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党课”: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解读

2022-02-10 19:13简工博
党课参考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中华文明青铜器

〉〉〉〉〉简工博

“请问今后还会继续开设‘文物党课’吗?”上海博物馆现象级展览“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闭幕之际,仍有预约电话不断打进。

2022年8月8日起,依托“何以中国”系列大展首个展览“宅兹中国”,上海博物馆以建馆70周年为契机,创新举办了“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党课”特色活动。每周一次的“文物党课”持续至10月17日,共接待来自党委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党组织89批次,党员干部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1762人次。不少参加过“文物党课”的参观者表示,这是一次关于文明起源的探寻,是一堂阐释文明的课程,也是一次对文化自信的感悟。

每周一是博物馆闭馆日,“文物党课”在下午时段开启,以减少党课活动对日常参观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些人在参加“文物党课”之前有疑虑:“文物党课”和讲解导览是一回事吗?上过这堂特别党课的人就会发现并不一样。比如,党课讲解人员对“宅兹中国”的解释,让不少人颇有感悟。“宅兹中国”出自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一词的出处,意为“国之中央”。“宅兹中国”展览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314件文物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在1小时的党课讲解中,参观者能直观地了解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和文化面貌。与展览名称的内涵相呼应,这些文物传递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构建起“同心圆”的社会模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高66.6厘米的商代亚长方斝,正中和边缘都有一道挺括的棱线,这一细节修饰让整件青铜器显得更加立体挺拔,而这看似微小的变化也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党课讲解人员介绍,中华文明并不是最早使用铜金属的古代文明,但和其他文明一直使用铜制造工具、武器不同,中华文明将铜金属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用来制造“无用”之物——商代将这样精美的青铜器用以祭祀,希望形成一种团结的精神力量。“热爱和平、追求团结,刻进了中国人的血脉中。”有党员说,通过这堂特别的党课,镌刻在一件件文物上的中华文明特质更加清晰可见。

从事数据信息整合工作的党员小吴在上“文物党课”时,问讲解人员:“这些文物都是真的吗?”数千年前,中国古人已能制造出外观或雄浑或秀美的青铜器,并在青铜器上镌刻种类多样、形式繁复的雕塑和纹样,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在得知每件文物都有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断代研究后,小吴十分感慨:“数千年前的中国先民就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审美和技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文物党课’与以往的文物导览最大的不同是摆脱了‘就文物讲文物’的模式,更多地注入对策展意图的阐释、对中华文明探源的解读、对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剖析,让受众通过欣赏文物感知鲜活的历史,在时光长廊中产生文化同源的共鸣,在对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学习中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在编写“文物党课”讲解内容时,他们把中华文明视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因此我们更注重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厚度与党课应体现的政治高度结合起来”。

除了邀请策展人、专家进行“文物党课”讲解外,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的青年党员也纷纷加入“文物党课”讲解团队。据悉,上海博物馆未来还将持续推出“文物党课”。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中华文明青铜器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