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重塑
——基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的调查

2022-02-10 07:42韦幼玲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贤弘扬村民

韦幼玲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99)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新乡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1]建设新时代乡贤文化,鼓励支持引导乡村内部精英对乡村建设的主动担当意识,夯实乡村建设的内生力量,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2]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乡贤精神和乡土情怀具有感化、感召和凝心聚力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内驱力。如何深入认识农村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拥有厚实的乡贤文化资源。本文以那坡县百都乡为例,运用聚类分析法解析该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分析自觉践行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出重塑该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路径,以期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分析

乡贤文化是植根于乡村社会的伦理文化,其中蕴含的本土人文精神,有利于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在新时期弘扬新乡贤文化,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新乡贤文化蕴含着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以及致力于实现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等内涵,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在内在逻辑上,新乡贤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弘扬新乡贤文化的伦理习俗,坚定乡村精英的道德取向,以“德治”促乡村文明建设,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石。弘扬新乡贤文化中的“乡贤精神”,在道德层面完善乡贤的品格,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主动参与安定有序、德治、法治的现代乡村建设,可有效构建和谐壮美广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弘扬新乡贤文化,在文化层面明确乡贤的职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达凝心聚力之效。

(二)有助于培育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

新乡贤文化凝结着乡贤优秀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血脉,具有明确的导向性。[3]弘扬新乡贤文化,让村民从情感上认同新乡贤文化及其蕴含的“崇德向善”道德伦理和“乡贤精神”,有助于乡村文明的继续传承,生生不息。弘扬新乡贤文化,以优秀“家风、家训”倡新风,以“孝悌慈爱、崇善向学”培育乡风民俗,使村民从中获取人心道德的滋养,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建设和营造和谐、壮美乡村。弘扬新乡贤文化,以“爱乡爱家、乐于奉献”的“乡贤精神”育人,有助于村民感悟和理解乡贤立志为乡村谋发展之初心,增强“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乡村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效力于乡村振兴与革故鼎新,推进乡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培育乡村建设主体

新乡贤文化蕴含着维系乡村社会祥和的德治和善治的精神力量。弘扬新乡贤文化,有助于规范村民道德行为,完善村民自治,形成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农村景象。当前乡村自治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人才的缺失,造成实质上的民主与自治难以充分有效推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中有能力或技能的村民往往选择前往城市工作,即使人不离乡,但心已离土,不再关心乡村公共事务。弘扬新乡贤文化,大力培育乡土情感认同感,有助于吸引有能力或有技能的乡村人才留在乡村,热心于乡村事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带领本乡村民脱贫致富,并以此引领和激励本地青年立足乡村谋求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力量。乡村是离乡的乡贤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情感的牵挂。弘扬新乡贤文化,不断维系乡土情结,有助于促使离乡的乡贤心系乡梓,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弘扬新乡贤文化,以乡愁记忆凝聚乡贤力量回归反哺家乡,他们或谙熟耕读传家、忠孝节义之道,能敦风化俗、泽被乡民,帮助村民了解现代文化知识,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他们或拥有农业种植养殖、生意经营之技,通过他们普及技能、造福桑梓,帮助村民掌握农业领域的科技,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以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各门村、感怀村、弄陇村、政德村、红坭村、者欣村等8个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06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涉及对新乡贤文化的主观认识、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和新乡贤文化的传承等多个维度。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村民普遍认为农村“空心化”已严重影响了乡贤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乡村振兴发展迫切需要重构文明乡风,自觉践行新乡贤文化对和谐乡村和壮美广西的构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新乡贤文化的认知

调查结果统计表明,有近40%的村民认为本村落有乡贤,且对本村乡贤的评价较高。约84%的村民不了解乡贤文化,说明他们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较为模糊。但这些被调查的村民对本村乡贤家族优秀的“家风、家训”和“孝子孝媳”等认同度较高,原因可能是被调查的村落地处偏远,村民受现代文明濡染的机会较少,“本土性的知识”是他们体认生活价值的基础。[5]被调查的村民对承载优良家风、孝子孝媳、热心助人和热心公共事务的人物事迹给予高度赞誉。可见,村民主要从立德、立功和立言等多个维度认知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二)新乡贤文化的作用

