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慕文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苏州 215000)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在设计营造美丽的风景,而且是在创设一种奇妙的园林意境。建筑、植物、山水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象,构成了这种意境表达的基本载体和要素。在苏州名园中,沧浪亭具有独特的园林环境主题、整体和谐的造园形式,以及深邃而重要的文化价值。所有这一切,都在其4 个要素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贯彻。其中,形挺拔苍翠,韵清丽俊逸的竹子在园中被大量应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构景方式,成为沧浪亭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选取能够体现沧浪亭整体意境的一种植物要素——竹子,从其历史久、视觉美、整体美、文化美4 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解读沧浪亭竹景的审美内涵。通过完整深入地认知沧浪亭中竹景的多重审美价值和竹境的真正含义,以期为沧浪亭竹景的审美品鉴、主题认知以及传承创新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正确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环境艺术系统抛砖引玉。
沧浪亭的一大特色就是植竹造景,其中的植竹面积和竹子种类都位居苏州园林之首。现今,沧浪亭竹子造景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2,15 处景点中有8 处都为竹子造景。沧浪亭土山遍植箬竹,看山楼前翠竹环绕,翠玲珑馆前后修竹苍翠,御碑亭旁的白纹阴阳竹置于悬潭之上,五百名贤祠罗汉竹阵列,闻妙香室旁黄秆乌哺鸡竹群植,亦有数十种竹子组成竹园。园内共计22 种竹子种类,包括矮秆阔叶的箬竹、碧叶披秀的苦竹、疏节长秆的慈孝竹、竹节环生毛茸的毛环竹、身染美丽黑斑的湘妃竹、青翠水灵的水竹、茂叶密披的青秆竹、宽叶浓荫笋蔓满地的哺鸡竹、秆皮黄色槽嵌绿条的黄金嵌碧玉竹和秆皮翠绿槽嵌黄条的碧玉嵌黄金竹等等[1],涵盖了江南园林中常用的基本所有的用竹种类,其用竹之胜亦达江南之最。
表1 沧浪亭竹子统计表
从生长的历史来看,沧浪亭的竹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是自北宋苏舜钦建园以来历代延续的传统栽培植物。沧浪亭建造之始,北宋苏舜钦的选址便奠定了以竹为特色植物的整体基调。《沧浪亭记》中记载其周边环境:“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郡侯访予于沧浪亭》中记“荒亭俗少游,迁客心自爱。绕亭植梧竹,私心亦有待。”更有苏舜钦的诗词“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这些记载沧浪亭的古籍和诗词表明其选址营造之初就栽植了大量竹子,山-水-竹是其建造时的自然原始格局。元朝沧浪亭被废为僧居,改为佛教住所大云庵,而竹同样是佛教推崇之物,“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其心空特性暗合佛教的空灵境界,故而在禅宗园林属性下的沧浪亭仍不乏竹的存在。清代石韫玉所撰的《重修大云庵记》中记述当时沧浪之景“平野空旷,竹木丛生”,明时沈周(1427-1509 年)《草庵纪游诗并引》所见沧浪亭依然是“庵近南城,竹树丛邃,极类村落间”。由此可见,从元末至明中,沧浪亭一带在以寺庙园林的属性延续时,其间还是林密竹茂,草长水碧的景象。清朝,宋荦主持重修沧浪亭,依然保留其大面积种竹的历史特色。《苏州地方志·沧浪区志》中记载“岸帻幽篁里”“亭榭幽好,竹木映郁”。随着朝代的更迭,竹子这种造景元素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沧浪亭中,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现今依然存有建造之初“高林翠阜、新篁抽笋”的遗韵。
