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维探讨

2022-02-10 18:14宋海儆
理论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宋海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砥砺前行、顽强奋斗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历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科书”,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角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的角度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及推进战略[2];以地方党建发展史为例论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路径[3];从人民性视角阐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刻内涵、未来意义和实践路径[4]。但上述成果缺乏从目标向度和价值向度对之开展全面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在前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度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基点、目标向度和实践举措。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基点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从历史逻辑、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因三个方面对其价值基点予以考量。

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不懈奋斗、走向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建党精神宣传和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到抗日军政大学时期的历史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精神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红色文化教育,无不体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和时代演化规律。新时代,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强化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勇于奋斗精神和敢于担当精神的教育,而且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情景模式和体验窗口,其思政效能极为显著。

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支撑。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正面宣传建党理论,指出大学生要有坚持真理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建党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理论建党对实践建党的重大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保证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理论根基。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出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思想。由此形成的“人民主体论”和“人本主义”思想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根本动力,践行初心和使命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应有之义。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鲜明的政治品格融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坚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军事斗争精神、“抵御外敌、守卫国土”的爱国精神。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方面,从“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到“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从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到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我们党历经无数艰险最终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党,靠的就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的无限忠诚。所有这些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谱系。

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呈现机遇和风险共在、成就和困难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改革开放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基础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对全世界经济的总体贡献率已经超过32%[6]。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展示了大国担当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仅没有出现经济大幅衰退和高通货膨胀,而且还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和社会稳定,中国抗疫精神很好诠释了新时代建党精神的初心担当和光荣使命,为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7]伴随着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和软实力的较量,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苗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化精神和情感意志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同时,伴随着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低效”甚至“失效”,将伟大建党精神适时深刻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思政课程体系、思政绩效考核、思政评价手段之中就显得愈发重要。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向度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明确“靶向”的精神融入只能导向机械的和盲目的教育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设计精准的目标导向,即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基本目标,要牢记为党树人、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要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算实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否则仅仅流于表象嵌入而没有产生实际思政效能的融入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1.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与高等教育知识目标的达成相比,高校思政课道德养成目标更具实质意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所在。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基本作用,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8]。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矢志于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秉持着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彰显着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是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苦乐观、是非观、善恶观和荣辱观教育的极佳素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思政课教学中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旋律,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境界和思想素质,使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表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树人的作用,用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良俗,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大德和大情怀的社会主义新人。可以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9]。

2.践行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在知识习得和品德培养目标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必须实现“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0]也就是说,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牢记党的嘱托、永远跟党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有用人才。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孵化箱”,高校思政课要把“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作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追求。伟大建党精神映照了当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主义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是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红色江山不褪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必须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全党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下,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激励学生自觉担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作为培养国家和社会高水平人才的摇篮,高校更应该成为改革创新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体现了习近平“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原则,是实现“八个统一”目标的基本要求。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可以激发高校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激活当代大学生本就鲜活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动力。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化和外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必须通过“人”的实践行为才能实现。只有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建党精神教育,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抓好一个“关键”;以内容为导向,做好两个“讲好”;以创新为导向,抓好“三大重点”;以效能为核心,推动“四个融合”,才能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1.优化教师能力结构,抓好一个“关键”。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理想信念过硬、业务素质精湛、政治站位较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对于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知识传授能力、课堂随机问答能力、课堂艺术化能力、课堂情景体验能力等多个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性,要把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讲清楚,将党的初心和使命与每一节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机械融入,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话、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考核、每一次调研的实际教学之中,可以组织各种演讲比赛、课堂专题讨论和教学能手比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二是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主要手段的时代,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等融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党建情景剧、党史故事会、红色小视频、革命发展史图片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思政课教学“走过场”。三是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建党精神所内含的革命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独立自主精神、敢于斗争精神、勤奋拼搏精神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其宝贵的精神性教育资源。基于此,高校教师必须主动培养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兴趣,要采用实地参观、网上参观、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读书报告、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进而在实践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2.以内容为导向,做好两个“讲好”。一是要讲好“建党故事”。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喜好生动感人故事的偏好,认真讲好“建党故事”。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好革命先驱在民族危亡之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基层党组织的生动感人事迹,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红色圣地参观学习,切实了解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借此推动建党精神的深度融入。二是要讲好“建党历史”。每一个建党历史事件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骨骼”,每一篇建党历史文献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讲好“百年党史人物”“百年党史文献”和“百年建党事件”,帮助大学生逐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3.以创新为导向,抓好“三大重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要减少思政课程的开设数量,也不是简单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不是一贯保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模式,而是在原有思政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基础上开拓创新。一要抓好思政课程体系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比如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建党实际相结合的章节;在概论课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建党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合方面;在德法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建党精神对新时代公序良俗的影响章节;在纲要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等等。二要抓好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鲜明指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1]。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适时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从建党精神所涵盖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铺展,使大学生对建党精神形成科学认识、获得正向情感、坚定奋斗意志、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三观”。三要抓好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政课评价模式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分数评价忽视能力评价、注重知识性评价忽视价值性评价、注重政治性评价忽视学理性评价。基于此,在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把整体性评价和局部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提升、价值倾向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提升结合起来;要参照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立融入教学评价一级、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随机选取观测点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以此提升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公允性。

4.以效能为核心,推动“四个融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以教学效果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种方式打造“无界化”教育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四大融合。一是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学科建设的融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覆盖思政课所有学科。比如,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马院之声”平台推送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史料和故事;在概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红色财经”平台推送“米棉之战”“银圆之战”和“四分钱奖金”等红色经典故事;在德法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哲文天下”电子平台推送伟大领袖人物的哲理论断和建党学说;等等。二是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科研成果的融合。近年来,学术界就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内涵、实践基础、弘扬路径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并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尚待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PPT、电子讲义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原理、概论、德法和纲要等课程中蕴含的建党精神与相关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科研产出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科研成果的全面融合。三是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必须“以崇高精神熏陶人”“以使命担当引领人”“以顽强奋斗激励人”“以无私奉献砥砺人”。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红色书屋、举办红色演讲会、雕刻英雄人物塑像、张贴党史人物画报和红色标语等形式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部分高校开展的红色动漫展览、红色摄影展览、红歌比赛、红色电影展等活动,极大拉近了大学生与建党先驱人物的距离,其思政效果极为显著。四是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着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水平,而且展示了伟大建党精神道德内化的实际效果。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可以通过开展业余团校、业余党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利用红色文化艺术展演、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党组织建设、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发展等途径提高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能。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