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

2022-02-11 07:52
种子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霜霉病斑病叶片

宗 丽

(邹平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滨州 256200)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已初具规模,每年都会有大量优质玉米进入市场,为广大种植人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种植人员开始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但在此过程中,部分种植人员未妥善处理病虫害问题,需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玉米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1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的积极意义

要想实现玉米高产,需深入分析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种植人员要到专业机构采购种子,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确保其健康生长。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提高玉米生产质量,种植人员在播种过程中需注意播种时间。一般来说,春季是最佳播种时期,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避免天气对玉米产量产生影响[1]。

病虫害防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当前,种植人员在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防治体系不健全、防治方法不先进等。要想提高这项技术,必须增强种植人员的文化意识,培养种植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高质量应用,深入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为提升玉米产量提供帮助。

2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2.1 播种技术

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种植人员要按照本地实际状况,选用最适宜的玉米种类。在栽培过程中,要注重对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管理工作。在华北地区,夏季种植玉米必须在麦子或豌豆收获后立即种植,并根据土壤墒情加以管理,确保土壤达到规定的厚度,符合单位面积株数、产量等标准。播种到收割的每一阶段都可用农业机械完成,可与大豆、袜食豆、小豌豆、毛豆苕子等间作,有效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2]。

2.2 选择土地

只有土壤质量优良才可以培育出高质量玉米。在播种玉米以前,种植人员必须观察土地实际状况,若土质较为干旱,需及时施肥,并选择合适的耕种方法,使土壤达到疏松状态。如果肥力未达到高产要求,必须对土壤施肥。

目前,使用的化肥多是化学合成肥,需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对缺少的物质进行补充,如氮肥、磷肥、钾肥等,保证土地综合性达到更高水准,为提升玉米产量奠定基础。

2.3 管理技术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都是重要的环节。若想确保玉米质量较高,需在播种前施加一定量的化肥,例如硫酸铵、磷酸钙等。同时,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施加不同的肥料,例如在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等。玉米虽然在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得更好,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因此需适时灌溉。对玉米进行高质量管理,可以更好地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3]。

2.4 选择品种

在选择玉米品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重视如下内容。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栽培过程中,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地的地形和降水等自然条件,选用最适宜的玉米品种。其次,结合玉米栽培习性,选择前茬作物,这将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针对不同的前茬作物选用合适的优质玉米种子,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所在。再次,按照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品种,其主要体现在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控方面。对于不具有良好灌溉条件的地区,必须选用较耐旱的玉米品种。最后,种植人员要根据常见病虫害遴选玉米品种,进而提升玉米产量。

2.5 播种技术

在玉米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采用先进的播种技术,有效提升玉米播种效率。足墒播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常播种时土壤的含水量应达到60%~70%。若土壤的含水量较高应散墒后播种,若含水量不足应作水造墒后播种。

播种时,应根据种子的发芽率与种植密度确定玉米播种量,这对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播种量稳定,更要求排种量稳定,下种时要保持均匀。单粒播种要求在每穴中种1 粒种子,保持植株的均匀性,提高播种效率,为玉米创造较好的生长环境[4]。

播种深度对于提升玉米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根据土壤内部所含的水分、土壤质量以及种子大小确定。一般来说,黑土区的播种深度为3~5 cm,白浆土以及盐碱地的播种深度为3~4 cm,利用机械开展播种作业时,误差不应大于1 cm。

播种之后应压实土层,提高上层土壤的密实度,促进玉米发芽抽苗。对土壤进行适度压实有利于提高玉米苗的紧实程度。一般来说,压实时必须以土层的墒情为依据。种子周围土层的含水率必须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下。只有在表层土因风见干的条件下才能压实,从而确保土层的品质符合玉米栽培的要求。

2.6 施肥技术

施肥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在播种过程中,施用复合肥或磷酸二铵能够为玉米种子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种植人员可将播种与施肥两项工作同时进行,将肥料施在距离种子5~6 cm 的侧下方,确保肥料不会对玉米造成伤害。尿素、碳酸氢氨等不可作为此阶段的肥料,否则会导致玉米苗被灼伤。秋季施肥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不施肥。除此之外,应将种子损伤率降到最小值,种子种植偏差不应大于4 cm。播种时应保持行距一致,确保不重播、不漏播,联合播种时要完成施肥、喷药等作业[5]。

在对玉米苗施肥的过程中,应在玉米长出5~7 片叶时施入氮肥。定苗后视基肥情况及玉米长势适当追肥。施肥之后,应将土壤的厚度耕薄,确保玉米能够生长得更加茂盛。一般在玉米拔节后即可开始追肥。在这一过程中,种植人员可对玉米苗施入氮肥,同时适当施用钾肥和硫酸锌等。此外,种植人员应结合中耕培土等措施施肥。拔节施用尿素120~150 kg/hm2,磷黄素肥料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施肥之后用土覆盖,使玉米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

在玉米抽穗期,施肥是一项必要措施,对玉米健康生长具有积极意义。这一阶段是玉米花芽分化、花穗发育的阶段,所需的养分相对较高。种植人员需及时追肥,以速生氮、磷两种肥料为主,施加尿素150~300 kg/hm2,过磷酸钙225~300 kg/hm2[6]。