现今沧浪亭中的竹子蕴含丰富多样的视觉美,这也是沧浪亭竹景审美鉴赏的第一步[2]。陈从周先生尤为欣赏沧浪亭的竹景之美。“小院粉墙竹影,天然画本,宜静观,宜雅游,且作画,且题诗。[3]”在沧浪亭中,竹景独特的视觉美有以下两层体现。
一是竹本身形态美。当代学者金学智将竹子之美称赞为“如同碧玉、青翠如洗的色泽;竿劲枝疏、摇曳婆娑的姿态,摇风弄雨、滴沥空庭的音韵,月照清影,日出轻阴的光影[4]”。论其枝叶,修长、细密、柔嫩、摇曳,可谓楚楚动人,乃优美之典范;若观其挺拔,刚直、劲节,又具丈夫气,乃壮美之原型。竹在姿、色、影、声上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二是竹子与其他景物的搭配美(图1)。修竹多姿,巧于搭配。与窗配合,竹景横窗为沧浪亭框景的典型形式,在墙上开窗,以窗外自然景色为画,琅玕青青数枝翠竹随着四季轮回、天气阴晴以及阳光入射角大小、强弱的变化,与竹节漏窗、窗外白墙边构成动态窗竹图。与墙配合,纵向挺拔直立的竹木与横向委婉舒展的墙面在闻妙香处、翠玲珑、藕花水榭等院落墙角形成古朴典雅、简洁生动的和谐构景。与其他植物配合,竹木与腊梅、松柏、芭蕉等植物以合宜的尺度比例、精审的结构关系组合形成着风骨雅洁、刊落尘俗的小品图。除了小景的经营外,园中也有各种竹子搭配成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的竹林景象。不同种类、色彩、高度的20余种竹子在竹园掺杂配合,以高低姿态形成变化,竹竿绿色、深浅的交错形成动态连续的幽静竹林。与地形配合,箬竹叶阔成丛,顺应地形种在土坡之上,与高大乔木和较矮树丛共同营造都市山林自然野趣。沧浪亭竹景可入画,可穿行、可静品、可动观,此为沧浪亭竹景审美的第一个维度——视觉美。
图1 沧浪亭部分竹景图
沧浪亭的竹景之美不仅体现在竹子的局部造景的审美维度上,还体现在竹景与院落空间整体设计完美融合。园中的翠玲珑院落是以竹为主要元素进行理景的局部整体空间。“翠”为绿色,玲珑为“风吹竹叶玲珑作响”之意,入室之前,轩南侧翠竹成林,千竿挺秀,风吹竹丛,宛若乐奏。馆中何绍基“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一联一语道破“翠玲珑”的意境[6]。居游者入室内,只觉绿意氨氲,窗外的绿色唾手可得,随时都能接触,能够切身感知苏子美当时“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清幽意味。此感受得益于翠玲珑四面整体降低窗子的高度至50cm 的细节处理,巧妙地将室外的竹景借入室内空间,弱化建筑与自然之景的边界,五百名贤祠旁的罗汉竹的绿意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建筑内部。环顾馆内四周,墙壁上挂有园主苏舜钦的“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竹诗和一幅竹节图。细细观之,馆内雕刻竹节的窗格、透映竹节的灯饰,翠玲珑的额匾,竹节形状的桌脚,墙上悬挂的竹画与苏舜钦的竹诗等都是以竹为元素的局部细节设计。馆外之竹、何绍基之联、苏舜钦之咏、翠玲珑之匾、书画家之屏条(竹主题)、工艺美术之桌椅(竹节式)等馆内所有的造景元素共同聚焦着一个“竹”字,集成创构翠玲珑以竹为主要元素的整体统一的艺术空间。
由景至境,反映了古人对园林环境和生活精神层面的追求[5]。对于园林“景境”,王绍增先生曾作过阐释,“景:从一组客体的外部对其审视的画面。以视觉为主,人在景外。境:是在一个空间的内部对其的感受,是各种感觉和知觉的综合,人在境中”[6]。“景”为客观物质空间,“境”则强调观者心境与景致内在的互通。学界目前普遍将“景境”作为中国园林审美理论的元概念[7-8]。同样,沧浪亭的竹结合多种多样的造景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园林景境,这些园林景境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古之君子雅士常以竹立志,以其本固、心虚、体直、节贞的形态特征期许君子的美好人格。管道昇《修竹赋》以“虚其心,实其节,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则吾以是二关君子之德”赞颂竹子的君子之风;唐代白居易《养竹记》以竹之品性比君子之德:“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沧浪亭中广植竹子更是希望园中之人怀有竹子般的坚韧与高洁的品格。仰止亭柱子上镌刻一幅集句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借王禹偁即使漂泊无依也乐于暂住在易朽竹楼,王子猷虽暂寄人空宅处却执意种竹的典故以竹言志,以示对竹君刚直、谦逊、高洁、不卑不亢等品格的追求。此联以文点竹境,强化竹的君子属性,引人恍悟园林随处植栽的修竹皆为君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沧浪亭大面积植竹,配竹,咏竹,颂竹,构竹景,更凸显了园中人的君子之风和园林整体高雅脱俗的格调。
