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兴昌,曹银忠,马静音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731)
历史主动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也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27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所谓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对历史规律主动遵循、对历史大势主动适应、对历史主体主动认知、对历史使命主动担当、对历史挑战主动回应、对历史发展主动推动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范,其实质是一种自觉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状态或境界。因此,对历史主动精神内在逻辑结构和理论内涵的探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提振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弄清精神谱系的凝聚之源,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信念层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2]72。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救国、兴国、富国以及强国之路上始终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其中,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问题,而对“要干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又直接反映着党“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创造从落后时代、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奇迹,其关键就在于不论国内外主体性坐标如何位移,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始终牢记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懈追问,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根本依据,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在回答初心使命问题上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其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立场,为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根本动力。
人类有史以来,无论是处在何种文化的政治力量,凡有所作为者,必定有道义的支撑和名义的支持。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正因为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生根、开花”[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所形塑和践行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最具吸引力的道义高地。作为人类的个体,无论处在何种国度、何种文化之中,都会有一种天然的神圣性的需求,否则“人”的存在就失去了其意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置于神圣之地位,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万物之中,以人为贵”等所揭示的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66党能够始终“站在人民一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66,这是党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能够始终成为“行动派”的根本所在。而其中“代表谁”“不代表谁”正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中回答,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给予了明确的指向。
与以往那些看不到人民群众任何历史主动精神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和铜墙铁壁,并将“人民”视为“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享有主体和评价主体。首先,从“主人”主体之维观照,表现为发展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真实需求反映着历史的主流,代表着社会的潮流,也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习近平强调:“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4]这就要求共产党人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同时树立起“体现人民愿望”“尊重民意”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主人”主体,扮演好“人民公仆”的工具性角色,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转化应用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进而让“发展为了人民”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其次,从历史主体之维观照,表现为发展依靠人民。英雄史观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历史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超人”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人民群众则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然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和书写者。这主要基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作用始终贯穿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变革的实践之中。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从而找到了将历史发展客观性与主体性内在统一的主体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有着强烈的理论自觉,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6]。作为历史主体,人民是具有高度革命性、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存在,其兼具历史“剧中人”与“剧作者”双重身份,而历史本质上就是人之活动的过程集合体,人的“本性”自然也就展现在历史之中。因此,尊重历史归根结底就是尊重历史的创造者。再次,从享有主体之维观照,表现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其根本利益的满足。共建才能更好地共享,共建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共享。共建共享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发展依靠人民”紧密结合。其中,“为了人民”的共享是共建的逻辑旨归,而“依靠人民”的共建是共享的逻辑基始,二者体现出的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故而也就理应成为其成果的享有者和所有者。最后,从评价主体之维观照,表现为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则是阅卷人。人民群众不仅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价值的评判者。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7]这不仅表现为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还表现为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即作为“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享有主体的人民,将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对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评价之中,检验发展过程及其结果是否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和真实需求。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内蕴着党和人民的双重主体范畴,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中的“血脉联系”和“根基关系”。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高度一致的。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党激发人民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力、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也是一部党与人民共生共在、共建共享的历史。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不仅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要义,还是历史主动精神生发的深刻动因。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牢记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灵魂旗帜,其牢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内在动力。
牢记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这个百年历史主动的目标指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和建党初衷的鲜明体现,是历史主动精神内在特质的突出表现,更是贯穿我们党百年来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一条历史主线,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从落后时代、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行动逻辑。“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9]为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甘作“考生”,并以考生的身份历经“四次大考”,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也正是在这“四部赶考曲”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
