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新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体现。发挥好群众文化活动在精神调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须坚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社会参与、各界支持的工作思路。本文将简述江西省吉安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并试以提出新时代下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的基本路径。
吉安是创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篮,也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素有“金庐陵”和“江南望郡”的美誉。历史上文化教育发达,文化名人辈出,文化遗址众多。历代共出宰相22 位,状元17 名,科举进士近3000 名,走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一大批先贤名臣和147 名共和国将军,流传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以及“满朝文武半吉安”的千古佳话。吉安市广大市民秉承庐陵先贤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为新时代放歌。
近年来,吉安市各级文化部门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目标,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力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情况如下:
目前,吉安市有本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组织成立的广场舞和群众合唱团队共390 支,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约64.5 万人,主要群体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及亲友、在校学生、退休干部职工和普通市民群众。本地群众自发组织的常年在广场、公园开展活动的广场舞团队数量801 支,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约158 万人,主要群体为退休干部职工和普通市民群众;群众合唱团队数量79 支,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约22.6 万人,主要群体为退休干部职工和普通市民群众。
吉安市广大群众了解和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渠道有: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开展的免费开放项目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二是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新闻宣传、微信、官网、美篇、抖音、快手等信息;三是宣传册、宣传栏、LED 屏等媒介;四是群众之间口耳相传的活动消息。
一是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如新干县充分发挥各地农民剧团作用,利用各地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形成了潭丘乡潭丘村的“春晚”、神政桥乡桥头村的“金果节”、大洋洲镇夏塘村的“中秋诗会”、城上乡大坑村的“桃花节”、荷浦乡云堆村的“荷花节”等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农”字号文化活动,推动全县形成了“我要上‘村’晚”“美丽乡村·舞动新干”“欢乐新干大舞台” “书香新干”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万安县在涧田乡、宝山乡、沙坪镇、高陂镇等地开展的“灯彩闹春”及“元宵唱船”等民俗活动和两届万安“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盛况均于元宵节晚上在央视播出,成为“中国唱船文化之乡”。二是积极参与宣传文化部门举办的大型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之际,吉安市广大市民、群众文化团体想方设法参与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大合唱比赛等活动。如2019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全市有200 余支广场舞队伍竞相参加了广场舞的初赛和预赛,经过层层选拔后,有15 支队伍参加了全市广场舞展演大赛,4 支队伍参加全省比赛,2 支创编有吉安特色的原创作品的队伍参加全国比赛;其中安福县选拔的广场舞队因为安全原因,节目被取消,经过几个月精心准备的20 多名群众,泪洒吉安保利大剧院,久久不愿离去。2021 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主题,吉安市各界群众积极参加了“永远跟党走”吉安市广场舞大赛、“唱支山歌给党听”吉安市歌咏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吉安市群众性歌咏晚会汇报演出、“庐陵文化大舞台”2022 年迎新春文艺汇演(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等;这些活动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反响热烈,其中不少节目在全省性展演活动中获奖。
吉安市各级群众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文化爱好者,围绕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了一大批群众文艺作品,用文艺形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诠释和注脚。创排了小品《生日聚会》《洗脚》《医闹》《都是套路惹的祸》,小戏《陶母截发》《血染的欠条》《夫唱妇随》,快板《扫黑除恶大快人心》等,分别讲述了家庭亲情、陶母教子等感人故事,揭示了黑恶势力的危害,激发社会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些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创作的作品主题突出、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较之刻板的宣传和说教,更容易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坚定了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吉安市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以下问题:
随着老百姓的专业素养和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但群众文化活动专业队伍短缺的矛盾却越来越突显。一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专职文化工作者缺乏。目前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任务繁重,难以全身心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二是各类专业人才老化,新专业人才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无法引进,专业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创作、编导、摄影、舞蹈、非遗保护、活动策划等方面人才,导致节目奇缺、策划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三是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年龄偏大,年轻人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在50 岁以上,专业水平、安全保障等方面有待提高。同时各类文化活动以演出形式为主,具有单一化倾向,创作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能力自己编写剧本,演出的内容都是传统曲目,很少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
缺少节目资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歌舞偏多,小戏小品作品不够,特别是一些主题作品偏少,普遍存在无节目可演、节目反复演的情况,缺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活泼、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节目。群众文化活动数字化服务不足,供需对接不够。
吉安市属于井冈山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弱,各类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薄弱,不仅缺少活动场所,还缺少音响、灯光等基本设施;部分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滞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简陋;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市中心城区尚没有一个条件较好、可供全市群众文化团体轮流巡演的群众文化舞台。
对群众文化专业机构而言,实施免费开放后,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逐年增加,参与人数成倍增长,所需的活动经费、培训教师、场地租金都大量提升,现有的经费很难满足活动的开展。对业余文化团体而言,无固定资金来源,设施设备不足,运营困难,演出服装陈旧,新戏更是无法添置服装、道具,所开展的活动规模小,水平较难提高。
各级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受资金和专业人才限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适应现阶段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群众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进行才艺展示或开展艺术普及也需要提高质量,予以技术指导。
