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倩仪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220)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治水兴水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2018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广东省所要实施的“万里碧道”计划,是指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这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主要围绕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自然生态型4 种碧道开展建设,在水资源保护、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中针对4 种类型碧道分别提出了建设指引。但由于现有建设指引普遍性广、概括性强、针对性弱,有关提升与利用山地河谷型碧道景观游憩空间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匮乏。
山地河谷型碧道在广东省北部山区分布较为广泛,依托流经山地(低山或丘陵)的河流水系建设,多呈带状分布,空间形态狭长,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两岸主要为乡村聚落,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及联动周边乡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潜力。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限制,该地区土地资源普遍匮乏,制约了该类碧道项目有效发展。基于此,笔者以广州市的山地河谷型碧道项目——从化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为例,剖析山地河谷型碧道现状,结合碧道景观与游憩系统建设的目标,提出山地河谷型碧道有效利用景观游憩空间共建滨水经济带的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碧道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流溪河是广州市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呈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形,发源于从化区吕田镇桂峰山。流溪河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有较强的季节性,而且具有强度大、范围广等特点,易造成洪涝灾害[1]。研究项目流溪河碧道(温泉—良口段)位于流溪河干流上游,河道长度为16 km,建设范围约5.3 km2,属山地河谷区,山地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干流两岸基本无堤,多为山地,农田错落有致,维持着天然的河岸。河段两岸主要分布着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流溪河沿线资源丰富,流域内有从都国际庄园、米埗小镇、广州马术场、从都湿地公园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与旅游热点项目。流溪河两岸“温泉+”旅游经济发展活跃,已分布超50 家三星级及以上的酒店与民宿,具有打造优质滨水经济带的坚实基础。
山地河流大多为雨源型河流,河流水量主要受降水变化的影响[2]。由于地形的高差变化,该区域河流坡降大,丰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水位涨幅大,汇流历时短而水量集中,从而导致山地河流地质灾害威胁大,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突出。流溪河流域暴雨频繁且集中,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洪水沿流溪河迅速下泄,中下游沿岸地区易遭受洪涝威胁[3]。温泉—良口段碧道两侧堤岸基本按照50 a 一遇的防洪标准达标建设,但英豪段现状为自然边坡,岸顶相对较低,坡度较陡且易被冲刷,无法满足规划的50 a 一遇的防洪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部分河道坡陡起伏大,山地河谷型碧道断面相对狭窄,呈现带状发展的空间结构,使得交通廊道主要集中于碧道两岸,路网结构散乱不成系统,并且山地河流常位于偏僻地区,导致碧道的交通可达性较低[3]。同时,部分河段岸线缺乏合理开发与保护,造成沿岸交通道路出现断点阻塞,给碧道的慢行系统贯通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区域交通层面,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现主要依托南北走向的大广高速公路、从莞深高速公路联通惠州市、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国道G105 贯穿其中,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尚为便捷。在内部交通层面,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慢行系统全线贯通条件受限,一方面该段碧道主要依托国道G105、温泉南路、温泉西路等道路进行沿线贯通,但部分路段仍缺乏人行步道设施;另一方面流溪河沿线早期建有广东温泉宾馆、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场所,其中部分酒店侵占河道岸线进行建筑的开发建设,或对河道岸线进行私用围蔽,导致道路阻断,无法形成慢行交通微循环。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慢行道断点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图1 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慢行道断点现状