首先,在“救国大考”中,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和中华民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时代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历史担当精神走上历史舞台,毅然担负起“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0]10-11正是由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其次,在“兴国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崇高旨趣,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废墟上起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再次,在“富国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肩负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最后,在“强国大考”中,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历史方位和历史“交叉口”,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赶考决心,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赶考精神,并将其上升为主体自觉行动,立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征程中,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仅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构筑了新形态,还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难以掩盖历史担当的衔接性和历史使命的传承性。“四部赶考曲”虽然面临的“考核”任务、“考题”内容、“考试”方式、“考评”标准、“考场”环境、“考试”难度、“考官”要求等所构成的时空场域有所不同,但“四次大考”前后相继、相互贯通、彼此关联,“曾在”的赶考为“此在”的赶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在”的赶考为“将在”的赶考创造了坚实的条件。所以,“四部赶考曲”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阶段性呈现,事实上还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总之,赶考与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之路上有机互动且交相辉映,二者逻辑契合、紧密结合,历史使命构成了赶考命题出场的实践逻辑,规定了不同时期赶考的目标、任务和前进方向;赶考则是实现历史使命的一种实践形态和形象化阐释,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新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一部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担当史和赶考史,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继续发扬牢记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以现实为连接点,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才能迎来从“强起来”到“美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操作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的加速动力和统合动力问题的直接回答。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梦想不会自动实现,必然会面临各种阻碍和困难,继续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继续考出好成绩”,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奋楫笃行,化愿景为现实、化理念为行动、化主张为实践。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懈追问,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历史挑战、主动谋求历史发展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强。
中国共产党是实干型政党。直面历史挑战的奋斗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表达,其有效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统合动力。
奋斗作为“劳动”“实践”等唯物史观概念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时代化、大众化、本土化的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超越现存生活状态、达至高阶生活形态,进而实现人的本质的根本进路。所以,奋斗从本质观照是最具力量的实践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就归根结底就是人之奋斗和奋斗之人的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它既凸显了人之活动的实践特性,又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1]作为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上的升华和行动上的集中表达,直面历史挑战的奋斗精神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具有三重性,即艰辛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其现实形态主要包括艰苦奋斗精神、接力奋斗精神和忘我奋斗精神。这“三个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整体形态结构,也直观而又深刻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历史挑战时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首先,艰苦奋斗精神。从哲学维度观照,“艰苦”既是指与主体需求相关的各种现实客观条件的总和,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性感受。而“奋斗”则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历史的奋进过程。人不仅是艰苦奋斗的主体,也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和客体。如此,这一特殊奋斗方式就成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载体,成为促使主客体协同共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2]艰苦与奋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艰苦的奋斗是松散懈怠的,没有奋斗的艰苦只能周而复始、自甘认命。艰苦是为了能更好地奋斗,艰苦的价值只能通过奋斗的状态得以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构成,艰苦奋斗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实践主体的必备要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主体性的生动展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自觉的一种集中体现。其次,接力奋斗精神。接力奋斗是对持续奋斗和接续奋斗的形象化阐述,是指围绕同一奋斗目标永续奋斗的精神状态,也是指奋斗的价值旨归不变,而奋斗历程接续不断的过程。接力奋斗是对奋斗整体性和历史性的把握,体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历史的宏观视野、从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来认识和把握奋斗的历史规律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言:“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13]历史的进程总是在前赴后继的奋斗中被串联起来,历史的画卷总是在接力奋斗中绘就和延展。没有个体意义和作为群体意义上的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是难以从“黎明前的黑暗”中超拔出来的,更谈不上实现从“强起来”向“美起来”的伟大跨越。所以,接力奋斗精神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其不仅存在于过去,还需践行于当下,更需坚持于将来。最后,忘我奋斗精神。习近平指出:“奋斗是曲折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12]奋斗总是伴随着奉献,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前者诠释着无私,后者彰显着奉献。奉献是奋斗的内在规定性,它内在包含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状态。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其现实时空的关怀范围不仅仅限定于“我”,而是涵盖着“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以百年奋斗之“自转”推动世界历史之“公转”,以接续探索之“新版本”构筑人类文明之“新形态”,以胸怀天下之“大道”引领未来世界之“大同”,从而凸显出奋斗精神的世界历史意义。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史也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将奋斗精神视为其重要政治资源、将是否坚持奋斗精神视为重大政治问题、将弘扬奋斗精神视为其重要政治任务、将为共产主义而矢志奋斗视为其政治生命之所在,以奋楫笃行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以笃行不怠的精神面貌接力奋斗、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忘我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从革命主动走向建设主动、从发展主动走向命运主动,厚植历史主动力量,开辟新的历史主动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创新型政党。推动历史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表达,其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加速动力。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4]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一股主动并且突显“频繁主动”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所内含的能动性和预见性体现的就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创新精神。具体而言,党的创新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理论创新。觉醒主体意识,掌握历史主动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自从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就具备了主动的精神力量,在精神上也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但是,要想持续激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主动的文化基因,使其精神世界持续获得更高阶和更高质量的主动,就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15],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之林”因创新而“长青”。没有任何现成理论能一劳永逸地回应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根据时代演化而不断自我创变的思想“活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同时又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进而领导人民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其次,实践创新。纵观百年党史,实践逻辑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根本逻辑。实践发展永不停滞,时代问题层出不穷,实践创新亦永无止境。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内在要求使然,也是党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新“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67,而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命题”指导下的创造版。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支持、相互辉映,二者既是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影响的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与良性互动中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百年党史不仅是一部理论创新史,还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创新史。再次,制度创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制度创新,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继承者和引领者,能够通过不断提升守正创新的战略性和预见性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贯彻到政权建构上,从而领导人民建立起“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10]127。也正是因为在筑牢制度之网中始终坚持以新应新、以新赢新、以新求新,始终“抓好重大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于制度创新中凸显制度优势、于制度优势中增强制度自信,从而为推动历史发展扫除制度阻碍、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创新有着深刻的体悟自觉,党领导人民不断对现有文化重塑再造,于文化自觉中推进文化创新,于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不断夯实文化创新这一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在文化“救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百年进程中,不仅实现了文化发展从“革命引导型”“建设引导型”到“改革引导型”的飞跃与进阶,也实现了对历史文化母版和国外文化模板的扬弃与超越。
