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泰群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国家就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专门部署。目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200多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达到1700万人,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已经达到46%,基本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但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高要求看还有很大差距。高素质农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留住人、育新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整体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
坚持服务“三农”。按照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任务,聚焦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与涉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统筹谋划,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倾斜;大力培养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补齐农业农村政策和知识短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强化青壮年农民职业教育,同步考虑务农农民学历提升,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鼓励支持学生学农务农,引导农业院校办农教农,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农村青年骨干人才。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既要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又要遵循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把内容是否需要、方式是否接受、产业是否发展作为衡量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开放教育。
坚持服务农民全面发展。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为主,向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养拓展;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从一产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
提升教育培训内涵。突出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培养目标从抓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从知识的数量型增长,向经验跃升、视野拓展、思维优化的内生性增长转变;工作导向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分层分类组织师资培训,开展国家级共享师资建设试点,开展教学比武,建立共享机制,打造名师队伍,深入开展省级、县级农广校校长轮训;建好用好实训基地,规范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突出现场教学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探索教学资源便捷化供给和教学媒体融合发展,完善教材建设机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应用力度,实现教学过程与咨询服务融通,满足农民多元化学习需求。
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强化规范标准建设,严格落实教育教学规范,按照教学计划、内容、学时、评价等各项要求,制定完善教学规范,严格落实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安排教学;推进知识能力标准化建设,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市场营销、农村金融相配套的教学模块,实现培训目标、内容、课程衔接配套;严格过程监管,定期督导抽查执行情况,加强培育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以学员满意度为核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评价长效机制;构建高素质农民发展监测体系,建立全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常态化统计机制,持续发布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
创新办学模式。突出产业导向和素质能力导向,深化“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农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丰富“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模式内涵,加强田间学校建设,推进教学链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学习,实现产业链上培养人,生产实践中培育人。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门机构主体作用,把知识和技能送到农民身边。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承担农民培育任务,创新机制开展农民学历教育,促进农民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鼓励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有机融合,促进前沿技术、先进成果、优良品种和经营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向农民示范、转化、推广和普及。设立市场化主体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的规范要求,引导市场资源有序参与。
创新方式手段。开发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视听习惯的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三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建设高素质农民远程教育大课堂,推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加强基层落地应用,开展智能化在线学习、资源开发和教学管理服务。遴选支持一批优质教育培训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培训逐步全面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线上学历教育,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有效融合。
加强组织保障。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与组织、教育、财政、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联合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体制机制,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加强政策保障。鼓励农业农村系统科研人员、技术专家,涉农院校教师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才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全更加公平普惠的培训政策,建立农民就地就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助学政策,鼓励对农民接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给予学费补助,构建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农民终身学习体系。整合促进农民发展相关政策,加大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信贷担保、金融保险方面的对接服务,建立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有机衔接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保障。搭建多元化农民发展平台,继续办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支持各地举办形式多样面向农民的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搭建农民抱团发展平台。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和引导,及时总结挖掘各地好经验、好模式,示范带动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选树表彰一批优秀农民学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