在回答“农村新乡贤文化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时,村民选择的答案集中在建设乡村文明、建构乡村秩序和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说明村民多以见贤思齐、凝聚力量和敦风化俗等要素作为衡量依据。针对“农村新乡贤文化的主要作用有哪些?”,村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营造敬老尊贤的乡村风习、引导乡村精英效力于乡村建设及构建乡村和谐文明等3个方面。由此可见,村民对农村新乡贤文化作用的认知不只停留在其传统的道德价值(“尚贤”“学贤”“成贤”)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开始关注农村新乡贤文化在乡村自治方面的价值,他们认为农村新乡贤文化(优秀“家风”和“孝子孝媳”等)是教化乡里的重要精神力量;弘扬新乡贤文化中的乡贤精神和优良传统,有助于营造新时代乡风文明、维系良好的乡村秩序,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文化是建构乡村德治、法治、村民自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的内驱力量。

(三)新乡贤文化的传承

针对“农村新乡贤文化是否需要传承?”,村民的回答是“十分必要”。在回答“如何传承农村新乡贤文化?”时,近50%被调查村民认为地方政府对农村新乡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够,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被调查村民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立德、立功和立言典型事迹的宣传;树立“向上”“向善”人物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议当地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以保护或重构农村新乡贤文化资源,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农村新乡贤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四)新乡贤文化载体样本分析

为了解和分析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时代特性,在问卷中设置了“新时代农村新乡贤文化主要在哪些群体中体现?”这一问题,以期通过乡贤文化核心载体(乡村精英)的特质属性解读新乡贤文化的特性和内涵,载体情况见表1。新乡贤文化载体分别为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和中共党员等11类,均来自本村落的优秀人士,他们立足本土及乡村的天然依恋情感体现了新乡贤文化的区域性。新乡贤文化承载主体大致可分为4类,其中基层干部、中共党员和退休人员为政治型乡贤,他们具备的“不忘初心”、克己奉公等中国共产党特质,体现了新乡贤文化的凝心聚力性;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和大学生属于文化型乡贤,他们弘扬和践行乡村文化,引领村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彰显了农村新乡贤文化的时代性;小老板(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种植/养殖户和外地工作者隶属于经济型乡贤,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他们在村民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呈现了农村新乡贤文化的感召性,凝心聚力性、时代性和感召性是新时代新乡贤文化的现实性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道德模范和孝子孝媳归属于社会型乡贤,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以善行义举垂范乡里,彰显了农村新乡贤文化的道德性。

表1 百都乡农村新乡贤文化载体变量调查统计情况 单位:人

三、聚类分析法解析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为了验证所得调查数据的可靠性,运用聚类分析法考查了新乡贤文化载体无性系的欧氏不相似系数,结果如表2。欧氏不相似系数越接近1,表明载体的不相似度越高。表2显示,在欧氏不相似系数平方矩阵中,最大的欧氏不相似系数为第二观察值(道德模范)与第三观察值(中共党员)间的0.969;第五观察值(种/养殖户)与第三观察值(中共党员)间的欧氏不相似系数为0.011,说明种/养殖户与中共党员间的不相似性较差。第一观察值(基层干部)与第九观察值(务工人员)间的欧氏不相似系数为0.094,其余9类新乡贤文化承载主体间的欧氏不相似系数在0.104~0.969,平均欧氏不相似系数为0.523,表明9类新乡贤文化载体间的不相似性较高。

表2 百都乡新乡贤文化载体无性系的欧氏不相似系数平方矩阵

百都乡8个村屯新乡贤文化载体变量系统聚类树状关系见图1:

图1 乡贤文化体现主体变量聚类分析树状关系

聚类分析法将新乡贤文化载体分成2个主群。第一个主群包括道德模范、中共党员、基层干部和孝子孝媳,第一主群还可分成2个次群。其中,第一次群有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中共党员等3个组类,基层干部、中共党员以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和拳拳服膺为民之初心而获得村民爱戴,他们富有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了造福桑梓的价值取向;道德模范具有极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并以自觉、模范地践行社会公德而赢得村民敬仰,他们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为乡民立“法”,突显了践行乡村伦理文明的德行情操。第二次群只有孝子孝媳。孝子孝媳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言行文明而博得村民称赞,他们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呈现了构建文明社会风尚的伦理情怀。孝子孝媳被单列一次群,充分表明村民对“孝为先”的自觉和践行,并将“孝”作为立身之本的基本生活态度。因此,该主群表明了新乡贤文化是乡村的根、农民的魂,体现了新乡贤文化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两方面的内涵,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行为层面的因素。

