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英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哲学科社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8)
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得到解放,人们才能摆脱主观偏见和思维定式的束缚,获得观念上的更新,实现实践上的突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解放思想既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是开创中国道路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奇迹迭现的有力武器。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的使命更艰巨,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更严峻,解放思想的要求更迫切、意义更深远。要深刻把握解放思想推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意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的历史方位下新的突破,创造新的辉煌。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成为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这一极具现实针对性观念的提出,既粉碎了“两个凡是”错误观念的束缚,又打破了人们思想认识上教条主义的枷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事实证明,解放思想,坚持独立思考,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方法,也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正如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人们的认识从过去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从不合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奠定了我们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脚踏实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每一项措施的出台,每一次政策的调整,每一个重大理论的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改革实践的发展,使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特区到沿海再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教育领域等全面展开,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要提高解放思想的自觉性,推动人民的思想从抽象的姓“公”姓“私”的争论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思想动力,实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发展。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党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成功开创、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总开关和总按钮,思想领域的解放和变革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我们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动程度,解放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党在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更好地解放思想,形成新认识、开创新局面。
解放思想,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这就要求不断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探究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获得新的认识,探索新的方法,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3]解放思想的历程,从理论成果上来看,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的指导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基础建设的目标任务,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进行了“一化三改”,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总结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党的建设在新的执政环境下不断进展,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质、路径等根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解放思想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在实践探索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
解放思想要求人的认识与时俱进,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这是认识不断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某些方面有所否定,甚至会触犯“权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革命的勇气,敢“闯”敢“试”,不能裹足不前。邓小平曾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可以说,敢闯敢干的胆量和敢负责任的勇气是解放思想程度的重要标尺。但是,我们说解放思想要有革命的勇气,大胆创新,并不意味着空想蛮干。解放思想绝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理性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敢于破除迷信,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质疑、强于思辨,注重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改革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再到当前改革攻坚期注重“顶层设计”,无一不强调了大胆实践与科学认识、科学决策相结合,这正是思想解放的方法论原则。
解放思想是对原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革或破除,要冲破旧思想的禁锢,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所以,解放思想是“破”与“立”相结合的过程。回顾历史,我们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大冒进的倾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冲破姓“资”姓“社”的思维禁锢,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标准;打破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念对立,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等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讲实事求是,讲新的发展时期,讲新的历史条件,就要讲破和立。”[5]正是在这种“破”与“立”的结合中,人们才拨开迷雾,坚定改革步伐,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破解体制障碍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正是把握了解放思想中“破”“立”结合的辩证法,从而有效应对了发展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思想解放绝不能没有底线。[6]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道路上的指路北斗,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是勇于创新、富于创造的英雄,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得到的重要启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群众中蕴含的无穷力量和智慧。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红指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激活了广阔农村大地蕴含的无穷活力。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是农民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实践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历史证明,解放思想的主动权体现于党代表人民利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顺应群众意愿的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注重问计于民。十八大以来,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善于总结群众经验,始终尊重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创造热情,从而牢牢地把握住了解放思想的主动权、主导权。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思想发展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开创更加宽广的中国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说明时强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7]。从社会发展的时空维度来看,新时代表征中国社会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新的发展特征和新的历史任务。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需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认清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现实发展中的困境和难题,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确定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把握,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程中量变中的部分质变,要面对“发展起来以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这就要致力于破解制度的障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新时代解放思想,必须要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聚焦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破解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的僵化思想。比如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不理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意义,简政放权精准改革的意识淡漠等,解放思想必须做到深入到不同生产要素和不同主体、阶层的深层利益格局中,对现阶段干部和群众、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出深刻调整,在当前已经“基本确立”起来的“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上继续探索,推动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得到根本上的解决”[8]。另一方面,要勇于打破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惯性思维,进一步扩展主体内涵,解放精神状态。[9]四十多年的思想历程,人们头脑的解放经历了从第一个阶段对错误观念的破除,到第二个阶段对二元对立思维的破解,推动着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解放思想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其内容和对象不仅仅限于原有的观念和固化的思维,而是包含人的精神状态的整个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重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传达着一种观念和价值,塑造了以互联网为深层底质的思维方法,要求新时代的人们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实现整个精神状态的与时俱进。所以,新时代解放思想要聚焦于创新创造,为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缺口。
从逻辑上来看,解放思想与新时代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正是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才认识了客观规律,形成了改革共识,推动中国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对进一步改革产生了不同的诉求,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广泛的共识,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0]。改革目前进入了攻坚阶段,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干部片面理解和执行党中央重大决策的现象,把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密监督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立起来,“怕”字当头,框框为先,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11]破解改革中的难题,既要以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也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为遵循,这就需要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掌握好指导新时代发展的理论武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倾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所在。
新的历史阶段,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意识”取代了“狭隘地域性”,中国的发展和全球事务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超越时空和地域限制的共同价值观念逐渐成为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愿景。这是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境遇,也是解放思想的新时空坐标。历史已经证明,封闭和僵化是导致国家没落的主要原因,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开放意识、树立全球视野,这是当前民族复兴战略目标下解放思想的时代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要在新时代坐标下回应世界的关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在总结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视野、开阔胸怀,坚持从世界历史的维度观察世界、发展中国,提高开放格局,积极探索民族交往新方式、新渠道,以自身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好的道路借鉴,发挥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强国效应,以大无畏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和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步成就,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声;新时代要攻坚克难取得新的成就,也对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解放思想之所以言易行难,主要在于其受到利益、观念、文化、制度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解放思想要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入手,既要提升人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也要加强制度建设、机制创新,让思想解放成为自发化、主动化、常态化的思想变革,以思想解放的深度推动改革发展的进度。
目标明确,才能不偏离前进的方向。在把握新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中解放思想,才能不偏离既定方向。为此,要把解放思想放在新时代的时空维度中,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时代发展新特点,调查发展中的新情况,研究发展中的新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学习和探索。只有学习,才能跟上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避免观念的落后。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学习观念,才能自觉克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成为改革的先行者。要引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只有整个社会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突破制度藩篱,保护和激励创新人才,鼓励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解放思想,关键在人。明确目标、加强学习,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素质能力的必然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最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改革开放越来越凸显出广泛的国际影响,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思想解放的重点从打破原有制度和观念束缚越来越转向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思想解放的视域越来越宽广,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价值维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参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环境,解放思想成为社会发展常态化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一切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把握解放思想的时代意蕴。从认识上来讲,解放思想就是一切依靠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勇于把握历史规律,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脱离实际、空想蛮干,不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从实践上来讲,解放思想要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探索事物发展新趋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参与历史、创造历史。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走群众路线。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思想认识的问题,不能命令强制,必须依靠发扬民主。没有文化氛围,没有民主保障,解放思想是软弱无力的。解放思想意味着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不同观点意见的碰撞,因此,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氛围,才能使解放思想不流于形式,真正深入人心。一方面,要创设环境机制,形成尊重和包容多元观念的氛围,构建双向、开放的话语表达方式,搭建平等沟通、自由表达的公共空间,激励和引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一方面,要确立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机制,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探索尊重差异化的文化制度,主动接受和吸纳创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激发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开放和超越。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的当今时代,制度建设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树立开放包容和积极对话的思维方式,从中国视角透视世界,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只有在这种开放开阔的格局下,普遍的思想解放和创新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