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分析

2022-02-11 07:52何献芬
种子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二化螟卷叶螟飞虱

何献芬

(江州区左州镇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广西 崇左 532200)

1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水稻生产地区都能发生,其幼虫对水稻的为害较大,发生后会造成水稻枯萎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1 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为7~9 mm,体表颜色为黄褐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初产为透明白色,孵化时变为淡黄色。一般情况下,老熟幼虫的体长为16~19 mm,低龄幼虫的颜色刚开始为绿色,之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蛹的长度为7~10 mm。

1.2 为害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会进入水稻的心叶中取食叶肉,导致叶片上出现大小不同的透明点,幼虫会直接进入叶鞘内部取食,随着虫龄的增加,会直接在水稻叶片的边缘吐丝,并将叶片制作成卷曲状,直接包裹住虫体,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在4~5 龄之后,幼虫的食量明显增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3 发生特点和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成虫喜欢湿润的环境,具有趋光性特点,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能够大量产卵,吸食花蜜以及蚜虫的蜜露,羽化之后1~2 d 交配,3~7 d 之后产卵,主要在叶片上部产卵。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主要取食心叶部位,之后逐渐转移到叶片上为害。一般情况下,每只幼虫能够取食5~6 片叶片,甚至9~10 片。

稻纵卷叶螟的出现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孵化,如果遇到连续降水天气很容易暴发。此外,成虫的活动能力较差,采取人工驱赶的方式会导致其飞行的范围有限,飞行的距离较短。

1.4 主要防控技术

1.4.1 农业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出现和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田间管理有密切关系。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如果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植株生长过旺和叶片肥绿,加之田间湿度大和空气流通不畅,会增加虫害的发生概率。为此,应选择抗虫能力强的品种,做好田间的施肥管理工作,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植株徒长。在害虫孵化时期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在害虫化蛹时期可以采取灌溉的措施杀死虫蛹。及时收获水稻,并且做好晾晒工作[1]。

1.4.2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做好田间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调查稻纵卷叶螟卵量和诱虫灯诱捕数量,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程度,制订科学的防治措施。

1.4.3 生物防治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药残留和农作物病虫害抗药性问题,在虫害防治过程中倾向选择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量。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包括稻田蜘蛛和瓢虫等。也可以结合害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在稻田内释放寄生虫等防治,包括稻螟赤眼蜂等。除了利用天敌防治外,还可以选择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例如苏云金杆菌和球孢白僵菌等,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具有低毒、无残留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适合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1.4.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主要的防治手段,喷药时应避开雨天。水稻的抽穗期和分蘖期是关键的防治时期,应结合害虫的抗药性选择不同的药剂喷洒防治,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和甲维·苏云菌等。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低毒农药或者生物源农药,并且轮换交替使用药剂,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研究学者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能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在用药防治过程中要控制好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及污染环境。

2 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会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二化螟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2]。

2.1 形态特征

水稻二化螟翅膀展开长度约为20 mm,头部的颜色为灰褐色,前翅的颜色为黄褐色,翅膀的外部有黑点。幼虫的长度为20~30 mm,蛹的长度为10 mm 左右,颜色为淡棕色。通常情况下,一年发生两代,4~6 龄的幼虫主要在稻草或田边的杂草内越冬,之后在第二年冬季开始活动和羽化,适合繁殖的温度为15 ℃左右。二化螟有一定的趋光性特点,选择在夜间羽化,经过1~2 d 之后产卵,孵化之后直接蚕食水稻植株的稻茎部位,如果水稻生长过程中遇到干旱的环境,会导致植株结构老化严重,受害严重[3]。

2.2 发生特点和规律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也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适合水稻二化螟生长的温度为23 ℃左右,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降低幼虫的死亡率。进入春季后温度上升,会导致其为害程度不断加大。水稻品种是影响害虫为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应选择抗虫害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4]。