结合个人工作思考,具体实现路径是:“办好一个节,强化两个保障,打造三个平台”,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当前,街头巷尾,城镇农村,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但大多数活动层次偏低,品位不高,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引导提升。以吉安市为例,可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以传承庐陵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塑造美好心灵为落脚点,每两三年举办一届全市市民文化节,设置“美德美育”“成就展示”“才艺比拼”“书香庐陵”四大板块。其中,“美德美育”板块,推出文化大讲堂、《传承好家风》公益讲座、市民美育及道德课程等,大力推动全民人文艺术提升,不断提高大众审美能力和公民道德水平。“成就展示”板块,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安市各行各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带领市民看成就、看演出、游吉安,通过“市民写、市民讲、市民唱、市民看”的方式,展示市民艺术风采和吉安美好生活。“才艺比拼”板块,重点推出市民合唱大赛、广场舞大赛、演讲大赛、市民手工艺大赛、书法美术大赛、青少年传统文化大赛等赛事。“书香庐陵”板块,整合开放吉安的红色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禅宗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书刊典籍,举办“爱我吉安 书香庐陵”全民阅读活动,联动全市图书馆、书店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亲子朗诵及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特色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市民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资金保障。
1.强化人才保障。人才是制约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的第一瓶颈,强有力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可以适当解决群众文化活动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的人才资源。一是充实群众文化专业队伍。以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为载体,加强对基层各级文化文艺工作骨干、文艺团队负责人员培训,提供交流平台,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公开招聘、公益岗位等方式充实保障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从业人员必须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并能够专职从事群众文化辅导或策划工作,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重点要参照教育、卫生和农业部门,制定文化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办法,有计划、分年度定向基层文化馆(站)充实文化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作、编导、数字化技术和活动策划人才。二是扩大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应该吸引鼓励社会团体、民间艺人等社会力量投身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对农村(社区)业余文艺骨干开展免费培训,加快培养文化带头人、文化中心户,着力弥补基层人才不足、不专的短板。鼓励乡贤、退休医生、教师和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各类文化社团组织、协会,每年必须组织会员到基层村(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多少场次以上方可通过年审,逐步形成市(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三是扶持民间团体和乡土能人。鼓励各地各部门制定奖励扶持办法,成立各级民间文艺团体发展促进会,发掘和培养多种门类的业余文体骨干,发展一批小剧团、舞蹈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专业农村文艺人才,不断巩固壮大基层群众文体队伍;对民间文艺团体、乡土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2.强化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予以适当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支持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投入,市、县均需要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撬动社会投入。群众文化活动既然是以群众为主体,就应坚持群众办,社会筹资为主。应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资助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社会捐助、企业赞助、商业活动等形式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宣传表彰资助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团体、个人或企业。制定群众文化活动奖励办法,对优秀民间文艺团体或承担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民间团体及协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逐步形成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入的新局面。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搭建相应平台,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提升必要的平台和条件。
1.打造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各地普遍反映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缺少专业辅导人才、群众文化作品及节目等问题,建议应该建立群众文化专业辅导人才信息库和群众文化作品信息库。群众文化专业辅导人才信息库应将辖区范围内的相关专业人才(包括具有相关专长的乡贤、退休医生、教师和干部等)的姓名、年龄、专长、联系方式等收集入库。群众文化作品信息库则按照小戏、小品、舞蹈、音乐等分门别类建立,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收集入库。两个信息库均面向全市群众文化团体,在收取系统基本维护费的基础上,供其查询和挑选。
2.打造宣传及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充分利用“广电网+、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建立并完善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一方面对拟筹备或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预告、募集队伍,及时跟进宣传,进行现场直播,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化、数字化力度,依托网络传播媒介,提高本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平台设立人文艺术类慕课,在与全国有关平台进行链接的同时,上传本地美术、书法、舞蹈、音乐、非遗等方面专家的授课视频,方便广大群众随时随地学习各类舞蹈、剪纸、书法等,推进公共文化活动深入普及。二是对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在本地广播电视媒体每场给予约3 至5 分钟的宣传报道,深入开展“群文之星”评奖,大力进行宣传表彰,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三是在各类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和政务新媒体广泛推介各类群众文化“网红”,开展网络作品展或专题才艺展。
3.打造阵地平台。近年来,尽管各地兴建了一些文化广场,但不少文化广场所处位置较偏,且没有相对专业的舞台和灯光音响设备,影响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升级。因此,现有的各类阵地应该进行改造升级,活动开展注重效能提升。一是应在县级以上中心城区人气较旺的广场,而不是偏远新区,建设一个灯光音响设备齐全及配备有LED 显示屏的现代化群众文化活动舞台,以培育和践行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按照“一月一主题”方式,由各市(县、区)或各乡镇(街道)轮流,每月到该舞台开展一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将该舞台打造成知名的群众文化大舞台。二是对现有的村(社区)各类平台、阵地进行资源整合,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卫生医疗室、农耕文化展示馆、民俗馆、村史馆等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统筹、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三是建立“乡村(社区)流动文化集市”,鼓励各地整合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等系统各项服务内容,集中时间、集中项目、集中人员统一进圩镇、进村组(社区)等,开展文化惠民服务,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群众的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让广大群众就近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享受各项公共文化服务。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是一项综合、立体、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共为。发挥好群众文化活动在精神调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等方面突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社会参与、各界支持的工作思路,打造平台,强化保障,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