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署名志文的读者来信去年在上海《青年报》登出后引起热烈讨论。来信就影片《沙鸥》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沙鸥用一生搏一块金牌值得吗?当冠军的思想是不是与“螺丝钉”精神相矛盾?等等。
有的青年说:沙鸥的精神固然可嘉,但用一生的代价去搏一块金牌大可不必。应该少花、甚至不花代价做点有益的事。有人认为:不想当冠军就不是好运动员,那么推而广之,不想当厂长就不是好工人,如此,谁还愿意去学雷锋当“螺丝钉”呢?沙鸥说:我爱荣誉胜过生命。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去激励青年们的拼搏精神,是不足取的。
更多的青年以自己的深切体会阐述了沙鸥精神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动:“搏击,我们民族的品格。”我们的祖国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我们的国歌高奏,诅咒过去无用,浑浑噩噩不行;唯有沙鸥的这种奋斗精神,才是我们通向未来,使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所在。沙鸥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人的存在有没有价值,在于其奋斗目标有没有价值。只希求一个舒适的家庭或实惠的职业,自然不必付出多大代价,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漫长的空虚和无聊。
青年们并不认为沙鸥是个人英雄主义者。“金杯,它经过了几代人的拼搏,它是几代青春与希望的结晶”。沙鸥正是把个人的价值完全融入到祖国的荣誉之中,把人生汇入到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影片《沙鸥》的导演张暖忻同志也参加了讨论,她鲜明地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和沙鸥精神所在。她说:“近代的落伍和当代的劫难,使民族蒙受贫困的阴影。象球场上争魁夺标一样,在振兴中华、加速四化、赶上世界的新长征中,忍让、屈辱已成了我们的弱点。正是这样的生活认识,促使我们在塑造沙鸥时,把强烈的荣誉感作为崇高的位置加以突出。”多年来,荣誉感、自尊心的被磨灭、压抑,使多少生命之火枯熄,这是历史的悲剧。该是每个青年重新敲响心中自尊心、荣誉感的洪钟的时候了。“无论是排球,是文学,还是做工和种田,创造最佳成绩,做事业的冠军,这就是理想,这就是生活的目标。”
生命的价值是不以个人成败计算的。张暖忻同志说:“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事业之中,那事业的成功即使是后人或他人取得的,那也是属于她的。是的,尽管鲜花并不曾向她挥舞,掌声也不曾为她轰鸣,而她却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