色资源实践基地创设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能够深深地触动大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使其从红色资源中汲取营养夯实思想基础,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8]大学生到红色基地亲自体验、感受,每一次都是最好的心灵净化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2.地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惑。第一,面临缺少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经验的困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运用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课堂创设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然与实践教学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融什么?怎么融?怎样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们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同学带到教学基地听听讲解员介绍,看看遗址、遗物。解说员介绍的内容是面向全社会人群的,而我们的思政课是要在通过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考察,引导大学生探究红色资源背后所承载重要价值及理想与信念,感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谛,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坚定大学生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反复的揣摩和科学的设计,在这方面我们恰恰是缺少经验的。
第二,教师面临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能力提升的困惑。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它打破了思政课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将单纯的理论传授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启发式”“浸润式”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教师要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思想与方法方面的转变,要按着教学的要求带领学生去基地考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带着问题来指导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教师还面临实践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问题,教师要对选定的红色资源教学基地进行全面的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之上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与融合,不断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实践课堂掌控技巧,这也是教师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第三,地区红色资源基地建设面临的困惑。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基地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如何将基地建设得更加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遴选部分红色资源基地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其次,我们需要按理论课教学需求,与红色资源基地共同把基地建设好。基地建设既需要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度投入,又需要做好“协同育人”的其他各方面协作。
1.将地区红色资源纳入课程教学。将地区红色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一是要按教学需要进行红色资源整合。锦州地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思政课各门课程都可以从红色资源中寻找到实践教学的契合点。但红色资源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角度来说其内容是分散的,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还需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对地区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心入脑,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二是要落实实践课的学时。严格按教育部“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 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 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9]的规定认真落实。三是要把实践课落到实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在“如何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切忌出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的表面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课程设计,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红色资源”教学模式,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建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精品课程,并有效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周密安排务求实效。
2.加强红色资源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好一批思政课红色资源学、研实践基地是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同建设校内实验室一样,把红色资源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好。首先,要在全面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地区红色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思政课现有开设课程的相应内容选择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做到内容明晰、有效衔接、精准落实。其次,加强红色资源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根据教学需要适度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并根据具体情况在有条件的基地设立专门的学、研中心,深入探究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做好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红色资源永葆生机和活力。再次,要充分调动基地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给他们提供教学大纲、教材、实践教学要求、教学参考等资料,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集体备课及专门研讨,不断提升授课水平。为充分调动基地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可将基地具备条件的工作人员聘为兼职教师,给他们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接受他们到学校参与一定的教学及考察活动。最后,政府加强对红色资源基地承担教学任务的引导与支持。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纳入对基地的全面考核之中,并对教学基地给予一定的物资设备支持及专项经费补贴。
3.营造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助力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创新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可通过建立红色资源专题网站、“红色资源公众号”、校园电子大屏幕、校内电视台专题栏目、红色资源抖音短视频以及微信群等形式,增加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启发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其次,通过设立校内“红色文化园”“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牌匾等形式宣传地区红色资源。再次,结合思政课内容及地区红色资源实际,积极开展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主题活动。如,开展红色资源学习考察汇报会、红色资源主题征文、诗歌朗诵、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演好红色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4.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思政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高校思政课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启发,其根本目的都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育启发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的深刻内涵、化解思想中的困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自觉地掌握及运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而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恰恰更有助于调动其自我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结合实践考察撰写体会文章及专题研究等,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红色资源保护及革命先烈祭奠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去红色资源基地考察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基地志愿者活动。红色资源需要保护,红色基因需要传承。培育红色资源实践基地志愿者,既是对红色资源最好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利用红色资源育人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励大学生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把自身的成长与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