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领导大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2022-02-10 05:55:12易展鹏
支部建设 2022年36期
关键词:鲁艺底色延安

□ 易展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延安时期,为了适应革命与战争的形势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一系列大学,这些大学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绩。回顾延安时期党领导中国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的探索实践,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不得不担负起领导革命的任务,不得不动员全国人民做全面的准备。但是,数量有限的干部队伍限制了革命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人数也从之前最多时的三十万锐减至三万多,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边区后发现,革命对当地影响较小,群众对战争形势和革命工作不甚理解,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动员工作需要大量的干部来完成。全面抗战开始后,全国各战场的开辟对干部需求也进一步扩大。

干部的理论水平不高也制约了革命工作的开展。红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们战斗经验丰富、信仰忠诚可靠,是革命的骨干力量。但由于部分红军干部是贫苦农民出生,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其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部分干部不能独立看书读报,甚至不识字,这给开展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另外,从全国各地前往延安的知识分子络绎不绝,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胸怀报国热情,不为升官发财,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这些知识分子还带有各种各样旧阶级的思想痕迹,对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还不甚了解。

因此,面对党领导革命战争的现实需要,为壮大革命人才队伍,党积极引导干部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进而有效开展工作,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现实任务。

二、党创办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的历史实践

1.创办党领导的大学,确立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方针

重视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江西瑞金筹划建立红军大学在内的诸多干部学校,提高红军干部的领导水平。1936 年6 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恢复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 年1 月,红军大学迁至延安,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并扩大招生。7月,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成立。其后,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等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建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使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各大学根据党领导革命战争的现实需要,明确了为抗日救亡服务的教育方针,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多所大学为党培养了几十万名革命干部,极大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党办大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1938 年,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党办大学实现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延安时期,在党领导的各个大学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例如抗大先后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问题》等相关课程,毛泽东就在此讲授了超过110 小时的《辩证法唯物论》课程。陕公秉承“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学理念,大量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为了解决学员基础不一的问题,陕公还设有普通班和高级班。在普通班,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而在高级班,课程内容就更加深入,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而鲁艺作为艺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将理论学习作为重要环节,从第二期办学开始,将哲学列为全院必修课程,以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抗日战争结束后,部分党办大学化整为零,组织干部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大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学的专业性和正规化有了突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思政课程一直贯穿党办大学的发展始终,是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3.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纠正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党办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党在遵义会议之后,虽然在组织上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路线,但思想上的错误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对学校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巨大阻碍。1941 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学校教学的教条主义盛行、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指出这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给大学教学、给党造成了巨大危害,要下定决心进行整顿。毛泽东强调在干部学校的教育应该“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1942 年2 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再次强调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率先从中央党校开始,并逐步在全党、各高校展开。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各大学根据党中央延安整风的相关精神,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和不足进行深刻的反思。1942 年,抗大总校在第八期学员开学典礼的书面指示中明确指出,要对过去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做彻底清算,以培养大量优秀干部迎接胜利的到来。鲁艺的校长周扬指出:“如何把鲁艺整个艺术教学活动建立在与客观实际的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上,这就是改造鲁艺的首要的、中心的问题。”在延安整风运动的促进下,各大学在教育方针、课程设置和学校组织结构上都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作为排头兵的中央党校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章和党中央的文件指示作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广泛学习。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全党形成共识并加以贯彻。延安整风运动中对教条主义的彻底批判,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为大学的正规化和专业化发展扫清了重大思想障碍。

4.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党办大学成立初期,党在幼年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在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清除。随着各大学扩大招生,不同党派、不同阶级的学员进入党办大学学习,党内部分同志在认识上产生了错误的倾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其在抗大的方针上特别强调“三民主义”是其团结胜利的基础,是抗大重要的理论课程,并在政治上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在党内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

摆在党办大学面前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高于统一战线还是服从于统一战线。二是党办大学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问题关系着党办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性质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王明的错误倾向予以了坚决的批判和纠正。毛泽东鲜明指出:“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性质的学校,不是什么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自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党创立的大学必然要听从党的领导,要为党培养合格的革命人才。党办大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三民主义。各党办大学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方针,以鲁艺为例,在教育方针上对“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做出了界定,明确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和立场,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置。1941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军事学院以及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等大学的办学目的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党办大学受党领导、为党育人的根本政治方向,提出了加强党在大学领导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党办大学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党创办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经验与启示

1.要始终坚持党对大学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高校建立发展的根本政治原则。党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一所所革命大学,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这些大学的建立,也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飞跃。中国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建设社会主义高质量大学的目标。要从思想上提高政治站位,支持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增强协作意识,使大学始终沿着党的正确路线前进和发展。

2.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正确的办学方向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过去党办大学为党领导的革命与战争服务,如今我们面临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学教育“四个服务”的正确方向,深刻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能担负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开设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底色的主渠道。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失去方向和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无从谈起。新时代中国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方法,适应时代环境的快速变化,不断推进思政理论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标准,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进头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促进不同学科与思政学科融合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生力军。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言行给学生作出表率。其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其他专业教师,都应该始终保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课堂课后都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最后要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懂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道理,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讲细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与魅力。

猜你喜欢
鲁艺底色延安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12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58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02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永恒的底色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油画艺术(2017年1期)2017-05-20 09:09:00
底色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