2.3 综合防治技术

2.3.1 农业防治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有些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中二化螟虫源数量较多,应通过深翻土壤减少越冬的害虫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通过科学灌溉灭杀土壤中的蛹。在二化螟的繁殖高峰期,可采取灌水措施,并适当增加灌水的深度,深度控制在15 cm 左右,连续灌水3~5 次,防治效果显著,可以消灭大部分老熟的幼虫和蛹。

2.3.2 生物防治

为了减少二化螟成虫的数量,可以采用稻田养鸭技术,该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够促进养殖业发展,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鸭群会啄食水稻二化螟的成虫,有效降低成虫的产卵数量,还能够保护水稻二化螟的天敌,例如赤眼蜂和蜘蛛等。

2.3.3 农药防治

防治二化螟的农药种类较多,可以选择80%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11 250 g/hm2、80%杀虫单粉剂9000g/hm2,或25%的杀虫双水剂45 000 mL/hm2,还可选择20%三唑磷乳油22 500 mL/hm2,兑水11 250 L/hm2进行喷雾防治。有些水稻种植地选择三唑磷和杀虫双等药剂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可选择5%锐劲特悬浮剂9 000 mL/hm2,兑水11 250 L/hm2后喷雾防治。也可以选择3.5%杀虫双大粒剂均匀撒在稻田中,防治效果显著。

3 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主要刺吸植株的汁液为害。当前为害水稻的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会导致有些地区田块减产10%~3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3.1 主要类型和形态特征

3.1.1 褐飞虱

成虫的体长能够长到4~5 mm,有些能长到3~4 mm,体表的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褐色。一般情况下,成虫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点,主要在水稻的下部刺吸汁液为害。雌性虫产卵时,会使用产卵器将叶片刺破,导致水稻失去养分和水分,容易感染菌核病,严重影响水稻健康生长。水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期和成熟期为害水稻,使水稻的基部变成黑褐色,甚至造成全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褐飞虱的飞行能力较强,且繁殖能力强,产卵的周期短、产卵量高。

3.1.2 灰飞虱

灰飞虱长翅型的体长为3.5~4.0 mm,短翅型的体长为2.3~2.5 mm。通常情况下,成虫和若虫主要在水稻的中上部位叶片刺吸汁液。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会直接传染病毒病,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对水稻的为害较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水稻种植地,3 龄和4 龄灰飞虱和少量5 龄若虫主要在田边和杂草内越冬,成虫喜欢生长在嫩绿和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在每年5月开始为害,尤其是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该类害虫出现,灰飞虱不耐高温,但是耐低温。

3.1.3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长翅型的雄虫体长为3.2~4.5 mm,身体为浅黄色或黄白色,若虫和成虫主要存在于稻丛基部,吸食茎叶组织的汁液,严重时会造成水稻植株倒伏,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期至拔节时期为害水稻,受害田块的水稻叶片发黄,并且分蘖数量减少,成虫喜欢将卵产在草下部的叶鞘或者茎秆内。与褐飞虱相比,白背飞虱每年迁入的时间较早,并且持续时间长,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有利于虫害出现。

3.2 为害特点

稻飞虱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影响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根部吸收营养的能力下降,造成水稻植株提前衰老。通过研究发现,该类害虫主要聚集在水稻丛的根部,吸食植株的汁液,会造成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导致水稻干瘪籽粒增加。稻飞虱吸食汁液的同时还会携带各种病毒,稻飞虱的排泄物还会附在水稻表面,直接引发烟霉病,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3.3 综合防治技术

3.3.1 农业防治

一是选择抗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科学合理地栽培和密植。二是做好越冬虫源的消灭工作,可以适当提早栽培,避开为害高峰期。三是在水稻收割完成后要及时翻耕土壤,能够灭杀土壤中的蛹。四是科学合理灌溉,采取勤灌溉和合理晒田措施,促进秧苗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五是坚持科学施肥的原则,尤其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增加钾肥和磷肥的用量,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六是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要定期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在害虫高发期到来前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以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

