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林
鸟兽类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其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后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的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晚秋》)、“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黄岩舟中》)等。
鸿雁也用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都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被运用也很普遍。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此来指代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来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日月星辰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错综交织,感慨万千。
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却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地表达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表达了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衣,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预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月亮是诗人表情达意争相選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就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