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咏芬
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以下简称“省中考”)试题创设的情境灵活生动,题型延续2020年的风格并进一步开放,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充分体现初高衔接。30道选择题中有8道涉及经济史,其中3道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下面,就省中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及备考策略展开阐述。
一、试题初探及初中教学现状分析
鉴于初中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及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主要职能,命题以中等难度为主,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1. 受旧教材与旧思维的影响,初中教师普遍对经济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重视不够;2. 受原考纲的影响,对于原考纲没有的内容,教师对考查的方式与角度拿捏不准;3. 受先有统编新教材而未有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这一过渡时期的影响,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实现从讲解知识到培养素养的提升;4. 受认知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初中生普遍认为经济史枯燥难懂;5. 受复习时间的限制,初三完成新课学习后又要进行一百多个课标点的复习,部分教师只能按通史顺序完成一轮复习,没有进行系统的有效的主题分类梳理,学生没有构建“点—线—面”一体的经济发展史图谱;6. 受题目训练盲目化的影响。
综上,以中国古代经济史为例,学生觉得中考历史试题偏难,教师觉得备考摸不清方向,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二、近年来省中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特点分析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从若干维度梳理了近年来省中考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题目情况。通过分析,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关注民生,重视经济
中国古代史在全卷中占20~34%,古代经济相关题目占6~9分。体现命题者关注民生,立意较高。
(二)稳中求新,质量提升
若言2019年到2020年是“质变”,则2020年到2021年是“稳变”。“新”在如下。
1. 创新情境,素材多元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如2021年第3题,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是两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但南迁后怎么样,需要结合情境想象,合理推测。虽然基本为学习情境,但能与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命题原则相衔接。尤其是近两年的命题,运用丰富的素材,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探究型情境,如2020年的第11、13题,2021年的第10题。故总体给师生的印象是历史题“灵活”,不是“背多分”。
2. 初高衔接,趋势明显
内容上,原来考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题,只能算“沾边”,近两年更为“纯粹”,故涉及较多经济学概念、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如2021年第10题“精耕细作”原为高中经济史板块的核心概念之一;2019年第3题、2020年第3题都不是某个具体的课标点,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整个古代经济发展脉络的前提下作出判断。设问上,多为“表明”“反映”“现象说明”等带有探究味道的问法。素材上,跳出课本固有框架,更为新颖。能力上,从简单的考查识记,到以理解为主的多重能力考查,如2019年第3题、2020年第13题。素养上,多种素养有机统一,有利于指导教学从侧重讲授史实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渡。
3. 考查角度多元,增强概念理解
有地图识别、现象分析、原因探寻、变化对比、数据分析、主题归纳等考查角度,2020年、2021年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强了概念理解。
4. 优化选项设计,打破死板印象
近年来,选择题的命题思路改进了,所谓的正确选项无非是最优选项,这意味着其他选项并非毫无道理,只是不是最优而已。这就向学生明确了两点认识:任何历史现象都会因解释主体的不同而有多种结论;在多种结论中,肯定有一种相对合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结论。如2021年第10题,农业的精耕细作也体现了人民的勤劳,但B项的精耕细作比D项的人民勤劳更贴合题意。
(三)难易适中,符合要求
中考命题既要有基础性,又具选拔性,5年中6道比较容易的题,5道中等的题,3道偏难的题,符合命题要求,让大部分学生能做会做,又有一定的区分度。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中的难题往往出现在经济史。此类试题在实践上部分超越了初中教学实际,或者说具有引导教学的作用,其具有一定的特点:皆叙述简洁,不增加阅读困难;时空清晰;提供了比较充足的信息;选项区分度较大;可使用两种或以上方法解题。
三、“连珠成线”及初三历史中考备考策略建议
面对新中考的趋势,初三备考应做到连珠成线、以点窥面、初高衔接。
(一)“珠”:掌握“必备知识+核心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
以2021年第3题为例,必备知识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核心概念是“人口南迁”。备考中,教师必须协助学生厘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什么南迁?因北方战乱。南迁后会怎样?其合理推测为:数量庞大,流民众多,一时无法安顿和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人地矛盾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会继续南下,一部分人留下来共同开发江南。结合东晋建国的史实,北方贵族南迁后,在政治上的势力依然强大,但在经济上必然会跟当地贵族发生矛盾。要解答好2021年第3题,可采取排除法(让学生理解三个选项“为什么错”),但要让学生真正懂,须让其理解正确选项“为什么对”。教师应带领学生去探究,吃透教科书,理解概念内涵,了解人口南迁的本质内涵是人地关系的变化,再选取不同的视角,配以题目和新材料,学生方能举一反三。
(二)“线”:巧用“时间轴+问题链”
经济史的相关史实如一颗一颗“珠”分散在各朝代单元中,需要“连珠成线”以方便学生记忆和探寻发展规律。
方法1:构建经济史时间轴,直观呈现史实与变化。
方法2:设置经济史问题链,呈现认知路径与逻辑层次。如古代农业史:种什么?(农作物)拿什么种?(生产工具)怎么种?(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经验总结书籍)什么时候种?(天文历法)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什么?(归纳总结)
(三)“面”:尝试“主题教学+初高衔接”
在“连珠成线”的基础上,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与需求,在二轮复习时可尝试采用主题教学以进一步拓宽经济史的“面”。
如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精耕细作”,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当它是形容词,用来形容农民很认真细致地耕作。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1页“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就是精耕细作,不只是农民的劳动态度,还包括精细管理、生产技术等多个层次。我们可以设计主题为“精耕细作”的初中复习课,利用思维导图、对比分析、史料研读等,让学生拓展思维。类似的主题还可以是“小农经济”“人地矛盾”等,做到以点窥面。
不只古代经济史,初中学生普遍对经济史的学习和考试感到困难,如学习“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经濟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众多的术语与概念感到困难,教师应主动研究中考试题和新初高中教材和课标,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初高相衔接,科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