3.3.2 物理防治

一是选择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将光波设定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对害虫成虫的诱杀。针对白背飞虱,在每年5 月中旬至7 月上旬进行诱杀,可以在天黑前开灯,第二天天明关灯,能够在预防该类害虫的同时消灭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二是选择防虫网覆盖秧田。稻飞虱迁入之后,成虫会进入秧田产卵和为害,利用该特点可以选择防虫网覆盖秧田进行诱杀。该技术能够有效杜绝成虫进入秧田、减少虫卵的数量,同时降低虫源的基数、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三是选择滴油灭杀。在稻飞虱的高发时期,选择中午水温比较高时,采取滴油扫杀法进行防治,效果较好。在滴油之前,将稻田水放浅,保证1 cm 左右即可。开始滴油后使用树枝不断搅动稻株,使害虫直接落水触油而死,在滴油之后的2~3 h,要及时排出油水,换入清水,避免出现油害。还可以用油均匀地搅拌细土,保证稻田水层为3~5 cm,杀虫效果高达95%以上。

3.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利用稻飞虱的天敌进行防控,具有生态环保的特点。要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增加天敌数量,有效发挥生物防治技术的作用。害虫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基部,可以通过在稻田养鸭防治害虫,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减少药物用量,保证水稻品质。

3.3.4 化学防治

应该准确抓住幼虫的繁殖高峰期进行防治,针对稻飞虱为害特点选择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该采取以下化学防治措施。在水稻秧苗期要根据害虫的发生特点喷施药剂,在水稻移栽大田后8~15 d 做好喷洒防治。在发现害虫后选择药剂防治,可以选择10%吡虫啉或者25%噻嗪酮,吡虫啉用量为900 g/hm2,噻嗪酮用量为750 g/hm2,兑水675 kg/hm2后喷雾防治,重点喷洒水稻基部,提高防治效果。在防治虫害的同时要加强稻田的巡查工作,尤其在水稻的分蘖期间,如果出现水稻黑条矮缩病,要及时拔出患病植株,并且统一集中深埋或焚烧处理,及时补苗,促进分蘖。

4 稻苞虫

4.1 生活习性

稻苞虫喜欢躲避在背风向阳的低湿草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能在晚稻或再生稻地下部的根丛间越冬,在每年3 月中下旬羽化成虫,羽化之后1~4 d 交尾,再经过1~3 d 产卵。该类害虫具有昼出夜伏的特点,将卵产在嫩绿的稻叶背面,每年6—7 月是为害高发期,尤其对山区为害比较大。幼虫主要取食叶片,影响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幼虫3 龄之后的食量明显增大,老熟幼虫直接在苞内化蛹。

4.2 发生规律

适合稻苞虫的发育温度为25~30 ℃,在相对湿度75%以下会导致成虫产卵数量减少,为害减轻。如果遇到多日连续降水天气,有利于害虫生长发育,并且对天敌的活动不利。稻苞虫的天敌数量较多,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以及一些捕食性昆虫和蜘蛛、青蛙等动物。调查研究显示,稻苞虫的发生和天敌数量密切相关,如果天敌数量多,稻苞虫数量明显减少。

4.3 综合防治方法

一是消除越冬的寄主。在冬季要及时清理水稻周边的杂草,并统一烧毁处理,减少害虫基数。二是要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在害虫高发期到来前要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3 龄后的幼虫食量明显增加,要做好该时期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三是要做好天敌的保护工作,应该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选择化学防治。可以选择55%杀单苏粉剂750 g/hm2,也可以选择2.5%溴氰菊酯乳油或者20%速灭杀丁乳油5 000 倍液,选择常规喷雾或者机械设备喷雾,保证喷洒的均匀性。

猜你喜欢
二化螟卷叶螟飞虱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