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华,潘彩虹,黎文勇,王建波,邓烨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 脊柱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主要是因椎弓峡部不连造成峡部裂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滑移,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严重影响患者腰椎活动功能和正常生活[1]。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传统后路开放椎体间融合术在手术过程中会伤及后方韧带的复合体结构,对硬膜囊、神经根等组织造成伤害,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微创方案成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2]。本研究探讨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男16例,女25例;年龄46~74岁,平均(58.22±8.16)岁;L4滑脱症16例,L5滑脱症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26例;年龄45~74岁,平均 (57.49±8.33)岁;L4滑脱症15例,L5滑脱症26例。两组患者Meyerding分级均为Ⅱ度滑脱症。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有典型腰腿痛症状,经X线检查确诊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②遵医嘱行手术治疗;③单节MeyerdingⅠ度或退变性滑脱。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症,如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器质性功能障碍;④拒绝跟踪随访;⑤腰椎软组织感染;⑥脊柱肿瘤。
1.3 方法对照组行传统后路开放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全麻,选择后正中切口将皮肤切开,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并向两侧剥离肌肉,将椎板和小关节突显露处理;制备钉道,然后拧入4枚螺钉;咬除滑脱椎体棘突、大部分椎板,并将增生的黄韧带和增生的骨赘切除,进行椎管减压和神经根减压;复位满意后,置入大小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加压锁死各个螺帽;冲洗,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观察组行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全麻,在非症状侧的后正中线旁开3 cm插入2枚长针头进行定位,调整针尖。顺着两针的连线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钝性分离肌肉间隙至关节突。逐级扩管后,置入一次性可扩展工作通道并撑开,剔除周围软组织,制备钉道,拧入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在症状侧以与非症状侧相同方法放置通道、制备钉道,然后切除上位椎体下关节突及部分椎板等,置入自体骨粒、椎间融合器,安装好钛棒后加压固定,冲洗后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抗感染3 d。
1.4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②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及腰痛残留率。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治疗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1 342.15±25.12 120.51±8.97 5.29±1.05 8.79±1.34对照组 41 396.48±28.77 139.77±9.24 7.66±1.15 10.38±3.07 t 9.109 9.577 9.745 3.039 P 0.000 0.000 0.000 0.003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 L)手术时间(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2.2 JOA、VAS、ODI评分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JOA、VAS、OD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JOA、VAS、OD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JOA VAS ODI术前1d 术后6个月 术前1d 术后6个月 术前1d 术后6个月观察组 41 13.28±1.12 19.99±2.25 6.47±0.94 2.01±0.44 40.97±2.56 15.38±1.34对照组 41 13.41±1.26 17.12±2.19 6.51±1.02 3.25±0.64 40.88±3.15 21.34±2.94 t 0.494 5.853 0.185 10.223 0.142 11.811 P 0.623 0.000 0.854 0.000 0.887 0.000
2.3 并发症及腰痛残留率观察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例,为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腰痛残留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21.95%(9/41) (P<0.05)。
临床中将腰椎滑脱分为峡部裂性滑脱(真性滑脱)和退变性滑脱(假性滑脱)两种类型,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各异,在脊柱、骨盆参数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目标在于固定、减压和融合,而在是否需要复位滑脱椎体方面仍存在争议[3]。研究[4]表明,复位滑脱椎体会增加复位后椎体间的基础面积,加快植骨融合,增加椎管和椎间管的容积,减少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有效恢复良好的腰椎矢状位序列,缓解腰骶处后凸畸形情况,改善患处解剖结构,促使腰椎外形恢复,利于维持脊柱正常生物力学结构。研究[5-6]表明,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可有效减少手术操作对椎旁肌和邻近软组织的损伤,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恢复腰椎间隙高度,改善术后腰痛情况,而开放手术过程中会对软组织行广泛式的剥离和牵拉操作,导致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症状。研究[7]表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过早负重活动,易导致固定钉和界面形成反复切割和摩擦作用,增加植骨变形、螺钉断裂、松动风险,造成假关节形成或矫正丢失。因此,为了保证植骨融合效果,患者术后4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指导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促进血肿吸收,强化对复位椎体和软组织的保护,改善腰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腰痛残留率及术后6个月的JOA、VAS、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能促使滑脱椎体准确复位、腰椎前凸角恢复,改善患处脊柱、骨盆力线平衡,具有出血少、损伤小、术后腰痛残留率低的优势。
综上所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可改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和JOA、VAS、ODI评分,降低腰痛残留率,不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