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尽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7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2]70。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3。寻求民族复兴,寻找一条能引领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4]1470。林则徐、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设想。洪秀全通过借鉴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制定并颁布《资政新篇》,希望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实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5]692。但限于历史条件,该方案并未实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
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试图在坚持中国伦常名教的前提下“辅以诸国富强之术”[6]57,以求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后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中宣告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企图不否定封建君主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逐步实现君主立宪,但也仅仅坚持了103天。孙中山先生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此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发动并领导了辛亥革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反动势力的强大,最后只落得个“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除此之外,各种欧美式的社会、政治思想也纷纷登陆中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同时还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7]109。中国也曾试行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总统内阁制等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结果都行不通。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8]52,都不能为民族复兴找到正确答案和真正的出路。
一次次的失败使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3]4。1921年7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中国建立后又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7]74
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给予高度的重视,提出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4]1477。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以苏为鉴,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9]240。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0]341。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此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14。
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构想。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163并再三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1]237。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11]362。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3这样,党和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与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一条指引中国发展繁荣、富民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自4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自党的十三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题目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党的十五大之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规划了新世纪我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定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13。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表述。将“美丽”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进一步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谋划和整体部署,对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14]3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3]63。
我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都显著提升。“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15]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加到3.51万元。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11。
更为重要的是,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3]48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并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
我国实现现代化,是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格局,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察往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过去能够成功的密码,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成功的不二选择和根本保证。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再创“当惊世界殊”的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推动了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早在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就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2]13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17]729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3]67。其成功实践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从走别人的路(学习苏联)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现在更要向世界提供自己的路,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7]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逻辑体系,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3]68。
我们必须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19]675。坚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反复强调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①,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75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工程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路线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后的实际效果。因此针对现阶段道路与桥梁路线设计中存在的隐患,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考虑,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的解决策略,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该领域发展提供助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然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8]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17-18。从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的进步与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9]270。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14]336-3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一次次重大体育赛事举办、重大自然灾害战胜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得到反复印证。
在新征程中,我们还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的功夫,“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27。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充分展现,以“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再创新的“治理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42-4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文化强国。加快建构我们的话语权和叙事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2]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积极学习借鉴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17]25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模式。而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法国是总统内阁制,德国是内阁总统制。英国和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但也有各自的特色。根据英国的《王位继承法》,男女都有王位继承权,而在日本,女儿是没有天皇继承资格的。
因此,“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16]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7-28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够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 释:
①“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8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7页.