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电视台:翁猛
广播靠声音传播,制作的成本低,因此广播在时效性上优于其他媒体,电视和报纸的制作流程都比广播长,成本也高,广播便捷的优势极为明显。广播具有伴随性,听众可以长时间地伴随在身边,这也是电视、报纸甚至是短视频都无可取代的。但广播的劣势也很明显,只有听觉的参与,信息呈现的模式单一。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节目只能按时间顺序运行。不能像互联网音视频节目一样,听众可以自由选择,想听哪段听哪段,甚至平台在大数据的计算下,认准听众的偏好,主动进行推送。广播是转瞬即逝的,不可保留的,无法追溯的,也不像互联网的节目,储存在“云”端,可以随时调用。正是这样劣势,使得广播互动性很差,更不能以节目或主持人为核心形成社群。
广播的听众人数由过去的8亿多降了一半有余,这是广播衰落无法忽视的重要原因。首先广播最直接的竞争来自音频互联网平台的竞争,随着收听习惯的改变,播客正在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方式,这种形式更加开放、自由,使播主与听众更贴近,同时,播客不拘泥于内容、表达形式,可以为听众带来更多维度、更多元的收听感受,也就自然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以音频头部平台喜马拉雅为例,平台用户人均收听播客时长为45分钟,播客节目平均完播率达50%,用户互动率则超过了70%的普通音频节目,由此可见,相较于系统化、程式化的传统付费音频课程和普通音频节目,播客这种脱离“教程”的,更具个性、充满真情实感的交流新途径更吸引听众的“耳朵”,听众对于播客的偏爱也愈发明显。
其次来自于短视频,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背后都有着大数据运算作支撑,实时掌握并分析用户数据信息,实现精准推送,还要提高用户黏性,把用户牢牢吸引在推送页面,让他们欲罢不能。在这些方面,短视频具有天然的优势,平台方可以根据用户浏览的短视频类别和时长来判断用户喜好,然后精准推送,让他们不停地刷,还停不下来。不但如此,后台服务器还会计算用户看了哪一个视频,看了多长时间,而对流量的争夺就是对用户时间的争夺。广播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中毫无优势可言。
近年来,受内容传播形式的限制和网络视频的冲击,除了在汽车行业因为其运行的特殊性,广播电台节目的收听较频繁之外,大众个人的广播收听率已然是断崖式下跌,因此广播电台的收视率及广告投放率也大大下降。各地方的广播电台不得已改变以往传统节目形式的策略,往线下活动进行发展,但即使如此,也依然改变不了日益下滑的收视率和收益窘迫的境地。因此广播面临从内容到技术的全面革新。
曾有研究表明,人所接受信息的感官越多样,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就会更强,听、看、说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更会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台的新出路——广播节目可视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广播可视化可以突破单一的用声音传播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广播的可视化,可以打破广播媒体的界限,主持人不仅可以制作电台音频节目,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进行生活直播,制作有声作品。可以实现以视频、音频、App、H5等全息媒体形态,向全媒体传播,真正实现了广播从听到看的转换。
广播电台节目的本身优势在于及时性和强互动性,这两点正是与视频直播结合的最佳先天条件。以前的广播电台只能通过电话的形式互动,虽然互动性强,但是经常会存在听众打不进去电话的情况,导致全民体验参与感大打折扣。而可视化广播的实现,就能实现及时同时多人互动的情况的可能,比如开通电台直播间,听众便可以在留言区跟主播进行在线实时互动。同时“听众”变成了“观众”,能够在空中“零距离”地看到主播和嘉宾的表情与动作,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给节目增添了更多趣味。脱离了原来电台主播的独角戏,变成了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真人秀”。可视化的广播不仅支持两微一端,还可以通过iptv,车联网等传播内容,依赖于所建立的新媒体矩阵来实现全网覆盖。因此广播的传统互动方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过于单一,而可视化广播可以通过评论,视频连线,投票,弹幕实现双向的互动。在用户的参与度上这都是传统广播媒体无法企及的。
