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一起向未来 开拓新征程 姚 远 1/2-07
北京冬奥会展现中国军工科技力量 杨 关 3-23
数字军工 创新发展 李毅中 4-05
新时代军工青年的历史使命 姚 远 5-05
以文化自觉推动军工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 朱宏任 6-05
弘扬航母精神 建设海洋强国 杨 关 7-07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 徐 进 8-05
军工十年:淬火重铸,国之利器 姚 远 9-05
构建军工人的精神家园 王 巍 10-05
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杨 关 11-13
育核人才 铸核强国 王寿君 12-18
高端话题
孙智勇:担当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重大使命孙智勇 1/2-08
朱宏任:品牌和营销新特点:新经济 新营销 新消费朱宏任 1/2-12
袁洁:谱写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新篇章 袁 洁 3-24
余剑锋: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余剑锋 4-06
雷凡培:坚持依法依规治企办企
推动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建设 雷凡培 4-11
焦开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全力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焦开河 4-14
余剑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增强青年志气、
骨气、底气 余剑锋 5-06
陈肇雄:强“根”固“魂”以高质量党建凝聚
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陈肇雄 5-09
袁 洁: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航天强国 袁 洁 6-06
谭瑞松: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实现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谭瑞松 6-09
李清堂:立航空报国志 铸航空强国魂 李清堂 7-08
唐 斌: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开启法治航发新征程 唐 斌 7-11
张玉卓: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在中华大地扎根绽放 张玉卓 8-06
郝 鹏: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郝 鹏 9-06
吴燕生:接续奋斗 创新突破 为我国航天科技实
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吴燕生 9-10
张克俭:建设政治机关 走好第一方阵 以高质量党建
引领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 张克俭 10-06
吴燕生:创新突破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吴燕生 11-14
封面文章
以蓬勃青春之火 燃航空强国伟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团委 5-12
谱写新时代兴装强军 兴船报国新篇章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7-14
新时代十年:航空科技实现从跟跑向并跑整体跃升 航闻轩 11-18
余剑锋: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 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本刊特约记者 12-20
顾 军: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开拓人才成长新路径 12-25
为强核强国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安民:携手共进勇担当 共谱三十年华章 12-29
本刊特稿
让青春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 ——记航空工业“罗阳青年突击队”奋斗成长的十年 航团轩 11-23
特别报道
为“华龙一号”管道研制“智能护卫” 雷 明 4-46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 在大战大考中展现国企担当 蒲 毅 5-62
中兵上海公司:疫中集结前行 逆势突围走强彭珊玲 侯大鹏 5-67
携手共进 担当作为 努力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教育学会——访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理事长王安民 齐殿斌 6-62
破解高质量发展“内驱力”密码 ——中国航天三江中长期激励方案实践探索 魏 勤 范晓明 8-58
非凡十年:航空工业成飞——攀高逐新谋发展 昂首阔步向未来 刘超亮 徐 博 10-63
