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雪莹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不仅要包含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多项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素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基于此,落实劳动教育成为我国小学学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关教师对此展开深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发展小学生的手脑能力,期间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劳动达到教育目的,加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大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于是,教师开始将目光放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上,希望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来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社会经验,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为他们将来选择生活方式、做自我规划奠定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激发自身潜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验自主创造的成就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整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手脑配合,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这样的整合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1]。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结合
劳动经验来分析,从而更好地拓宽知识视野,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劳动教育的水平差异一般建立在整体教育水平差异的基础之上,由于大部分教师开展教育工作都是根据学校安排课程的,如果学校设置了实践课,同时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劳动设备,那么教师就能够带着学生一起实践。相反,如果学校没有设置实践课,或者没有在劳动教育上有足够多的投入,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很少开展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在实施时采取的都是一种形式教学,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感受,这就很难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于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有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参与劳动,参与劳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打扫卫生是保洁员的工作,自己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同时,有的学校也并没有设置很多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课,只有体育课。很多学生因为怕累而不愿意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导致其身体素质较差[2]。
在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目标相统一。但是从教育现状来看,两者教育的内容不一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由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并不能将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在教育核心价值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完善,站在这个层面来分析劳动教育工作,如果单凭学校一方完成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全面的支持和配合,如此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年龄小,其认知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教师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需要多加考虑,不仅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还要让他们通过亲手实践去感受劳动的真正内涵。
在进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立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二者成为有机的整体,还要考虑到具体活动的落地开展。此外,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融合与劳动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劳动来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带动学生教育常态化的形成。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态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劳动教学重要性的讲座,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效传达给每位教师,通过教师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小学生对劳动的态度[3]。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惩制度,对那些积极进行劳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能触及的劳动内容多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可借助二者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以“做家务”相关内容为例,首先,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家庭中,长辈分别担负着怎样的家庭任务”,意在让学生意识到长辈拥有不同的家务分工和擅长的领域。其次,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庭中是否帮助长辈一同完成家务”。教师罗列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项目,以让学生举手的形式了解学生做家务的情况。例如,教师说:“会擦桌子的请举手。”擅长此项家务的同学举起自己的左手;教师说:“经常在家中拖地的同学请举手。”符合此项行为的学生举起自己的右手。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应当肩负起相应的家庭任务,而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教师借助实践课程渗透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劳动,担负起相应的家庭责任。
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能丰富劳动教育的途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成绩,还应该提高对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培养的意识。只有家庭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家庭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4]。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通过劳动教育的知识普及,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之外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劳动,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为实现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在确保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开发制作类项目,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设计制作活动。这既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漏斗的创意设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将想象转化为现实过程中进行验证与总结,并沉浸在科学创新情境中。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把思维变成了现实,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真正实现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又如,在进行“玩沙包”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了沙包游戏玩法,紧接着合作设计游戏方案,进行游戏新玩法可行性的验证,最后在多元评价中对游戏方案进行二次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展开深入有序的学习实践活动,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的独特价值。
经实际调查发现,当下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学校缺乏重视,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因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呈现;其次是教育内容单一、不严谨。很多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递课本上的劳动知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性不高、劳动欲望不强烈的问题,且严重缺少了劳动实践这一环节。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资源,积极带领全班学生参与田园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田园劳动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对农民、农业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有深刻认识,切实展现劳动教育的深刻含义。例如,在教学设计期间,教师通过对学校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种植园地。对此,教师提前和相关运营者做好沟通,准备在周日带领学生前往此处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告知学生这个消息的同时,教师向他们阐述“科学种植”的主题,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弄清楚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科学种植的理论和方法。经过查阅资料和问询长辈,学生得知了“春雷响,万物长”“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等与农作有关的民间谚语,并清楚了每个谚语的寓意,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还需教学评价机制进行优化调整。传统的评价模式通常只侧重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实践成果两个方面,缺少过程性的完整评价,导致学生的劳动体验不够深刻,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有所制约[5]。因此,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劳动教育过程,坚持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劳动潜能与优势,增强其劳动自信心,从而有效提升其劳动素养。例如,对于“种菜”相关内容的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种植知识、栽种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菜园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劳动学习反馈,促使其在后续劳动实践中自觉加以完善,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当下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教师应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个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领悟劳动价值的现实意义,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将小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时,教师需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做好教学设计与规划,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在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同时,让学生的素质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以此有效保障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及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