清朝大臣阮元集曾言“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心虚既我师”赞颂竹子的心虚特性。“未出土时尚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从扎根到其破土而出直至凌云,竹子都是保持虚心自持的状态。这一点恰好也是佛教钟爱竹的原因:竹子的心空特性符合佛家对“空”“心无”“般若虚舟”的追求。明朝时,沧浪亭的园林性质转变为佛教寺院,现存景物中的一座二层小楼带有当时佛教的印记,其周边的竹景蕴含着禅宗虚心静悟的深刻意蕴。在看山楼上俯视翠竹环绕,体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在看山楼下被幽静竹林包围的叠石洞中静心修炼、遁入空灵。幽幽竹林,斑斑竹影,飒飒风声正是传达清净灵妙禅境的自然媒介。清代,顺治帝为此处石洞题名印心石屋,林则徐在屋前假山摩崖上题刻“圆灵证盟”(佛教用语,意为明月照我心”)将此处幽静竹林的虚心自持、静思己过之境点明。佛经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竹子自然形态之景在此处与文结合形成独特的“虚怀若谷”之境并起隐喻教化劝告之效。园居者入石屋,见竹之心虚特性反思自身是否寂静审虑、虚心自持。以“心虚”之竹为师,治学修身,培养虚心谦让不自满的品德,为此处的竹林之景营造了独特的竹境。
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晋谢庄“瞻彼中唐,绿竹猗猗、贞而不介、弱而不亏”和古语常言“竹可焚而不毁其节”均赞扬竹子的高尚而坚贞的节操。清代,康熙帝下令“沧浪亭只可作为官绅议事、官府接待之地,不可作为官员办公所在”,沧浪亭成为吴地官绅燕宴,文人雅集、从政教化的公共园林。随着园内增设五百名贤祠、御碑亭、闲吟亭、仰止亭等廉政教化议事、接待空间,园林的主题凝固为清正廉洁。竹外形有节,竹节必露,象征高风亮节的特性在此时园林性质转为公共园林后得到巨大的赏识,并且竹也成为呼应当时园林主题的重要元素。其中的五百名贤祠更是将园林文化主题与竹景紧密结合,石墙摩刻上自西周季扎、伍员、言偃,下至晚清洪亮吉德596 位名贤,包括恪守古道、正直刚毅的高士倪瓒,既仁且智并善以济世的清官狄仁杰,胸怀正气、心怀天下的忠臣林则徐。这些高士清官所具有的正义、公平、道义、廉洁等政治节操,与竹子贞而不介的竹节有着不谋而合的共通性。因此,五百名贤祠外广植绿竹,正是以竹有节比德于名贤的高风亮节,以此服务于沧浪亭整体的廉政文化精神。此外,以竹为统一元素的翠玲珑对园林整体景境也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馆内挂有苏舜钦的竹诗书法“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显现出一幅高人雅士在深邃的竹丛中轻弹浅吟,感受环境的冷寂,坚守内心的气节的画面;同时馆内一幅竹画聚焦于竹节,并题字“劲健蕴高节”将竹子的高风亮节予以突出表现;另一幅数竹图展现竹子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挺直不弯的外形特点,显示出一派高风亮节之气。这些竹诗、竹画、竹咏以文达境,不仅为整个园林空间注入了志清气正的完整感受,更共同强化园林整体廉政高洁的园境。
苏州园林的艺术独特性在于通过优美的园林环境,表达出意蕴丰富的艺术景境,竹子正是沧浪亭中关键的造境元素。就竹子造景而言,现今的竹景风貌不止局限于单一审美层面,而是历史多层文化因子叠加的结果,其竹子理景设计有着精心的谋篇布局和精致的造景细节。就竹子营境而言,竹子所蕴含的君子之德、虚心之性、高贞之节为园林入了高远的意境,园林整体审美也因竹获得了更大更高的艺术境界。因此,拥有本固、心虚、体直、节贞等品性的竹子,是营造奇妙园境的重要造景元素,在当今的园林营境实践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