银光集团这十年:传承兵器报国初心 矢志创新牢记使命王娟娟 王安怡 谭顺兰 郭 玲 10-68
国企改革为开创航天新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科 轩 陈 立 11-52
军工企业和国企改革与发展 白万纲 11-56
深化改革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秦山核电 11-59
深化改革 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院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11-62
实现“双碳”目标 核工业教育必须贡献智慧 樊明武 12-78
实现“双碳”:核能的机遇与挑战 于俊崇 钟明君 12-81
军工英才
强军首责扛肩上 航空报国铸心中 张同昌 卢娜娜 1/2-56
刘永坦:为祖国筑牢海上万里长城 赵一诺 3-52
卢仁峰:身残难阻凌云志 爱岗求实献芳华 刘佳慧 3-56
潘镜芙:“铸舰”一生向深蓝 喻 菁 宋晓丽 4-38
“90 后”钟福强:直升机维修零容错 汤向伟 罗 佳 4-42
怀赤子忠诚 铸国防利剑——航空工业
首席技术专家、航空工业成飞副总经理隋少春 常庆星 夏文静 5-56
匠心筑梦 成就远火装调“神医”——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孟繁胜 雷 鸣 牛圆圆 5-59
黄文虎: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刘培香 6-58
牛国永:一针一线织就航天员回家之路 李 莉 张 琳 7-58
郑捍东:在高端装备研制中躬行太极文化 黎 明 7-61
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铺路石” 陈文静 8-51
用创新解码星辰之上的中国奇迹 赵 森 8-54
沈忠芳:隐秘而伟大的导弹人生 方格子 9-50
杨士莪:一生为国听海——记中国水声事业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唐晓伟 刘 涛 9-53
赵仁恺:核能动力的“泰山北斗”——记第一任核潜艇反应堆总设计师赵仁恺 闵国库 东方欲晓 9-56
韩利萍:毫厘之间 圆梦苍穹——记火箭发射平台的“微雕师”韩利萍 徐 洁 9-60
马振宁:“用心做事,将无所不成”——记航宇工艺技术部材料冶金室主任马振宁 刘灿萍 10-60
刘争:逐梦振兴中国制造业 宁丽红 金石开 张津玮 11-65
军工档案
毋忘军工历史 扬我青春豪情 侯媛媛 1/2-106
致敬历史 见证荣光 赵 静 刘玉光 4-83
中国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摇篮 张爱娟 刘 军 9-88
峥嵘岁月:航天发祥地“第一楼” 徐文彬 11-85
文化经纬
管理
加速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 娟 1/2-60
打造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样板工程 余新荣 吴丽华 唐 荻 1/2-62
中航联创混改激发新活力 助推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 王 瑞 1/2-66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谁管谁,而是谁帮谁 稻盛和夫 4-74
AOS 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推动力 李 晴 4-78
科技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陈璐璐 4-80
实现秦山核电从跟跑到领跑的蝶变跃升 邹正宇 5-75
笔会
从整体性视野认识和把握航空报国精神 江光亮 郭 莉 1/2-69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孙 利 赵 平 1/2-73
军工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张仁飞 1/2-75
打造一体化新型“智慧化”军队博物馆 许 磊 郝旭军 李君博 1/2-78
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白耀智 1/2-82
核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思考与建议 刘 敏 韩绍阳 1/2-84
讲好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 范淳钰 3-60
军工红色基因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蒋福明 王 海 3-63
百年党史必修课——航空工业导弹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高 路 金 雯 3-66
以数字文化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华 锐 3-70
构建“内部人才市场” 释放人才活力 袁 方 武昌新 杨 帆 3-74
基于“○九”精神内核的中国核动力文化体系建设 高炳焱 4-50
弘扬六院“院魂” 打造一流航天动力 张美书 4-53
浅析短视频给航天企业带来的影响 吴 巍 4-57
思想统领 聚力致远 袁炳华 4-60
文化蕴乾坤 激情铸龙魂 张乘烨 4-64
军工产品名称的文化渊源和意蕴探析 相振华 5-70
全媒体传播应倡导“短、实、新” 计 啸 6-66
航母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弘扬路径 张丁山 6-68
