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庆
学术出版是科技社团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伴随科技社团的创建持续至今。学会是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的主要力量,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坚持强化监管职责,重视品牌建设,统一办刊思想,积极探索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深入研究和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学会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工作,并初步形成以《机械工程学报》为核心引领、其他期刊协同发展的模式,切实发挥了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建设基石的作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立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学会期刊的发展。学会制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期刊管理办法》,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理事长签发施行。《办法》对期刊各角色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各期刊组建编委会,编委会成员主要由学会理事或分会委员等本领域知名专家担任,编委会负责确定刊物的办刊方针、选题方向等重大问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总部建立编辑出版工作机构,由一名副秘书长负责,履行学会期刊管理职责,承担具体管理事务。期刊管理纳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学会对所属期刊的管理。
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政策指引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中国科协期刊集群(联盟)建设项目为基础,制定了学会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将培育精品科技期刊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学会五年规划,明确要求整合学会期刊资源,推动学会期刊协同发展。
201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期刊联盟成立,旨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加盟期刊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争取更大利益,探索学会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新路径,为学会期刊的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在中国科协期刊集群(联盟)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学会期刊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加快,建立了以学会主办期刊为核心的统一平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期刊网,通过网上平台联合学会系统期刊资源,充分发挥学会专家和会员资源优势,突破区域限制,突出办刊特色,开拓学会期刊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有40 个专业分会,团结了一大批各领域的顶尖专家,特别是180 多名理事,涵盖20 多位两院院士,是学会工作的核心力量。这些专家工作在科研一线,多数在学会期刊编委会任职,相当部分任编委会领导,对期刊工作十分熟悉,对学会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国际交流优势也为学会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条件,如邀请国际编委和国外专家学者对编辑进行培训、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开展出版合作、与国外学术组织交换刊物、派出编辑到国外进修等等,提高学会期刊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具有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国际宣传、交流基础。学会加入了11 个国际学术组织,与众多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其中交换期刊是重要内容。期刊交流成为彼此交流学术观点、沟通学术信息的长期有效通道。在国际会议上,学者通过刊物加深了解,寻求合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先后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包括培格曼、斯普林格、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部等,在多年的合作、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办刊经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正在探索办刊体制、机制创新,为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为对标目标,探索学会的办刊模式;另一方面则与大型出版机构合作,探讨成立期刊出版集团。目前,学会正在与相关出版社磋商,合作出资成立期刊出版集团,集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探索市场化运作。
【学会名片】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1951年重建,迄今已有86年的历史。目前,学会设有专业分会40 个,个人会员8万多名,汇聚机械工程领域大批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工科学会之一。
学会业务资源丰富,除主办众多科技期刊外,还打造10 多个学术活动品牌,搭建5个有影响力的综合活动平台,设立3 项科技奖项,形成4 大智库品牌,建有7 个科普教育基地,牵头发起成立4 个协同创新联盟或联合体,建立11 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与26 个国家的45 个学术团体和专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代表国家加入11个国际组织。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学会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基本设想,就是要构建“一核多层,协同发展”的模式。在理事会的指导和协调下,学会刊群已初步形成以《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4 刊为核心,学会主办的其他期刊、合办期刊为外围的圈层化期刊集群。
《机械工程学报》作为学会创办的第一本学术期刊,经过近70年的发展,被学界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学会期刊集群的“旗舰”。1988年,学会创办《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目前的刊名是《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2020年,学会创办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增材制造前沿(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2021年获批创刊。2020年,《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并入《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目前,上述4 本期刊由统一的工作团队运营,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运行良好,在提升质量水平、扩大学术影响方面成效显著,是学会期刊集群的核心。学会期刊充分利用学会的学术资源,在核心期刊对刊群建设的带动效应下,共同提升了学会期刊集群的品牌影响力。
期刊编辑部与专业分会联合开展学术活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期刊工作,在制度层面和体系框架上,确立了期刊与学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会每年召开期刊工作研讨会,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研究对策。此外,总会组建综合期刊编委会,分会组建专业期刊编委会,总会理事和分会委员成为学会期刊编委会的主干力量。
学会期刊是学会掌握学科建设主导权、话语权和保证学科知识体系完整的重要体现。学会与期刊共同策划重大选题,并组织实施。比如,《中国机械工程》策划出版展望新世纪机械工程学科前景专辑,产生重大影响,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期刊编辑部与专业分会合作组织学术活动、共同策划组织专题,成为学会组织学术交流的常态化形式。在学会大型活动期间,期刊组织相应活动,相互支撑,比如,评选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在学会年会期间发布。而在各类学术会议发表的优秀论文,均被推荐到期刊发表。学会连续7届承担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制造业与材料集群)遴选推介工作,促进优秀论文的传播和推广。学会还连续4年遴选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促进其在国内科技期刊首发,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质量提升。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学术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要求也发生了改变。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形式正在逐渐从纸质刊物向网络平台转移,科技期刊不仅是刊登论文的平台,也成为科技传播的媒体。近年来,学会期刊借助新媒体,不断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机械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2 条信息,已形成“论文推荐”“论文100 秒”“论文写作指导”“最关注论文Top 6”等固定栏目。2021年,《机械工程学报》JME 学院开通视频号直播平台,与“机械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联动。组建短视频团队,以展示试验过程为主的短视频,吸引粉丝近8000 人,2021年发布短视频90 多个。线上直播2021年电力电子化未来能源系统国际论坛等,实现首次国内外三地连线、首次同声传译、首次在院演播厅举办。
2021年,《中国机械工程》创建学术交流品牌“机械人学堂”,以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展示学科内高质量学术报告、前沿技术网络课堂和优秀作者学术成果,共举办3 次学术交流活动,逾7800 人次在线收看,取得良好的读者反馈和社会效益,也有效丰富深化了专题出版的内容。
同时,学会期刊群也认识到,科技期刊不 是只为作者发表论文,为读者订阅期刊,而应该面向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学会期刊群借助多媒体学术交流平台,着力进行全数据搜索平台开发,为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做充分的前期准备。
在期刊集群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充分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更好地配置和整合旗下的期刊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以旗舰期刊《机械工程学报》为核心的“一核多层,协同发展”的期刊集群发展模式。下一步学会将继续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继续升级和改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期刊网,完善和更新部分功能模块,实现主要期刊的投审稿等工作流程在统一平台完成,逐步实现期刊资源的积累和专家资源、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继续探索与出版机构合作,筹建学会期刊出版的法人实体,逐步实现管办分离、编辑与出版分离,促进学会期刊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发展。
链接
学会主办的期刊概况
目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共37 种,其中,第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21 种,包括英文期刊3 种(《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增材制造前沿(英文)》和《中国焊接(英文)》),主办期刊数量位居全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前列。
学会具有多年的办刊经验,期刊整体水平高,在业界影响大。学会主办的期刊覆盖机械科学与工程各个分支领域,并与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是我国工程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期刊集群。各期刊普遍创刊时间较长,最早创刊的是《机械工程学报》,于1953年创刊。
学会主办的期刊在历次年检和质量检查中都质量优良,每次年检均为合格期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机械工程学报》综合评价指标排名多年来一直位居第一,《中国机械工程》位居第三,其他多种期刊学术指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在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历届评奖中表现突出,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有一定的品牌基础。截至2022年底,学会期刊已荣获各类奖项29 项,获项目资助20 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