传统的广播占大比重的营收来自硬广告,而可视化广播变现模式呈多元化,他可以提供购票,购物等综合性的服务,可以将用户的广告融于新媒体进行多渠道、立体化、智慧化的经营。在未来,“可视化”广播电台主播还可以在有主播互动画面的节目中口播商品广告、推荐购买,听众边听节目边在网店下单,实现热度购买,完成从广告到销售的完整过程,广播电台也可具备强的经济生产力。再比如北京音乐台,他们将电台定位于“娱乐性”“服务性”“娱乐工厂”的概念,通过节目内容分享平台--新媒体内容分发中心--衍生品设计生产—社群和线下活动--生活服务区这一媒介生产链条。把节目当作项目来运营,把听众当作客户。所以广播可视化不仅仅是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也赋予了电台节目更多的可能性,实现如抖音等各种直播平台同样的商品带货能力,实现电台媒体与互联网商品经济的融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台在商场里设置的透明直播间可以看作是广播可视化最早的努力,商场的人流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平日里神秘的电台主持人的工作状态。到2016年手机端的直播开始兴起,电台的不少主持人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纷纷开启直播,广播主持人或以个人身份或以电台平台的身份入驻网络直播平台,广播的听众在此转化为粉丝,这可以看作是广播可视化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广播主持人所建立的网络社区是以主持人个人为核心,而非广播节目。
而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广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传播。多场景的调度与视频、图文、弹幕等互联网传播语言的运用,立体地呈现事件全景。
随着移动直播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传统广播做起视频直播越来越容易,由采集设备如手机、相机、无人机等,通过拍摄,上传至云平台,然后实现转码储存,再经过媒体矩阵分发处理,甚至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比如河南交通广播自2016开设直播早高峰的节目,到目前视频直播已经开启,由交广号无人机实地拍摄现场的通行情况,并传至云平台进行视频处理,另外视频直播早高峰节目也已启动移动直播车、路况监控视频等采集端为出行者进行实况转播!
互联网技术成本的降低,为电台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搭建直播平台的可行方案,同时,直播视频还可同步发布至微信、微博平台,而在年初的《温暖回家路,春运特别直播》中,浙江交通之声广播FM93即使用了视频新闻生产解决方案。微视窗提供了微信扫码和分享链接加入直播间功能,并在微视窗直播间中赋予了直播活动互动、打赏等强烈的社交属性,通过移动直播和广播电台双向联动的方式让广播电台真真正正地打通不同媒体之间的天然壁垒。从传统广播电台内容输出再到新媒体的多种模式互动,为广播的可视化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将来的媒体发布和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场采访、网友热议、政策走向等内容结合会场所见所闻进行综合报道,且通过多地连线实现演播现场与远程观众、导播与现场记者之间的实时交流。同为春运直播报道,厦门经济交通广播则另辟蹊径,在新浪天眼直播打造了一场联合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多地点的厦门春运状况的直播。并且直播的视频内容可以快速地在新浪微博上进行分发,达到更大的二次传播效果。节目除广播端播出外,还在各直播平台同步播出,音频节目通过喜马拉雅等音频客户端专区进行首页推广。
利用3G、4G、WIFI等无线网络环境,将手机拍摄的现场视频实时上传至视频云平台,并通过云平台完成视频转码存储、播控管理和流媒体分发等处理。沪昆高铁的通车直播就是一场户外连线直播,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贵阳至昆明段开通运营,央视新闻、新浪视频、澎湃新闻以及湖南交通频道携手上海交通广播、浙江交通之声、江西交通广播、贵州交通广播、918云南交通之声,通过直播的方式,将铁路沿线的美景以及高铁的体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这些低成本的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广播的可视化传播。
看见广播,跨越了传统广播的限制,它赋予了电台节目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新增即时互动,与听众面对面交流,满足听众“视+听+说”的深层需要,还能以听众为纽带,深耕粉丝经济,持续打造与听众娱乐、生活服务相关新产品。融媒体时代,对广播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广播人应利用专业的音视频采集设备与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传统广播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可听可见,双向互动的全面升级,开创音乐下载、购物购票、跨台主持人代言广告等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广播电台和主持人焕发全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