关于对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 高 烨 6-71
三精管理 做企业的硬功夫 宋志平 7-64
锻造航空先进文化力 引领航空强国大未来 张 栋 7-67
大力培育弘扬新时代军工精神 张仁飞 8-62
我在国企的岁月都做对了些什么 宋志平 9-63
用良好企业形象 筑牢消费忠诚度的护城河 孙 星 程 楠 魏 伟 9-66
铸就高分精神 把握本质内涵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10-72
军工科技创新应扎根人民立场 李 澍 10-76
浅谈国企机关公文写作的道与术 崔 歌 10-79
激活“大思政”潜能 提升“大宣传”水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11-69
传播航空科普 激扬爱国情怀——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开园一周年侧记 杨子江 11-71
实务
核工业精神理论宣讲的新时代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王茂枝 1/2-87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粒航空梦的种子 傅长民 刘 鹤 孟彬彬 1/2-90
做军工文化铸魂人走新时代红色育人路 蔺 伟 王 征 哈 楠 3-77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离退休服务高质量发展 李 敏 4-68
以史为鉴 做好新时期企业保密工作的思考 杨懿洁 4-71
以创新文化构筑企业发展精神标识 沈人瑞 5-72
以“四力”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强文化” 马爱芳 王立群 6-73
定向把关 强根铸魂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王 岳 6-77
军工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航空工业制动“5+2+2”党建工作探索纪实 曹艾青 6-80
打造先进文化力推进青云高质量发展 田圣超 6-83
把握国企三个维度工作内涵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最大效能李潮江 6-86
质量强装 为一流装备贡献导航力量 张百锋 7-70
将军工文化融入国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周 凯 叶恒语 7-72
“四早 四新 四结合”为企业蓄能聚力 徐小淙 7-75
深化“1+N”纪律教育模式筑牢廉洁从业思想根基 张剑波 谷增刚 7-78
“133”督管保模式锻造战机装配线上的安全尖兵 关 悦 胡晨晨 7-81
军工科研院所的融媒体管理 郑 奕 白 鹭 8-64
三层级立体式构建高效运转宣传格局 刘 颖 8-67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三抓”协力稳增长 雷 明 8-70
强化责任落实 筑牢安全基础 崔东旭 8-73
坚持质量制胜 以高质量装备支撑高质量发展 黄帅丹 8-76
高擎“湛卢利剑”优化政治生态余建华 陈 荣 袁 辉 黄志波 曾 昀 8-78
把握精准化培训的三个关键 白耀智 8-81
强根铸魂抓党建 立柱架梁促治理 航空工业综合管理部 9-70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培养“五有一知”铸箭青年航空工业导弹院团委 9-74
坚持“四个融合”推进党建和经营工作一体化发展 申世光 张文静 王宇豪 9-78
实施“八大工程” 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王启南 9-82
非凡十年:打造创新创造“新引擎” 航空工业人力资源部 10-82
浅析新媒体时代国企如何做好舆情引导 王亚丽 史玉航 鱼 昌 10-86
“一个分”考核精准赋能党建+ 型号 白俊丽 10-90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 切实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金铁增 陈 龙 11-73
铭记历史荣耀 镌刻新的光荣——电科西北、二十所以文化建设凝心聚力促发展 涂晓娜 11-76
文化重塑赋能企业成功蝶变 王红霞 11-79
“繁星”引路,铸许党报国之魂 庄 芳 11-82
党工团
科研院所基层党支部团队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刘 楠 王成程 1/2-93
以党建共建推进型号科研 张 锋 1/2-64
坚持“三个导向”推进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郑远德 1/2-99
让初心始终火热 让使命始终发光 唐宏伟 1/2-103
立足四项职能 提升“三心三感”助力制造院高质量发展杨宇维 3-80
凝聚职工思想 履行工会组织政治责任 赵 蕾 3-84
深化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 朱训佳 3-88
新时期国企党务政工人员的“十八般武艺” 吴基伟 5-78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李文璐 5-82
构建特色党建品牌 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刘宏岩 毛嘉宇 6-89
发挥“三个作用”提升党建工作价值创造力 张 芸 7-84