表1 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慢行道断点
近年来,山地河流沿线城镇及村庄依托自身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及周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生态型乡镇旅游业,吸引了康养度假、观光休闲的游客及旅游服务人员等外来人群,与当地居民共同构成复杂多元的人群结构,导致人们对游憩设施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加。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两岸已建有绿道、码头、驿站等观光休闲设施,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设施功能荒废。随着时代的发展,流溪河旅游消费人群的需求从单纯休闲观光发展得更为多元,对游憩设施的功能需求转变为复合、多元、有趣味。为了解游客对(温泉—良口段)碧道景观与游憩设施的现状满意度与关注重点,笔者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共计派发公共调查问卷105 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经统计,超过60.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流溪河缺乏吸引人的娱乐项目,游憩设施欠缺;超过80.0%的受访者认为在流溪河游览需要一条滨水慢行道;64.3%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户外运动场地;58.7%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水上活动项目。
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以“含氡苏打温泉”著称,是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与温泉疗养胜地,沿线涵盖了温泉、历史、自然、乡村四类旅游资源及六大公园广场、两大核心产业发展平台、三大支撑产业发展平台,但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资源点之间距离远、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整合。同时,流溪河目前的发展以温泉旅游业带动为主,但随着从化区第三产业贡献率增速的逐年降低,流溪河沿岸因温泉度假单一业态造成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日渐凸显。流溪河从早期全国知名的冬季疗养地逐渐沦为地区供给型周末远郊游温泉度假目的地,在资源整合、产品打造等方面缺乏竞争力,无法匹配大湾区优质的客流资源。
基于从化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存在的问题,结合碧道建设的理念要求,笔者认为山地河谷型碧道景观提升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构建安全的生态防洪岸线;要采取高效集约建设方式,保障碧道沿线道路贯通;要打造功能复合的碧道滨水空间,提供多元化的交往场所;要充分整合沿线资源,以线带面地打造碧道滨水经济带,利用碧道联动周边产业及地区发展。
3.2.1 水利先行,筑牢河岸稳固发展基础。山地河谷型碧道的景观提升改造应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满足水安全的前提下,结合自然生态型碧道断面方式构建生态性防洪驳岸,对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尚未达标河段进行局部堤防达标加固整治。例如,对英豪段右侧堤岸采用“浆砌石挡墙+阶梯式生态护岸+防浪栏杆”的生态护岸方式进行堤防加固,对河洲岛段堤岸则采用“叠石护坡+雷诺护垫+草皮护坡”的方式加强岸坡稳定,同时营造陆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构建丰富多彩的湿地生态环境,为自然界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境,使岸坡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美观。
3.2.2 慢行联动,打造水陆两栖游线。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成本较高,而建设慢行系统在增强山地河谷型碧道水岸空间和城市可达性、可感知性的同时,能保证近距离便捷通行,有效克服地形高差[4]。从化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的滨水慢行系统建设,主要是对堤岸防汛路、滨水绿道、河漫滩、河流水系等蓝绿带状空间进行布设,强调慢行系统的连续贯通性。
3.2.2.1 打通道路断点,完善陆上游线。采用共建共享、新建绕行、原路改造、新建栈道等方式集中解决局部温泉酒店占用岸线、部分河岸缺少慢行道等问题,打通道路断点(见图2)。利用现有绿道、车行道、新建栈道等,构建全线28.7 km 的慢行道,贯通两岸慢行道路。
