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明
(禹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许昌 452570)
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的病情紧急,患者多有呼吸困难、胸闷、喘憋、咳嗽等症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血气胸症状,同时预防并发症,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胸腔镜技术已经成熟,在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治疗中也有较显著效果,既往主要应用双孔法治疗,但是极易损伤肋间神经,且治疗时间较长[1]。随着微创理念在外科中的融入,单孔法被提出、应用于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治疗中。本次研究旨在评价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对于患者炎性应激指标、血气指标、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2020年5月~2022年5月,研究对象来自于医院诊治的87例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试验组(n=44),其中前者采用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者采取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对照组:男女比例24∶19;年龄区间24~79岁,平均(51.58±3.25)岁;患病时间2~4 d,平均(2.38±0.34)d。试验组:男女比例23∶20;年龄区间23~80岁,平均(51.53±3.76)岁;患病时间1~4 d,平均(2.17±0.26)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后取健侧卧位,于第4肋腋前线取1.5~2.5 cm切口(操作孔),于患侧第6或者7肋腋中线取1.5 cm切口(观察孔),置入胸腔镜后实施手术操作,其余操作与试验组相同,完成后放置引流管。试验组:实施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予以器官插管全麻后取健侧卧位,第4肋腋前线、腋中线中点取2.0~3.0 cm切口,打开胸腔后若发现粘连,以电刀、钛夹处理。胸壁切口充分止血后置入切口保护套,置入腔镜器械后探查胸腔状况,确定肺破口、肺大疱、漏气部位后通过无齿卵圆钳夹住肺大疱基底,同一切口中置入内镜切割缝合器,贴近卵圆钳下方塑形部位的肺组织后切除肺大疱。继续探查其他部位,若发现较小肺大疱,可实施丝线结扎、电凝灼烧、钛夹夹闭等。术中未谈及肺大疱或者是漏气缺口,予以胸膜固定术与肺尖切除术,可降低气胸复发风险。充分止血以温盐水冲洗胸腔,确定无漏气后置入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炎性应激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3天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气指标:以动脉血气分析仪监测两组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肺不张、肺部漏气及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炎性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指标比较
2.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2(4.55%)例,其中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8(18.60%)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3例、肺不张1例、肺部漏气1例,组间具有差异(χ2=5.07,P=0.04)。
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为临床较常见的急症,可导致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存在较大威胁,多与吸烟、小气道炎症、弹性纤维发育不良等有关[2]。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为治疗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的重要手段,既往主要用双孔法治疗,对于肋间神经的损伤明显,且手术出血量多,术后疼痛感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3]。单孔法操作可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神经损伤风险,术后疼痛感较微,对肺复张具有促进效果,可减少肺间质渗出与引流量[4]。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的NE、Cor、AngⅡ、TNF-α、IL-1、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该治疗能减低炎症指标,减轻炎症反应程度。试验组患者PaO2、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能提高血液中O2的含量,降低CO2。另外,试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患者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应用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且可有效降低炎性反应指标,改善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