聚力塑魂 开拓奋进 以党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许志东 9-85
文苑
从中国(珠海)航展走向世界舞台 李同礼 1/2-110
以青春之我续写航空报国之华章 邱国强 1/2-112
在读书中成长 陈博文 1/2-114
今夜星光灿烂 黄 斌 1/2-116
续写军工文化建设新辉煌 董平分 1/2-118
纪念《军工文化》十五周年诗词 任 重 等 1/2-120
《军工文化》是军工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侯德义 3-92
诗赞北京冬奥会 3-94
祖国的骄傲 民族的自豪 王建蒙 4-87
我与《军工文化》 赵占春 4-90
军工人的文化家园 王红霞 4-92
坚守在戈壁滩的信仰 吕晓光 4-94
故乡的油菜花 贾文忠 4-96
一路高歌壮军威 黄 斌 5-86
青春正当时 翱翔新时代 杨静怡 5-89
流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遥 遥 5-90
良心与担当 小石子 5-92
第7个中国航天日诗歌选 5-94
AVIC 青年人 李宗密 5-96
审美 蔡劲松 6-92
为什么“不像”?——也谈“两弹一星”题材文艺创作 绿袖子 6-94
还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少年中国说:强国有我》读后感 6-96
贺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命名下水 7-88
值此青春正芳华 王国梁 7-90
我深情地仰望着祖国的蓝天 胡 筱 7-92
守正出新:金思宇书法的当代精神 刘礼福 7-94
笔下有波澜 纸上留春秋——写在《军工文化》杂志创刊15周年之际 薛启涛 8-84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读《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有感 贺 丽 8-86
年轻人上班很累,EMO了,该怎么办 党建锋 8-88
一张烈士证明书背后的深意 柯海平 8-90
我的知青生涯 童鹤龄 8-93
智业革命: 解体工业社会——从理性时代到智性时代 林 东 8-96
霍山“三家村” 余海平 9-91
致谢我们共同的家园 吴明静 9-94
秋日的红叶 曾良才 9-96
有灵魂 有温度 有品味 余建华 10-94
《重托》:航天事业薪火相传 飞天梦想照亮人生 王建蒙 10-96
文 苑·审 美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周 闽 11-88
我与军工文化共同成长 吴 巍 11-92
诗奠罗阳 情满海天 林左鸣 杨育中 等 11-94
专题
航天科工的冬奥风采 邓雨楠 任长胜 3-28
从“航空梦”到“冬奥情” 航空工业聚焦科技、筑梦冰雪吴 琼 3-32
全力奔赴“兵”雪之约——冬奥盛会的兵器力量 王 瑾 3-36
数字技术赋能冬奥会 打造更智慧的冰雪盛会 王雪姣 3-40
为冬奥圣火“氢”力打造绿“心” 田 源 3-44
从夏奥到冬奥 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奥运情缘” 冯名星 3-48
走融合转型之路 稳健务实推动数字化转型 殷卫宁 4-18
创新驱动 数字赋能 擦亮“国家名片” 陈海芸 邢 璐 叶 勇 4-23
航天智造 赢得未来 朱引科 4-26
以智能制造 驱动产业链升级 张波利 王伟恒 4-30
科技与管理双轮驱动 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冯 爽 李 瑜 4-34
夯实“红色基石” 培育“最大增量” 李 驰 毛嘉宇 5-20
用实际行动践行兴装强军的青春誓言 兰军伟 5-24
青春脉搏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欧阳依露 何裕涵 5-28
高擎团旗跟党走 航空报国正青春 陈 灏 罗华君 但 聃 5-32
聚焦主责主业 实施五大工程 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青春力量胡世伟 吴红亮 杨吕璜 崔 凯 5-36
强化青年理论武装 锻造青年过硬本领
在奋斗中展现直升机所青年的激昂风采 王馨赫 刘宏福 李子丹 5-39
锤炼青年铁肩 锻造铸箭先锋 航空工业导弹院 5-42
“青春能量充电站”助力航空青年成长成才 杨 帆 秦浩智 何 菲 5-46
以奋斗的青春铸就航空“大脑”航空工业自控所团委 5-49
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永远在路上 林斯思 吴宜哲 5-52
强化涉密人员全周期管理 为集团公司“三高”发展保驾护航 航天科技集团保密办 6-14
军工企业保密文化建设的定制管理 韩慧云 张文博 王 龙 6-17
新技术助力保密文化焕发新活力 雷晨曦 丁 锐 王泽兵 6-20
保密文化主体的群体性对保密教育的启示 韩 越 6-23
国际交往中突如其来的“中国间谍案” 王燕林 6-26
航天宣传报道工作中的保密观 吴 巍 6-29
构建“同心圆”模型 推进大型军工企业保密文化体系建设董武高 李今奇 赵文豪 6-32
传承红色精神,让保密文化茂林深篁 李 刚 白 波 6-35
信息网络技术助力传统保密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庄东燃 6-38
增强保密意识 提升保密能力 张华洲 李 艳 6-41
发挥企业文化约束功能 促进保密管理不断提升 乔贵权 6-44
推进保密管理和技术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王传珂 齐佳欣 刘冠秀 6-47
让保密成为一种文化 王 硕 6-50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保密实践及启示 马晓燕 马永萍 6-52