图2 慢行道贯通策略示意图
3.2.2.2 完善码头设施,打造水上游线。即活化原有流溪河温泉水上绿道。该段河流由于存在卫东拦河坝及胜利拦河坝,造成河段之间水位存在高差而无法连续贯通,故可根据流溪河水文情况及周边环境与产业类型,将水上绿道分为活力滨水、生态郊野与历史文旅3 个主题段,并保障各分段航线畅通。同时,提升改造温泉广场码头及卫东拦河坝码头,并结合周边资源点新增水上码头,码头可结合驿站功能设置,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停靠点、休息坐凳、轻饮交流等更优质的服务功能。
3.2.2.3 策划主题游径,展现碧道特色。综合考虑周边景点、文化特色、生态效益等,可立足碧道沿线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和公共活动空间,策划多条碧道主题特色游径,串联3 条最能体现流溪河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活动空间的游线,展示流溪河魅力。该碧道可策划以下主题特色游径。一是滨水观光线,长度28.7 km,主要沿着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串联流溪河从化温泉小镇、碧水湾森林公园、从都湿地公园、米埗小镇、鸭洞河碧道等,塑造“湿地观光+亲水溯流”的户外徒步及广州市最优的自然骑行线路,便于市民游客感受流溪河最美的自然生态。二是生态山野线,长度4.6 km,串联瀑布桥、观瀑亭、天湖自然风景区等山林景点,塑造“登高徒步+森林康养”的户外线路,便于市民游客体验流溪河森林氧吧之乐。三是历史印记线,长度5.8 km,串联广东温泉宾馆、松园、苏东坡纪念馆、陈济棠别墅、从化恋主题公园等,塑造“历史体验+自然休闲”的户外线路,回溯从化区红色温泉记忆,讲述温泉文化历史。此外,当地可创新性地打造广州市首条山谷型沉浸式夜游徒步线路,根据人口热力度分析,选择人流量大的河流段,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互动装置、夜光步道等方式,建设适合夜游的慢行路径,延长游客在流溪河的游玩逗留时间,助力发展流溪河的“夜间经济”。
3.2.3 空间提质,构建无边界公园体系。山地河谷型碧道受地形限制,建设用地局促。因此,在构建碧道公园体系上,可采用“微创设计”的景观打造理念,对场地采取低影响的设计开发方式[5],尽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节点进行建设或改建,如水利工程设施、江心洲或河漫滩较宽阔地区、跨河桥梁桥头等位置,尽量利用原始地形、植被等元素进行景观空间提质及改造,使其成为碧道沿线的新地景。基于沿线基础建设及场地特征,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全线打造五大碧道公园景观节点,包括鱼跃生态湿地公园、温泉人工湖拦河坝乐活公园、鸭洞河音乐广场、流溪河温泉广场二期和卫东拦河坝水利颂公园,共同构成该段碧道的无边界公园体系。例如,利用河漫滩新建的鱼跃生态湿地公园,结合流溪河赤眼鳟、广东鲂等独有的鱼文化,以“鱼”为主题统领全园,通过增加富有冲击力的鱼形构筑物、模拟鱼类生活场景等,打造新时代人水互动的流溪生态标杆,同时为从都国际庄园的高端型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健身、户外研学、生态科普等功能户外活动场所。又如,结合原有公园进行提升改造的人工湖拦河坝桥头乐活公园,以“从化温泉之乡文化”为主题,对目前的公园进行改造提升,营造乐山、乐水、乐活三类空间。乐山,即借用现有山体,设置湖景眺望台,观流溪河美景;乐水,即引流溪河水打造互动水雾剧场;乐活,即增加活动场地,并利用景观小品叙述从化区温泉历史文化故事,展示历史文化与现代活力交织的魅力。
3.2.4 资源联动,共建活力滨水经济带。随着碧道的建设,水岸地带将成为当地富有吸引力的场所。将山地河谷型碧道线性开敞空间作为触媒,能带动周边乡镇及郊野地区联动产业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可串联带动沿线两大核心产业发展平台及三大支撑产业发展平台,包括生态经济总部、温泉文旅小镇、绿色金融总部、文化会议总部和滨水水世界主题乐园等,可融入会议会展、绿色金融等新功能,推动碧道滨水带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同时,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可串联沿线中心镇区、乡村村落及碧道公园体系,推动碧道与城镇发展、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助推乡村地区绿色经济发展。
当地还可利用局部静态水面与良好的水岸生态环境,融入漂流、水上泛舟、皮划艇、桨板等无动力滨水体育运动,重点塑造流溪河水上休闲健身运动区、陆上运动训练健身区、运动配套服务区3个功能分区,构建较为完善的水上运动产业体系;联合沿岸酒店等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水上运动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水上运动俱乐部及水上运动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广州北部“碧道+体育”的滨水生态休闲体育产业片区,实现碧道滨水经济带特色化发展。
以流溪河(温泉—良口段)碧道为例,剖析山地河谷型碧道在多重限制条件下所面临的建设问题,结合碧道的建设理念及任务要求,针对山地河谷型碧道提出了水利安全、交通联动、空间品质、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景观提升与利用策略,不仅弥补了4 种类型碧道建设指引中针对山地河谷型碧道建设指引的不足,而且为其他山地河谷型碧道景观游憩空间的提升与利用探索了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