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侠,毛东方
(南阳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河南 南阳 473000)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红斑、鳞屑等,患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银屑病患者因外形受损、疾病难以根治,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并伴有一定病耻感及应对疾病方式不当[1]。故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减轻病耻感,纠正患者面对疾病的方式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是以个体为主体,充分尊重个体,相信个体潜力的干预模式。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及行为指导,帮助患者纠正不利于疾病恢复的行为及观念[2]。本研究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银屑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银屑病;②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③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②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③合并重度心理障碍性疾病;④伴癫痫、痴呆等疾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31~65岁,平均(41.76±7.86)岁;平均病程(4.33±1.70)年。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 (42.35±7.80)岁;平均病程 (4.57±1.77)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入院后护士向患者讲解银屑病发病机制、治疗手段、预后、注意事项等;引导患者纠正错误观念;鼓励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自制的疾病知识问卷,了解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其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②依据对患者的综合评估情况,由责任医师、心理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协商,引导患者讲述银屑病对其带来的影响,自身针对遇到的问题作出的种种努力等。③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问题描述,发现问题,引导患者积极思考,鼓励患者从容易做到的改变着手,协助患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具体可行的目标,发掘其潜能。④确定目标后,与患者一起探讨实现目标的方式,引导患者思考,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向着目标迈进。⑤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一段时间后进行阶段性评估,对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鼓励尝试新的行为改变。⑥进行总体效果评价,对进步的患者予以充分肯定,帮助其制定新的目标,继续进步。每1个月为1个周期,两组均干预3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②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价患者的应对方式,包括面对、屈服、回避,分值越高表示该应对方式越强烈。③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价患者的病耻感,分值越高表示病耻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状态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53.78±6.36 32.23±2.51* 54.21±6.46 31.52±3.24*对照组 50 53.54±5.78 38.78±2.91* 53.89±6.78 37.27±3.64*t 0.198 12.052 0.242 8.344 0.844 0.000 0.810 0.000 P
2.2 应对方式干预前,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的应对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面对 屈服 回避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15.19±2.33 23.97±3.03* 11.29±2.38 7.29±1.48* 21.76±2.68 11.09±1.89*对照组 50 15.37±2.21 18.35±3.12* 11.43±2.64 9.43±1.31* 21.88±2.72 16.38±1.57*t 0.396 9.137 0.279 7.656 0.222 15.224 P 0.693 0.000 0.781 0.000 0.825 0.000
2.3 病耻感干预前,两组的病耻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病耻感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的病耻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病耻感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的病耻感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50 2.89±0.68 1.95±0.37 8.586 0.000对照组 50 2.97±0.75 2.35±0.33 5.350 0.000 t 0.559 5.705 P 0.578 0.000
银屑病好发于患者头面部及四肢等易暴露部位,病程长、易反复、皮损厚,浸润深、皮损面积较大,对患者外观形象影响较大,患者多伴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3],影响其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4]。研究[5]表明,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对自身形象不足产生的心理障碍。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为利用患者的自身资源,与患者共商讨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保证期望结果实现的一种模式,已有研究[6]将其应用于碎石术及肝癌射频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健康教育通过向个体提供多种支持信息,改变或影响患者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改变其行为,减轻心理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效果较好。考虑原因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强调患者的积极思维模式和创造性在实现预期目标中的地位,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是衡量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而病耻感及疾病应对方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病耻感是患者因疾病感到羞耻的心理,该心理状态可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降低其生活质量。研究[7]表明,银屑病患者由于皮肤外观的改变,病耻感较强,在面对社会时会出现焦虑、恐惧情绪。疾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同样紧密,反映患者应对疾病时的心态。面对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回避及屈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重要作用[8]。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病耻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聚焦解决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可减轻银屑病患者的病耻感,转变患者面对疾病的方式。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结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病耻感,转变疾病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