玉米授粉之后应以氮肥为主。种植人员可采用科学的方式合理配比氮、磷、钾3 种肥料。种植人员要依据玉米生长状况决定肥料的施加情况,确保玉米具有更好的生长态势。

2.7 浇灌技术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灌溉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玉米在不同生长环节所需的水分有所不同。出苗期,玉米需水量较少,种植人员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为后续蹲苗创造良好的条件。拔节孕穗期,种植人员需增加灌溉量,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避免玉米由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而导致水源短缺。抽雄开花期是玉米对水分需求量较高的时期,种植人员需充分了解玉米需水量。灌浆成熟期与蜡熟期,种植人员需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确保玉米质量。

3 玉米病害防治措施

3.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且为害较为严重,是影响玉米质量的关键因素。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会影响苞叶。一般而言,玉米大斑病会率先为害底部叶片,之后逐步向上发展,严重时会影响整个植株发展,但也有从叶片中上部开始发病的情况。不受玉米大斑病侵扰的叶片,往往会形成大型核状病斑,严重时病斑会以联合纵列的形式出现,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玉米大斑病最好的策略是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其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搭配种植的方式,避免将玉米秸秆堆放在田头,采取高温堆放的方式。同时,种植人员可以采取轮作倒茬措施,减少田间积累的病菌,适当早播,培养良好的玉米苗。此外要注意肥水管理,配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增强玉米的抗病害能力,抑制病害的传播途径,清除出现病害的部分,降低染病植株对健康植株的影响。防治玉米大斑病时,应在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喷洒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每间隔10 d 喷洒1 次[7]。

3.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在苗期到成熟期均有可能出现,主要为害玉米叶部,茎部和果穗的苞叶等部位也可能受到病害侵袭。玉米小斑病的斑点较小,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会转变为椭圆形或长方形病斑,边缘会出现紫红色晕圈,且苞叶上的病斑一般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会使玉米出现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的现象,导致玉米种子发黑。

玉米小斑病由真菌引起。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期新染源,借风雨、气流等传播,导致越来越多的玉米植株受到侵染。在水分适宜或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玉米小斑病会迅速传播。抽穗期降水较多,湿度较高,玉米小斑病会迅速传播。

防治玉米小斑病时,对种子进行科学化处理是一项关键措施。处理种子时,可加入农药、杀菌剂、复合肥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起到除菌、防治病虫害等作用。播种时,种子带菌是玉米小病斑的初期侵染源之一,通过包衣技术处理种子能够有效减少小斑病的侵染源数量,对抑制玉米小斑病具有良好的效果[8]。

针对发病的玉米田应进行秋翻,将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 cm 处,并清除地面病菌的残体,将带菌残体充分腐熟。不应用玉米制种的田,要适时播种,抽穗期尽量避开多雨天气,合理追肥,保证拔节期到开花期的营养供应,确保玉米质量达到预期标准。此外,种植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玉米小斑病带来的影响。

3.3 玉米霜霉病

玉米霜霉病通常是在玉米幼苗期和成熟期发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会导致苞叶部分受到影响。感染霜霉病后,植株呈现淡绿色或黄白色,之后逐渐枯死。成株期感染玉米霜霉病主要从中部叶片基部开始为害,之后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植株上会出现淡绿色条纹,后期相互连接。叶片下半部感染霜霉病后,会导致玉米颜色变为淡绿色或黄白色,直至其枯死。在潮湿的自然条件下,叶片正背两面均会产生长白色霉状物,重病植株不会结苞叶,轻病植株虽然能够抽穗结苞,但籽粒不饱满,产量相对较低。

玉米霜霉病在小麦5~6 叶期、气温超过20 ℃、相对湿度超过80%时容易发生。早玉米4 月和晚玉米8月是发生玉米霜霉病最密集的阶段。早玉米在惊蛰之前受害较轻,清明之后受害较为严重。晚玉米在立秋前播种受害较重,立秋后播种受害较轻。一般而言,在雨水较多、排水不良的区域种植玉米时易受到玉米霜霉病为害。

防治玉米霜霉病时,可使用50%瑞毒霉浸泡玉米种子24 h,晾干后方可开展种植试验。在发病初期,可将50%瑞毒霉配制成相应比例的波尔多液,每间隔7 d喷洒1 次,拔除染病植株后喷药防治效率可达92.9%。在波尔多溶液中加入大蒜水能够有效提高药效,不会对玉米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3.4 玉米灰斑病

7—8 月雨水较多,是玉米灰斑病的高发期。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安全过冬,但在潮湿的土壤表面无法过冬。个别区域可能会产生叶片干燥的现象,土壤和种子的类型会对玉米产量与质量造成影响。播种期栽培密度等因素对玉米灰斑病的影响较小。

防治玉米灰斑病时,种植人员应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减少土地之间的相对湿度差,实现防治玉米灰斑病的目标。对于受病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土地,可以通过化学方式加以防治,有效降低病菌的越冬量。收获玉米后,种植人员应及时清理土壤中的病原体,并大面积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及时做好排水沟,避免湿气滞留。

3.5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常见于出苗期,会导致玉米叶子呈现绿色条状斑点,叶片枯黄。种植人员需了解玉米的生长状态,做好预防工作。感染后可使用氧化乐果的稀释液防治。

3.6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通过飞灰虱传播而引起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春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粗缩病呈现逐渐严重的趋势,会导致玉米减产1/2 以上,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绝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种植人员需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种子,在出现病虫害的区域喷药防治。

4 结束语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降低玉米病虫害带来的影响,确保玉米高产稳产,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文章深入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希望种植人员可以有效利用该项技术,科学处理播种、施肥等环节,有效提升玉米质量与产量。

猜你喜欢
霜霉病斑病叶片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两种喷涂方法在TRT叶片上的对比应用及研究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