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冲击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各领域的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20届高校毕业生是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叠加本就加剧了就业的难度,疫情的爆发又为毕业生就业前景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构建更全面、更完善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以全球素养课程为核心,让大学生将生涯规划、决策能力内化成为一种素质,全面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特点,才能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难题。
关键词:就业;全球素养培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81-02
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有学者把“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的尴尬现象总结为“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的矛盾现象”。而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自20世纪初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起步晚、发展慢,对大学生的就业助力微乎其微。
一、研究綜述
从发展历程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初期,我国职业指导开始萌芽,经历了相对较长的停滞期,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愈加重视,但学术界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职业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问题分析、策略探讨等方面。
例如,周成军结合美国与加拿大两国教育现状,阐释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于东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出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促成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竞争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认识、评价自我。张春琴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出发,认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没有特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一般由学生工作的教师或思政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育缺乏针对性,效果得不到保障。
但是这些成果基本都是从高校视角出发,从学生视角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阐述的研究较少,而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建构全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研究更少。
二、研究内容
(一)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分类变量,共分为四类,分别为:有明确职业理想,有详细计划;有明确职业理想,有大概计划;有大概职业理想,没有制订计划;没有理想,没有计划。研究显示,有明确职业理想,有详细计划的大学生比例为11.40%;有明确职业理想,有大概计划的大学生比例为49.78%;有大概职业理想,没有制订计划的大学生比例为29.39%;没有理想,没有计划的大学生比例为9.43%。
(二)自变量
本文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于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认为克朗伯兹(J.D.Krumboltz)兼顾心理与社会的观点,可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子予以解释。在克朗伯兹看来,影响生涯决定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与特殊能力、环境因素与事件、学习经验等,这些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生涯选择。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性别为遗传因素,专业类别为特殊能力;年级、是否为重点高中的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专业、实习经历、父母教育水平为环境因素与事件;学习成绩、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习经验。这些都对大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对北京市7所高校开展的随机调查问卷。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学校分布、经费状况等问题,对每个学校的样本进行可控制,获取样本数943个,而在本研究中,由于部分缺失值的影响,因此删除31个样本,最终对912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普遍认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了解
统计结果共五项,其中三项显示,37.6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50.6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重要,10.8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程度一般。但问及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其中三项显示,22.70%的大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不了解或比较不了解,46.60%的大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一般,仅6.58%的大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
(二)绝大多数学生对大学阶段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表示认同,但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并不高
根据统计结果中的两项显示,88.0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或者比较必要的,仅0.99%的大学生表示大学阶段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是比较不必要或非常不必要的。但当问及截至目前共参加过几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仅8%的大学生表示参与5次以上,16.34%的大学生表示参与3~4次,62.39%的大学生表示参与1~2次,13.2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
(三)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指导中心的现象并不普及
根据统计结果中的三项显示,34.10%的大学生非常希望接受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44.74%的大学生比较希望接受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仅2.30%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不希望或非常不希望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指导。但当询问大学生学校是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指导中心时,仅56.6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指导中心。
(四)近一半大学生认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一般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11.7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46.71%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影响非常大或影响比较大,41.5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影响一般。当问及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内容是否丰富,效果是否明显时,仅21.38%的大学生表示课程内容丰富,效果明显,52.3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内容一般,效果一般,剩余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效果。
四、结论与讨论
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而这也正被研究的实证调查所证实。换言之,除却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的特殊性,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与生涯计划的制订需要从社会环境与生涯教育入手。
(一)如何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新途径
1.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须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升对大学生确定生涯目标、制订生涯计划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大学生具备职业规划意识是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
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强化其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还需要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其就业、择业与创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使之顺应社会发展方向和市场要求。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须提供基于全球素养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显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行为与学校是否设立生涯咨询机构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情况显著相关。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应立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眼更高维度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建构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特色模式。
(二)如何构建基于全球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1.关于全球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理念。全球素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托学生全球素养培育模型,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实践体验教育、跨文化交际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五方面的职业生涯教育统合起来,以全球素养培育贯穿学生的整个成长成才过程。
2.关于全球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内容。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内涵、方式入手,以民族性、全球性、時代性等话题为载体,开发国际素养下生涯教育新模式。以爱国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为模块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跨文化知识、世界知识、全球议题为模块开展专业素养教育;以多元文化认同、开放态度、尊重的态度开展实践教育;以不同文化的礼仪知识、冲突管理与解决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以技能、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以此“五位一体”构建教学的基本内容框架。
3.关于全球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构建全球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需要联通四大课堂,以“开放式探索、参与式学习、应用式探索”等教学模式,设计并开发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索形成“接受—适应—参与”的进阶式教学实施路径。同时,编制全球素养评价量表,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7).
[2]周成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3).
[3]于东江.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1).
[4]张春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2010(6).
[责任编辑 姜 雯]
收稿日期:2021-04-29
作者简介:苗青(1982—),女,山东枣庄人,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