第二主群也可分成2个次群。其中,第一次群有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大学生和退休人员等4个组类,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大学生和退休人员的特质是文化属性,以弘扬和自觉践行乡村文明而赢得村民赞誉,他们以科学知识教化乡里、以专业技能服务村民、以经济扶贫回报桑梓,突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业操行。第二次群有小老板、务工人员和种/养殖户等3个组类,他们具有鲜明的经济特色和技术能力并以殷实的物质基础而取得村民景仰,他们崇尚科技、合作图存、治理乡村,呈现了追求富强和幸福安康的应然状态。其中种/养殖户在该次群中单独作为一个组类,充分显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对发展新的乡村产业模式、改变当前农村经济现状的迫切需求。因此,该主群体现新时代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价值诉求,突显了以智力和技术支撑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内涵,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价值目标层次的因素。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不仅涉及价值认同、敦风化俗等价值诉求,更包含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乡风、壮美乡村等)和乡贤的职责和使命(脱贫致富、乡村治理等),并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和要义。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的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弘扬新乡贤文化对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民族地区要立足当地实际,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以乡贤观念文化为基础、以乡土乡愁记忆为牵引,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

(一)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它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地落实、文明乡风的培育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引领之重任。[4]在农村新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贤文化形态的引领创新作用,厚植文明乡风。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德行教育。坚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百都乡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重温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及红七军北上远征曲折和伟大的战斗历程,颂扬革命者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增进乡贤“五个认同”;开展红色遗址参观体验活动,再现革命时期生活的艰辛,通过当今与革命时期条件的对比,增强乡贤的获得感,厚植乡里爱国爱家情怀,坚定扎根乡土决心。通过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文化自信,自觉践行引领新时代农村新乡贤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第二,新时代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不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乡村德治的价值诉求,更蕴含着乡村振兴之重任。地方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开拓农村基地党员干部的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管理经验,结合乡土资源,谋求本土经济作物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进而坚定党员干部道路自信,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凝聚力,自觉践行创新新时代农村新乡贤文化内涵功能建设。

(二)以乡贤观念文化为基础,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

践行新乡贤文化使命的关键是本土新乡贤的培育。[5]第一,制定农村新乡贤选拔和评比标准。农村新乡贤的选拔坚持以贤、德优先,同时兼顾对其思想、能力等的考察。由基层党组织组织村级干部、村民选举产生,以保障农村新乡贤选拔的公正性和新乡贤的号召力。第二,教育培训。地方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积极组织本地业务能力突出的企业家和本土内外乡贤等对村民开展以边疆贸易为主的电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科技培训,使其掌握本行业的技术、方法;同时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成熟的技术,引导这些村民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开展创业。在其创业过程中给予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与帮助,以培育农村新的乡贤。[1]第三,荣誉认可。开展乡村劳模、创业之星和文明家庭评建活动,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并将他们的模范事迹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另外,将乡贤事迹编入地方志并陈列于地方博物馆,供世人参观学习,进一步夯实乡贤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提升乡贤践行新乡贤文化的自觉性。第四,价值引领。开展“争做乡土精英”活动,组建由村民认可的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和新乡贤等组成的宣讲团,以“崇德向善、乡村建设”为主题,积极宣扬乡贤价值追求和乡贤精神,让村民感受乡贤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重构他们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固化他们“生于兹,长于兹,奉献于兹”的乡土情怀,致力于乡村建设。第五,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新乡贤的培育,弘扬新乡贤文化,并将此作为文明村镇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以乡土乡愁记忆为牵引,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6]284乡贤文化承载着情感认同、化民成俗和价值引领的时代使命,创新传承乡贤文化需深挖乡贤文化内涵。第一,深挖新乡贤文化内涵。政府设置专项基金并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和整理村俗、家风家训、族谱及乡贤名人的文本信息及逸闻趣事,并赋予时代内涵。将整理后的新乡贤文化资料编印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教材,让村落中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乡贤文化中的伦理习俗和乡贤精神的滋养,培育其乡土情怀。第二,树立新乡贤榜样。挖掘生于乡土、奉献于家乡的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利用新媒体宣传、颂扬农村新乡贤的嘉言懿行和优良品质,以此树立榜样,广泛动员新乡贤回归乡土、反哺家乡。第三,打造特色新乡贤文化。修缮破损的传统乡贤文化遗产(如乡贤故居、乡贤祠等),以此铭记乡贤的善行义举与奉献精神。并将其与生态旅游和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发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和以乡贤文化为主题的现代节庆活动,集聚人气,宣扬农村新乡贤的典型事迹,进一步提升乡贤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以此促进乡贤忆乡土乡愁,牵引乡贤心系乡村。第四,打造新型新乡贤文化平台。建立“同乡会”“回娘家”等乡贤平台,通过各种联络方式团聚“在场”与“不在场”的乡贤,组织他们回乡考察村落现状,同时开展“忆当年”活动,凝聚乡情,进而倡导乡贤回乡创业和参与乡村公益事业等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组织平台在传承乡贤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

猜你喜欢
乡贤弘扬村民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南安乡贤再发力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