平战时:警惕移动终端泄密 魏岳江 王 博 6-55
驶向深蓝航母梦——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 曲明磊 7-24
李媛:点亮航母上的“阿拉丁神灯” 船 研 7-28
为国铸舰 逐梦深蓝——记山东舰总建造师马瑞云 文研中 7-31
舰载百年强军梦——中国船舶701 所践行航母精神的奋斗故事 李 洁 7-34
为国铸舰 舰指深蓝——记中国船舶701 所航母设计团队 李 璐 7-38
军工人的坚守与荣耀 中国船舶七○四所 7-42
锐意进取 奋勇争先 做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余俊伟 7-46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航母精神——大船集团践行航母精神纪实 张丁山 7-50
经略海洋 实力担当 为蓝色国土护航 张石梅 唐晓伟 王 超 7-54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核”力打造特色基地 王茂枝 8-12
赓续 红色血脉 弘扬 “○九”精神——中国核动力院九○九基地风采 高炳焱 刘 羽 8-16
深山铸箭 荒野报国 王海晶 8-20
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航空报国精神有机结合 周翌勋 8-24
以科学家精神的名义 白俊丽 8-28
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黄 青 8-32
百年兵工厂 以创新英姿“跃进”新时代 王永霞 8-36
弘扬科学家精神 传播军工文化——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纪实朱爱红 8-40
弘扬科学家精神 凝聚筑梦力量——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发展纪实 李 波 8-44
感受科学家精神 两弹城等你打卡 马 斌 8-48
中国核电十年间:擦亮党旗下的“国家名片” 中国核电 9-16
数说十年:航空工业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成效 马 宁 9-20
兵器装备集团这十年: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钟 森 9-26
传承“三线精神”凝聚铸心力量
加速走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新长征路 崔建涛 张 英 李会义 9-30
强军思想引领发展 舰船报国使命高扬——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军工工作十年回望 肖志建 彭永桂 9-34
航天报国 铸就护国神剑——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履行强军首责十年纪实 崔冬娜 9-38
非凡十年:航空工业昌飞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建设 曾 昀 余建华 9-42
强军这十年 起飞 肩负时代之重李建文 程 雪 唐 浚 9-46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为建设核工业强国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中核集团 10-12
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汇聚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磅礴力量航天科工 10-16
立航空报国志 铸航空强国魂
用先进文化力照亮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新征程 航空工业 10-20
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弘扬中国船舶三大精神 中国船舶集团 10-24
大力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兵器工业集团党群工作部 10-28
弘扬人民兵工精神 擦亮中国兵器“两个摇篮”文化名片兵器装备集团 10-32
大力培育新时代航空发动机“铸心文化”
为加快自主研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航发 10-36
赓续红色基因 矢志强军报国——中国电子深入推动军工文化建设情况 中国电子 10-40
弘扬“两弹精神” 厚植“两弹文化” 杨 东 10-44
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
涵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建设特色经验 王 征 姜 曼 10-48
发挥哈军工纪念馆育人功能 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载体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52
紧盯“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 对标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天津工业大学全面深入开展军工文化建设 天津工业大学 10-56
奋进必由路 踔厉向未来 王玉妍 杨 旭 11-30