总之,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多形态的创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基本逻辑向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好历史主动道路的重要精神和实践力量。主动是为了创新,创新则需要主动的加持。历史主动精神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其中,历史主动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逻辑基始,而创新精神则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延续升级和应有之义,并赋予历史主动精神以时代内涵。二者须臾不可分离,既呈现出连续递进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可以说,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样也是一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的开拓创新史。
历史主动精神的观念支持层由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和保持历史清醒的自觉精神两部分构成,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问题的直接回答。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懈回答,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重要的内在依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历史规律、保持历史清醒上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性政党。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本色,其深耕厚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基本动力。尊重历史规律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也是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遵循和实践诉求,关系到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的方向性问题。所以,尊重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保障。具体而言,这种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于历史流变中主动认识规律,系统把握规律。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行进逻辑与演变规律是掌握历史主动的首要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基础。历史不是僵化的事实的集合,而是按照一定演化趋势向前发展的客观动态的过程,这种客观性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发展是有方向和内在规律的,它永远眷顾那些站在正确方向上的人。当人们于历史流变中无法认知和系统把握历史规律时,就会被这种异己的力量所支配,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当这种客观的异己力量被人们所认知并系统掌握时,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正如习近平所言:“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16]这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内在依据和重要遵循,还阐明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同掌握历史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在系统把握时势演化趋势以及与历史规律的对话和互动中,才成功打赢了诸多战略主动战,实现了从革命主动、建设主动到发展主动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于尊重规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充分运用规律。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运用规律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直接体现。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机械历史决定论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并非某种独立于人的存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17]和无所作为的。历史发展规律统一于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实践活动中,其并非直接的现实,而是芜杂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只有在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和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构成的历史合力中才能得以显现。故而,尊重历史规律、合理运用历史规律就必然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也逐渐意识到在遵循历史演进规律基础上的“历史主动”是应该“顺势而为”且“大有作为”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于历史流变中认识规律、于历史迷雾中把握规律、于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规律,彰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观势”和“用势”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是自觉型政党。保持历史清醒的自觉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硬核底色,其精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直接动力。
掌握历史主动要有保持历史清醒的头脑和源于内心的自觉,历史主动精神本身内蕴着主动性、自觉性和进取性的精神特质。因此,保持历史清醒的自觉精神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思想前提,其实质是历史主体所具备的一种自主的生命精神,即在深刻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对历史方位自觉洞察、对历史经验自觉总结、对历史发展路线自觉行动以及对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自觉回应,进而努力掌握自身历史命运的精神状态。这种自觉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精神被动向精神主动进而向精神自觉和精神自强的历史蜕变,其“表”体现为一种高度的行动自觉,其“里”体现为一种高度的思想自觉,而其“愿”则体现为一种高度的政治自觉。
首先,高度的思想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有思想自觉达至一定的高度,行动才有相应的自觉。因此,思想自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精神的本质性内涵,还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历史主动的前置条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是对思想自发的辩证否定,它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上升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动态演进过程,精神上无意识的被动状态和思想上无所附着的迷惘状态在很长时期内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缺乏自主的生命精神和把握自我、发展自我的自觉能力和自主能力。而在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人们才产生了思想觉醒后的内生动力,在精神上才由自发走向了自觉。从百年党史观之,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处于不主动、不自觉、不清醒的被动局面,实现中国人民在思想层面向自觉、自信与自强的飞跃进阶,其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包括思想方法论自觉和理论创新自觉于一体的思想自觉即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次,高度的政治自觉。政治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格和突出的政治优势,是掌握历史主动、成就历史伟业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走向成熟的政治需要。纵览党的百年历史,每到重要历史阶段和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总会在自觉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中确立正确政治路线,从而在历史选择的政治觉悟上彰显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和特质。其中,党的百年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思维审视“曾在”,以历史经验指导“将在”的成功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政治智慧,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清醒。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自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禀赋,还是其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内容。所以,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觉悟等问题上对标对表,始终把握政治主动,进而更好地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最后,高度的行动自觉。行动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精神的现实体现,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特质。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地位不是抽象的和空想的,而是具体的和物质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只有上升为行动自觉才能从“抽象化”走向“具象化”,达到获得历史主动地位的目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清醒,切实增强“知”与“行”主动耦合的历史自觉,这在实践上彰显出的正是鲜明的行动自觉。总之,保持历史清醒的自觉精神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三个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典型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继续走向成功的内在特质。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要走好新的赶考路,唯有时刻保持历史清醒,将自觉精神转化为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历史主动力量,并实现“三个自觉”与历史主动之间的互融相恰和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权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概而论之,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由核心层、操作层、支撑层等三大层次和价值、目标、实践、动力、认知、特质等六个层面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核心层、操作层、支撑层分别发挥着统领、推进、保障作用,虽然所属层次不同,但三大层次本质上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六个层面虽各有其特定的内容指向,但都是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时代注解,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内蕴着强大内生动力的有机整体。历史不单指“曾在”,还指“此在”和“将在”。因此,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党的“曾在”“此在”和“将在”,才能保持历史主动精神的无限生命力,进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赢得新的历史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