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菁
小学语文思政化教育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师应积极探索其有效的实施途径。如何用好教材、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加以实施、注重实效是探究的重点。
一、挖掘教材,与时代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了思政教育元素的课文,教师应当深度挖掘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相关性,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深层主旨,提炼教材中的德育主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习得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旋律。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与学生一同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在建党之初、探索期间如何艰苦奋斗,如何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坚定不移,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
二、知识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在进行语文思政化教育的过程中,少不了对课文知识的多方面拓展和归纳升华。这样,学生不会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上,而是基于课文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拓展、课后延伸,这也是我们探索小学语文思政化教育的一个目的。
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毛泽东同志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视频材料,并发放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接受了一次爱党爱国的教育。
上述知识拓展是为了将思政教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输出和接收,所以在各个环节要注意升华总结,也可以相机融合更多时事。将课文学习与时政要闻結合起来共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在祖国富强的今天,我国在新时代各种挑战前表现出来的实力是非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这些感受与共鸣比教师一味灌输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注重阶段性教育
小学语文思政化教育需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低年段学生和中高年段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在思政教育的开展上,也应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递进学习。
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内容较多,主题丰富,语文教师要在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后,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并以各类思政教育主题作为维度进行分类。例如:将《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军神》等以奋勇抵抗外敌、捍卫民族尊严为主题的课文,分为“家国情怀教育”一类;将《我不能失信》《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类体现诚信、知恩图报、尊老爱幼等美德的课文,分为“美好品质传承”一类。归类之后,教师要对基于不同年段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设计,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提炼每个相同主题下不同年级的思政教育内涵。
小学低年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思政化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各种良好行为的养成。在教学《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大胆假设:如果小庆龄当天失信了,那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况?她与好友小珍的关系会如何变化?这对她的人生可能会有什么影响?抛出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情境演绎,并进行总结升华。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开展,教师则应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养成和正面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历史回顾、行为辨析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品质的培育。
四、注重小学语文思政化教育的活动性与实效性
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任何一种教育方法的探索是否有效,都会通过学生的素养(包括行为规范)反馈出来。除了对教材内容的运用、分阶段的浸润式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其实效。
在这方面,采用“活动+育人”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会让教育更生活化,也更有实效性。在学习《端午粽》《腊八粥》《传统节日》这类课文时,教师可结合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制定一年中部分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计划并加以实施。端午节时通过开展传统活动了解节日典故、纪念爱国人士屈原;在重阳节到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体验感,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关于《少年中国说(节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能失信》等弘扬美好品德的课文,教师可与学生就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养成等,共同制定“成长记录表”,通过家庭、班级、学生三方的奖励性评价,记录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持续表现,从悉心培育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及时的鼓励或纠正。这样的方式也便于教师对积极和消极两种行为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分析,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