对标世界一流 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徐德朋 11-33
融通发力 体系保障 机制赋能 以创新驱动建设一流高科技企业凯 宣 11-36
支撑跨代 引领超越 勇担新时期航空科技创新领头雁 中国航空研究院 11-40
多措并举 推动科技创新走深走实不止 吕浩伟 刘宏福 11-43
推动创新特区先行先试 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黄 鑫 11-46
抓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牛鼻子” 田 筱 孙张俊 11-49
12期专刊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2022年首届学术年会在海口召开 12 封二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12-02
院士寄语
陈佳洱 周永茂 胡思得 等 12-10
齐心“核”力 共铸辉煌
谱写强核奏鸣曲 09精神永传承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宣传部 12-36
新时代 新特区 原子能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谱写新篇章 薛小刚 12-40
共绘人才振兴美好新蓝图 ——以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人才培养为例 刘士鹏 12-44
全面实施“党建生产力工程”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核华兴高质量发展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党委 12-48
搭建网络大学平台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蹄疾步稳开启重点工程建设新征程 李启彬 12-52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退役军人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新模式霍颖颖 张 扬 12-56
回望来时路 绘就新蓝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学科发展纪实 崔 媛 赵俊达 高璞珍 12-60
核工业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典范 ——记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袁岑溪 马显峰 刘李云 王 为 徐 瑶 12-64
以核强校 兴核报国 ——东华理工大学服务核工业发展报告 童 亮 12-68
硬“核”报国
——南华大学核专业人才培养纪实 夏文辉 12-72
核工业精神谱系融入
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记西南科技大学提升核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唐 逸 尤晓建 卢喜瑞 12-75
精神传承
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杨 关 12-84
胡济民:中国核教育第一人 江小生 12-88
中核英才12-92
朱光亚 程开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邓稼先钱三强 郭永怀 何泽慧 彭士禄 樊明武陈和生 于俊崇 罗 琦
增刊 新时代航空文学
卷首语
全面推进新时代航空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航空作家协会 增刊05
专栏·评论
精神之光 李玉山 徐光伟 常 琳 付萧怡 增刊07
报告文学
英才
我要设计飞机 保卫祖国的领空——记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师元光 增刊16
吴大观:给战机一颗“中国心” 车 军 增刊21
丹心铸剑二十年 穿云破雾震寰宇——歼 10 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的故事张杰伟 增刊26
一次选择 一生守护——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术专家姜文盛刘超亮 常庆星 黄 英 增刊31
型号
大国鲲鹏——大型运输机研制工作侧记高社斌 李 想 黎 绒 王 莹 万德筠 增刊34
报国永怀赤子心——航空工业成都所型号飞机设计发图纪实木 木 增刊39
高原旋风 江 滨 增刊44
扶摇直上 逐梦蓝天——航空工业昌飞直升机事业发展侧记余建华 罗 佳 李 蓉 增刊50
社会责任
蓝天情怀 航空大爱 张圣华 增刊56
复活,大武汉重启 杨 关 增刊60
小 说
父亲 陈建国 增刊66
大飞机 孙爱萍 增刊68
魂系长空 陈海龙 增刊71
赵家班的故事 陈显滨 增刊73
文艺评论
把交响奏唱在报国强国的蓝天大地上 ——大型交响组歌《蓝天礼赞》创作的“四个坚持” 武孝儒 增刊75
散 文
心灵的家园 张 锋 增刊80
秋之韵 姚 远 增刊82
擘画 黄 青 增刊84
只记花开不记年 王红霞 增刊86
诗歌带我走进崔家沟 李红梅 增刊88
写在秋天 王云丽 增刊90
诗 歌
蓝天答卷(朗诵诗) 吴基伟 增刊91
走进飞机城 张蓬云 增刊93
心中的那一抹蓝 张栋梁 增刊93
航空晚晴诗社诗友欢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增刊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